劉秀芬 (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文化局 061300)
徐福千童東渡的活化石——千童信子節
劉秀芬(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文化局061300)
鹽山縣千童鎮地處冀魯交界、渤海之濱,漳衛新河北岸。春秋戰國時期為齊地繞安。自古以來,水陸交通便利,物產豐富;唐以前一直是州、郡、縣治所。公元前209年,秦代著名方士徐福奉始皇之命,率數千童男女從千童城出發,乘樓船東渡扶桑“止王不歸”,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徐福東渡的偉大壯舉。
千童信子節正是起源于徐福東渡。為了表達對遠去親人的哀思,每年的農歷三月二十八徐福東渡紀念日,成千上萬的千童百姓聚集在城東門,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起初人們筑起高高的土臺,登高望遠、祭祀亡靈。隨著時間的推移,祭祀形式不斷變換。隋唐時期,人們用原木捆成高達十幾米的微型舞臺,培訓品行端正、眉清目秀的童男女登上舞臺,環街祭祀表演,呼喚親人魂歸故里,這時的信子已有文藝表演的性質。經過幾百年的演變,最后演變成為每逢甲子年的農歷三月二十八,舉行一次大祭,六十年一個輪回。
農歷三月二十八這天,全城清水潑街、黃土墊路。家家戶戶沐浴更衣,外地觀眾也手持貢品恭立街旁。上午辰時,儀式開始,主事者帶領眾人到開化寺千童殿前開祭。童男童女登上舞臺,由三十六名壯漢抬著環城表演。鼓樂隊吹吹打打,獅舞隊、高蹺隊、武術隊、鋼叉隊前面開道。這時童男童女有的仰天叩拜、有的搖幡呼喚,環城一周,涌向東門。數萬人向東祭拜,齊聲呼喚親人亡魂歸來。祭祀完畢,再回開化寺,使親人靈魂有安息之所。
為進一步弘揚千童信子這一獨特的民族文化遺產,鹽山縣人民政府、鹽山縣徐福千童會分別在1993年、1997年舉辦千童文化節,連續兩屆表演了千童信子。這時的信子已由鐵木結構改裝為鋼架結構,高度達到20多米;再加上聲光電等現代化手段,使信子的結構更牢固,外觀更漂亮,人文內涵更豐富。在內容上創作了“繞安征募”“東渡擊浪”“扶桑授藝”“望海盼歸”四個經典造型,再現徐福東渡的宏大場面和歷史影響。演出當天,引來周圍數千里幾十萬名觀眾,場面空前。人們都說:“進過京、到過衛、不如到千童趕廟會!”可見千童信子節的巨大影響。
無獨有偶,與千童信子節相對應的是日本佐賀的氏子節。千童鎮是東渡的啟航地,佐賀是東渡的登陸地。佐賀有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金立神社,社內的主神就是徐福的金身。每年日歷的四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數萬人抬著徐福像到登陸地有明海邊,舉行祭祀儀式;其意是讓徐福千童遙望西方,以解思鄉之情。千童鎮的信子節和日本佐賀的氏子節,是兩國兩地人民從不同角度對徐福千童異工同曲的紀念。正如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為千童碑題詞所說:“徐福乘槎竟不回,三千子弟老蓬萊,至今兩岸傳佳話,花萼城村次第開。”
千童信子節承載著千童文化的豐厚內涵。幾千人龐大的船隊戰海風斗惡浪,排除萬難,首開世界航海史、世界移民史的先河,顯示了中華民族勇于探索、開拓進取的拼搏精神。徐福作為中日友好的和平使者,在日本受到廣泛尊重,反映了和平外交、和諧相處的永恒魅力。
千童信子是中華大地唯一一種登上高高舞臺進行祭祀的民間文藝形式,她以高、奇、驚、險為特征,兩千多年延綿不斷,堪稱中華民族一絕。研究千童信子節對探討環渤海地區的古齊國、燕國的民風民俗、宗教信仰、鬼魂崇拜、長生不死的起源具有重要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