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鈴琳 (浙江省嵊州市鹿山街道文化站 312400)
鹿山街道小戲角唱響大文化
吳鈴琳(浙江省嵊州市鹿山街道文化站312400)
在全國上下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新形勢下,嵊州市鹿山街道針對當地群眾主動參與文化生活,對文明生活的熱切追求與向往這一狀況,以創新創優戲迷角建設為抓手,唱響大文化,為推進農村精神文明、社會和諧穩定、繁榮農村文化搭建平臺,使廣大群眾能在家門口享受、體驗文化生活,成為提高群眾文化素養、提升幸福指數的新亮點。
鹿山街道地處浙江省嵊州市區西南部,甬金高速、S310省道貫穿東西,區域面積50平方公里,轄區內有東南、高版、搗臼爿3個社區和24個行政村,擁有常住人口6.8萬人。
近年來,鹿山街道十分注重公共文化體系建設,在建好硬件的同時著力做好軟件文章。村村建有文化活動室,村村有文藝特色隊伍,兩灣新村、東大灣村等多個村建有農村文化禮堂。東南社區,高版社區和小砩村3個戲迷角,更是特色鮮明、活力充盈,編排多個精品節目,在各級各類文化活動中展現。街道文化站著力于整合文化資源,發揮三大戲迷角的輻射作用,以文藝的宣傳形式推進當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打響了鹿山文化品牌。
社區戲迷角集休閑、娛樂、交流、學習于一體,是市民求知、求美、求樂的大課堂。鹿山街道以“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倡導科學生活方式,培育社會文明風尚”為宗旨,提倡“百姓參與、大家學、大家唱、大家樂”,使三大戲迷角成為了鹿山街道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一)創新模式,打響特色品牌
東南戲迷角重民意豐富活動。東南戲迷角的特色活動是“星期六演唱會”。 現有8位藝術指導,4位主唱老師,有100多人學唱。每周六,不論陰晴寒暑,一批批戲曲愛好者不約而至。“星期六演唱會”每月1日至15日周六上午教唱歌曲,16日至31日周六教唱越劇,教唱內容以越劇選段、流行歌曲以及宣傳十八大、歌頌祖國黨等,獲得了很多榮譽。去年,街道文化站和演唱會根據會員提出豐富活動內容的想法,通過挖掘文藝人才,請老師輔導,走出去學習的方式,使《星期六演唱會》從單一的演唱演變為集樂器、小品、快板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文藝活動。
高版戲迷角走出去文化惠民。高版戲迷角在冊人員67人,以自娛自樂為主,有時也參加各類演出活動。每年舉辦新春聯歡會,夏天在長安橋下惠民演出,吸引了眾多戲曲愛好者和群眾的熱情參與。參加“相約越鄉”全國越劇名票舞臺賽中獲集體銀獎,盧美珍個人金獎;參加市“信源杯”越劇戲迷角PK賽中獲集體第二名,個人金獎等。近年來,在嵊州市廣新局和街道文化站的支持下,參加文化惠民活動已遍及市內外(東陽、新昌等),2015年累計演出達108場,獲得上級領導和業內專業人士的一致好評。
小砩戲迷角揚優勢提升自我。成立于2011年,有固定戲迷20多人,每月逢3、6、9日聚集一堂,自編自創,自娛自樂,吸引群眾熱情參與,主要以繁榮企業文化,弘揚創業創新精神為特色,以良好的口碑贏得了企業家的支持。有了資金,有人參與,又有觀眾,戲迷角活動如火如荼。他們實現了“既演小戲又排大戲,既自娛自樂又與村民同樂”的“文化活動夢”。目前,已排演大戲《祥林嫂》《玉堂春》等,成為小砩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閃光點。
(二)設計載體,推進精品創作
為展示各戲角戲迷的表演才藝,挖掘新品創作,街道文化站每年舉辦一次越劇戲迷角演唱比賽,以鼓勵新人新作。對優秀的節目和戲迷,推薦上級部門,融入文化走親及送戲下鄉范疇,參加文化部門組織的各類文化活動。2014年,自編小品《約會》和越劇新唱《幸福鹿山多嬌美》在全市60多個節目中脫穎而出,分別獲得第一名和第二名,榮獲“十大草根宣講明星”的稱號。選送越劇小品《夫妻喜年新農村》參加第八屆紹興市鄉鎮(街道)文藝匯演,獲得銀獎。2015年,原創節目越劇表演唱《為善義點贊》、小品《好大媽》作為鹿山的精品節目參加村晚、文化走親等;《手拍鼓慶祝抗戰70周年》獲浙江省手拍鼓大賽金獎。
(三)組織培訓,提升隊伍素質
為進一步提升戲迷的表演技藝,街道出資選拔各大戲迷角的優秀戲迷參加省內外舉辦的“優秀戲迷培訓班”。去年,選送8人在市越劇藝校參加為期三天的戲曲培訓,選送10多人在愛德外國語學校參加兩天的舞蹈培訓。并推薦有其他愛好的戲迷,如攝影、小品創作、樂器等,參加各類培訓進修,有參加省文化廳舉辦的攝影培訓、市文化館舉辦的表演培訓等,大大提升了文藝骨干們的自身素質。同時,文藝骨干們邊學邊教,經常組織戲迷們和群眾開展免費學習培訓,帶動大家一起參與一起提高。
通過一年多來的規范創新運作,鹿山街道的戲迷角已跨出嶄新的步伐,促進了鹿山文化大繁榮。
(一)提升文明程度,是一項實實在在、為民惠民的實事好事
社區在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城市品味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現今,戲迷角活動已成為聯系群眾的紐帶和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在吹拉彈唱中惠及數萬老百姓。三大戲迷角活動,向人們展示的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底蘊、一個地方的和諧幸福氛圍,傳遞的是一種友愛,收獲的是一份快樂,人們賭博、吵架的現象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和睦相處、其樂融融的和諧氛圍。
(二)滿足文化需求,是一項扎扎實實、提升素質的工作抓手
戲迷角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持續時間長、演出場次多、受益范圍廣,在滿足廣大市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為廣大群眾提供了形式多樣、雅俗共賞的文藝節目,滿足了不同層面的文化需求。隨著戲迷角活動的不斷豐富和推廣,要求送戲下鄉的村子越來越多,要求自編節目參與送戲的文藝隊伍也越來越多,形成了供求互促的良性循環。
(三)群眾廣泛參與,是一項文化共享、輻射周邊的規范工程
通過創建文化活動中心,開展戲迷角活動,改善和活躍了人們的文化氛圍,也輻射影響了周邊村民的文化生活,帶動了24個行政村村民和3個社區居民文化活動的積極性,提升了整個街道的文化活動層次。在第五屆農民“種文化”大展演及首屆農村文化禮堂才藝比賽 中,兩灣新村、東大灣村、上碧溪村、新板頭村、浦橋村、馬家村等都精心編排了多個文藝節目參賽,其中兩灣新村選送的詩朗誦《花木蘭》獲得了銀獎,上碧溪村選送的《祥林嫂洞房》和新板頭村選送的《孟麗君游上林》獲得了銅獎。群眾廣泛參與是戲迷角活動的基礎,戲迷角活動在社區、各村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很強的輻射力。
今后,我們將群策群力,總結經驗,創新方法,積極探索社會各界參與群眾文化建設的新路子,讓戲迷角這個“沒有圍墻的百姓文體樂園”越來越絢麗多彩,促進鹿山文化大繁榮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