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蓮 (鴉片戰爭博物館 523000)
博物館的教育資源初探——以鴉片戰爭博物館的公共教育探索為例
李雪蓮(鴉片戰爭博物館523000)
現代教育已不是狹義上的學校教育,它包括方方面面,博物館教育也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的教育資源豐富,近年來博物館教育資源得到了很好地挖掘,博物館教育亦得到了長足發展,并探索出多種博物館教育模式,筆者對當前博物館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索,以促進我國博物館教育水平的提高。
博物館;公共教育;探索
當今中國社會,人們對教育的認知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人們愈來愈認識到社會教育的巨大潛能。最近幾年來,博物館正以其獨特的教育資源吸引越來越多社會公眾的關注和參與。博物館的辦館理念也正在發生改變,逐步從“以藏品為中心”向“以觀眾為中心”過渡1;在辦館理念的轉變過程中,博物館日益重視其公共教育功能,成為一個重要的教育場所,又因其藏品特性,也是社會公眾休閑和審美的理想去處,亦成為社會精神生活和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平臺。
20世紀后半葉以來,博物館教育作為專業領域開始在歐美各國興起。上世紀末,博物館教育在我國也開始得到重視,逐步成為業界關注的熱點。
博物館的教育資源是非常豐富的,主要包括:一是環境,博物館的選址一般清靜淡雅,所在之處有山有水,建筑物也基本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極具美感的,由“美術家意匠構成”,給人以美的教育;二是館藏。藏品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加之其陳列擺設也是一門藝術,這一切都會給人們美的享受,都會對人們的審美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一件文物或精美或古樸,形狀或直白或彎曲對人們的審美情感皆有影響。三是活動,學校教育具有一定的籠統性,家庭教育又比較地單方面,這兩種教育模式均不能直觀地讓青少年感受到歷史文化傳統,博物館里面藏品豐富、形式多樣,開展的活動也生動活潑,優點是非常直觀、具象,學習的氛圍也是相對輕松愉悅的,形式是自愿氛圍下的自主型、探索性的自我學習。四是成果,對館藏作品及歷史學家等的研究,關于博物館學的研究,出版物等,這些都是很好的教育資源。
鴉片戰爭博物館的藏品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特別注重反映鴉片戰爭時期的藏品序列,特別適合向廣大觀眾進行愛國主義宣傳教育。近年來,博物館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積極探索公共教育創新和拓展,發揮著日益活躍的社會教育機構的作用。為適應現代辦館理念, 進一步強化公共教育職能,鴉片戰爭博物館成立了宣教部,近年來,宣教部的隊伍不斷擴大,公共教育職能得到不斷擴展,利用館中豐富的藏品和不斷更新的展覽,開展了面向社會公眾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直接服務觀眾累計近百萬人次,充分體現出博物館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其公教內容具體包括以下方面的探索:
第一,結合重要展覽,舉辦高端論壇活動。學術類教育活動是物館公共教育的傳統主打項目之一,主要面向成人觀眾。近年來,鴉片戰爭博物館每遇重要展覽,都會邀請國內外著名的專家教授和博物館學者來館舉行各種學術講座,每場聽眾150-200人不等,聽眾既有大中小學生,也有中老年觀眾,每場講座都深受觀眾歡迎。
第二,拓展品牌少兒教育活動,結合展覽推出各種主題藝術體驗活動,開發各類普及性的教育材料。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也是我館公共教育服務的重點人群。在我館推出的豐富多彩的少兒教育活動中,“我是小小講解員”等品牌項目尤其成為我館公共教育的特色。
第三,建立專業化的志愿者隊伍,倡導公共意識和奉獻精神,開展展廳義務導賞和其他文化志愿服務,讓志愿者成為聯系博物館與社會公眾的紐帶。近年來,鴉片戰爭博物館志愿者每年服務數千人次,服務范圍涉及博物館工作的諸多方面,如展廳導賞、新聞宣傳、主題活動等。近年來,我館宣教部注重提高志愿者的教育能力,逐步培養了一批熱愛博物館事業、理解博物館館教意義、懂得策劃和實施公共教育活動的志愿者,組建了一支專業化的“志愿者教員”隊伍,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第四,開展普及教育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加強與各種單位的合作,大力開展“愛國主義基地”教育活動。鴉片戰爭博物館中的林則徐銷煙池與虎門炮臺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國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基于這一點,鴉片戰爭博物館與省內甚至全國的一些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中小學都有愛國主義教育交流的活動。
作為博物館近年來公共教育探索實踐的親歷者,筆者對博物館公共教育這一專業領域的發展也有了更加切身的體會和認識。
第一,應更加強調博物館作為“教育機構”的功能定位。博物館長期以來更加注重是的是藝術品的收藏和展示,更加注重服務專業人群,而較少關注對廣大社會公眾的普及教育,而國際博物館協會倡導博物館存在的主要目的和意義都是教育。近年來,我國政府和社會越來越重視公共文化教育,因其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公共教育”也開始備受關注2。應當更強調博物館作為“教育機構”的功能定位,并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鼓勵和支持,使之更為積極主動地服務觀眾、效勞觀眾、培植觀眾。我們有理由相信,博物館作為教育機構的功能作用將越來越受到重視。
第二,應當加強拓展有利于開展“館校合作”的機制和辦法。學校教育具有一定的籠統性,家庭教育又比較地單方面,這兩種教育模式均不能直觀地讓青少年感受到歷史文化傳統,甚至還會破壞青少年對歷史文化的興趣,造成一些不良影響。而目前我國青少年在其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教育基本就是學校教育及家庭教育。而博物館里面藏品豐富,形式多樣,開展的活動也生動活潑,優點是非常直觀、具象,學習的氛圍相較其他兩種教育方式而言,也是相對輕松愉悅的,形式是自愿氛圍下的自主型、探索性的自我學習。拓展“館校合作”的機制可以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及博物館教育很好地結合起來,從而增加教育雙向互動的交流性,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趣味性3。
第三,應當抓緊開展“館校合作”的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博物館的公共教育實踐要有實質性的發展,亟需開展契合國情的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目前,國內大部分博物館的公共教育實踐都流于形式和手段,大多數停留在“搞活動”的膚淺層面,主要追求的仍是規模效應和宣傳效果,而較少從教育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活動的教育效果。我國的專門的博物館教育人才更是十分短缺,大多數工作人員都缺乏系統的專業教育和培訓,理論素養不高。高等院校也很少設有博物館教育的相關專業或者方向,隨著博物館教育在中國形成專門的領域,如何培養出未來一代專業的博物館教育工作者也是高校和博物館應該考慮的問題。
注釋:
1.史吉祥,博物館觀眾研究是博物館教育研究的基本點[J].東南文化,2009(6):95-99.
2.孫鵬飛,淺議博物館的公共教育職能[J].博物館研究,2009(3):20-23.
3.許潞梅,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淺議[J].中國博物館,1995(2):36-39.
李雪蓮,碩士,鴉片戰爭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