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具 (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辦公室 277599)
淺談博物館民俗文物的保護和發揚
唐金具(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辦公室277599)
民俗文物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反映人們各種社會集體行為方式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產品,但受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人們對民俗文物的價值認識不夠,保護和利用不夠。本文從民俗文物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出發,探討博物館民俗文物的保護和利用。
博物館;民俗文物;價值;保護
(一)民俗文物的價值
民俗文物,顧名思義就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反映人們各種社會集體行為方式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產品,它形成于民間又流行于民間,對人們的行為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召喚力。它涉及的含義范圍相當廣泛。我們主要將其定義為是在民俗活動中產生的,能夠反映人們各項民俗活動的具體情況及內容:如民居建筑、生產工具、作坊器具、民間樂器、工藝品等等。
(二)民俗文物的保護現狀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民俗文物的保護出現各種障礙,很多民間技術工藝逐漸失傳,有些民俗文化甚至已經絕跡。搶救民俗文化、保護民俗文物顯得尤其緊迫。在民俗文物保護初期,由于人們對民俗類文物存在著偏見,認為其價值不大,而且隨處可見,故而對其不夠重視,因此很多代表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珍貴文物四處流散,甚至流傳國外,其中包括十分珍貴的歷史民居建筑。隨著自身文化素養的提高,人們對民俗文化的需求和渴望也越來越強烈,逐漸認識到民俗文物保護工作的價值和重要性,也認識到民俗博物館是民俗文物保護和利用的重要媒介。因此,在全國各地,民俗文物的保護工作逐漸開展起來,很多地區建立了區域性特色的民俗博物館,民間也興起了民俗博物館熱。但目前,我國民俗文物的征集和保護利用工作受到了各種客觀因素的種種制約,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國至今沒有對民俗文物作出科學合理化的定義,沒有就如何開發利用民俗文化資源提供可供操作的理論系統,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俗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工作。
我國有著豐富多樣的民俗文物,但并不是所有的民俗文物都能流傳下去,隨著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也隨之巨變,很多民俗文物隨著這種沖擊逐漸消亡,一些極具特色的民俗文物被歷史淹沒了。因此,民俗博物館作為收藏、保護、展示和研究民俗文物的中心,有責任、有義務去組織文博專業人員對民俗文物調查和征集,進行考察鑒定,保護反映人們歷史發展軌跡的民俗文物。
民俗類文物藏品是民俗博物館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也是發展民俗研究的物質基礎。一方面,要鼓勵由政府辦博物館轉向社會多渠道辦博物館,推廣私人辦館、行業辦館、合資辦館,形成小型化、多樣化的民俗博物館。例如,在山東滕州,除了建有市政府出資興建的全國體量最大的專門紀念魯班的魯班紀念館,里面展覽著內容豐富的民俗文物,收集了反映區域文化的木工、鐵匠、織布、榨油、漁民等行當的生產流程、工具和產品,還布置了上梁大吉、廟會、柳琴戲等民俗場景。而且在滕州市下屬的官橋、洪緒、濱湖、木石等幾個鄉鎮分別建有私人的民俗博物館,收藏的文物史料雖不盡相同,卻各具特色,集中反映著地方民俗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博物館的主要保護手段是通過調查和收集資料將民俗文物展現出來,博物館應充分收集當地的民俗文物信息,了解當地相關的文化發展階段,對于民俗文物不能只局限于關注它的工藝價值,而忽略了它背后的文化內涵。雖然很多的民俗文物做工不是很精良,甚至都仍在使用中,但是從民俗文物的發展形勢來講,將來它們很可能成為珍貴的文物,或者逐漸消失。因此,民俗文物的工作者應該有超前意識,最大程度做好文物的收集、調查和保護工作。例如,滕州市魯班紀念館就集中收集、陳列著二三十年前普通百姓常見常用的生產生活用具,但對現在的很多青少年游客來說,這些用具卻是陌生事物,他們感到特別新奇。
民俗文物與考古文物在概念上和形式上都是有所區別的,對于歷史文物,我們只能通過研究一些實體的物體來探索;但是對于民俗文物,很多還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量接觸到。因此,民俗文物工作者應該在收集調查實體民俗文物的同時,使用文字以及先進的現代科技手段記錄下來,并作相應的文字調查報告,將大量的文物和文獻資料一起整理保存,并將特別優秀的民俗文化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博物館的主要責任是提供給社會大眾文化服務,向社會展示歷史文化的發展進程。民俗博物館一方面作為地區民俗文化收藏研究中心,收藏、保存著各項民俗文化信息資料,另一方面作為教育體驗中心,傳承、培養著地方的歷史文化內涵,能夠提升當地民眾的文化素質和修養,增強群眾的認同感以及凝聚力。
作為民俗文物收藏研究中心,民俗博物館在對風俗文物的調查研究工作中,不但要提升博物館人員的專業水平,建立起專業的文博人才隊伍,培養一批民俗文化研究、征集保護的專業人才,還要增強文物收集與展覽工作的整體水平,進一步深入挖掘民俗文物的豐富內涵,反映最新研究成果,有效發揮博物館民俗文物的重大價值。
作為民俗文化教育體驗中心,博物館應強化觀眾導向原則,把知識性、趣味性和觀賞性有機結合起來,采用多種多樣的民俗文物展示方式,增強民俗文物陳列展覽的表現力、吸引力、感染力。多使用一些現代化的科技手段,更直觀更形象地將民俗文物展現出來。例如,采用播放影視錄像的方式不但能夠增強觀眾的視覺效果,還能提升教育功能。在滕州魯班紀念館,就布置有復原的古戲臺,在復原的古戲臺上播放著柳琴戲《止楚攻宋》。柳琴戲作為滕州市的民俗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山東省乃至全國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因此,魯班紀念館通過這種播放手段就增強了民俗文化的直觀效果和吸引力。在魯班紀念館內,還布置有魯班廟會,里面還仍然保留著展示傳統民俗文化的北辛土陶、豆腐坊、菜煎餅等制作場景,在展覽過程中可以讓游客親身參與其中,讓觀眾在現場體驗民俗文物的再生產,通過讓觀眾自己動手學習制作,體會其中的樂趣與文化。
此外,博物館還可以通過開發民俗商品,鼓勵民俗博物館與文化創意、旅游等產業相結合,加強對博物館民俗文物的利用,拓展民俗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及文化傳播功能。例如,在滕州市魯班紀念館的游客服務中心,就有多種多樣的魯班鎖。魯班鎖對于現在的普通人也許有點陌生,但在古代,卻是孩子們經常擺弄的小玩具,相傳這正是魯班發明的由幾根木條組成的益智玩具,由于木條之間的拼插很接近鎖具,這種玩具就被稱為“魯班鎖”。魯班鎖的原型為建筑中的榫卯結構,這種玩具容易拆解但很難組裝,成為鍛煉孩子們智力和動手能力的佳品。小小的魯班鎖曾作為國禮,經由李克強總理送給德國總理默克爾,引起了全國“魯班鎖”熱潮。很多游客就在魯班紀念館體驗、學習魯班鎖的拆解,魯班鎖把促進人們身心健康發展、啟迪智慧的功能貫穿于“寓教于玩”“寓教于樂”之中,極大地凝聚了魯班紀念館游客人氣,促進了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播,也使中華傳統文化以娛樂方式,滲透和傳播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