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騰 (貴州銅仁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 554300)
談當代沒骨畫的傳統人文意蘊
戴騰(貴州銅仁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554300)
沒骨畫,是指不用墨線勾形廓,而用墨或色彩直接涂染成形的一種傳統繪畫形式。當代沒骨畫則是在秉承傳統沒骨畫的同時,吸收西方繪畫元素,在構圖、色彩、形式上都以以別樣的畫風展示在人們的眼前的一種中國畫的一種表現技法。為傳統繪畫增添異樣的風貌。沒骨畫發展到今天,應該說與傳統繪畫,特別是與傳統文人繪畫有著緊密的聯系,蘊含著深厚的人文意蘊。可以說文人畫與沒骨畫兩者緊密相連,互相影響。隨著繪畫技法的發展,沒骨畫越來越受到眾多畫家的青睞,正在逐漸走向另一個高峰期,本文主要是從當沒骨畫與傳統文人畫的關系去探究當代沒骨畫的傳統人文意蘊,為當代沒骨畫的創作與研究奠定基礎。
沒骨畫;藝術特征;繼承;創新;文人畫
沒骨畫是中國畫的重要體現方式之一,通過強化色彩,削弱線條來表現物象。分沒骨點染、接染、撞染和噴染等基本技法,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同時也體現著我國歷史悠久的文化內涵。如今,當代沒骨畫正在不斷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呈現其獨有的藝術風貌。在繪畫領域里獨樹一幟。
沒骨畫最早的起源是眾說紛紜的,并沒有定論。不過沒骨法在我國古代繪畫中很早就已被運用,如遠古的彩陶圖案、山崖巖畫。古時運用沒骨法的人比比皆是,流傳下來的作品也有很多,例如1978年出土的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鸛魚石斧圖》,此彩陶圖案全是用色彩布成,不見任何的勾勒。
“畫無筆墨骨氣,惟用色彩畫成,謂之沒骨”,出自于畫史評論家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這是最早記載“沒骨”概念的。據畫史記錄,“沒骨畫”始于北宋徐崇嗣的一幅畫,畫名因花名而得來,“沒骨花”當時只是這一幅畫的名字。由于這種繪畫方式(不用線勾輪廓,全用顏色塑形表現)在北宋不曾有人說出名稱,所以“沒骨畫”便成為這一新技法繪畫的代名詞。
據史記記錄,南北朝畫家張僧繇學習了印度的暈染方法,并在建康一乘寺用紅綠兩色畫花,從遠處看凹凸感強,對比明顯,從而吸引了很多的人。因為他直接用色彩渲染不用墨勾勒輪廓線,這是一種特殊的技巧,一種新畫法,時稱一絕,故張僧繇被視為沒骨畫的創造者。由此可見,沒骨畫的雛形是凹凸花,是從凹凸花之中延伸而來的一種繪畫。
隨著各式各樣畫材工具的出現、西方繪畫元素的影響,使當代沒骨畫無論是在繪畫技法上,構圖方式上,還是在繪畫風格上都有著獨特的創新。魯迅曾說:“沒有突破傳統思維的闖將,中國就不會有新文藝的”,當代沒骨畫必須開始敢于打破傳統的繪畫技法,突破古人、以至于超越古人,只有這樣當代沒骨畫才能在中國畫壇獨樹一幟。
近幾年,隨著中西文化的相互影響,不少的中國畫家在秉承傳統沒骨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畫風。如:李魁正對沒骨畫花鳥進行全新的藝術嘗試與創新,通過撞水、撞色,使線色融一,讓人略看覺得無線,但細看線確是融于色中,他的畫主要追求的是文雅之美、樸實沉靜之氣,從而形成了極具創新的沒骨畫風—現代沒骨畫風。田黎明將高雅朦朧的表現手法運用在沒骨畫中,通過撞水、撞色弱化人物的神情和特點,表現出鮮明個性,讓人物形象具有標志性,因而獨創了清逸的沒骨畫風—水韻沒骨畫風。楊之光則借鑒了西方水彩畫的效果,日本畫中的撞粉與撞水,再加入自己的一些新技法,使畫面呈現特殊的肌理效果,以此強化畫面。除此之外,還有些裝飾沒骨畫風,利用光影在畫面表現等等的一些新技法都在不斷的出現,讓中西繪畫互相交融,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使得我國傳統的沒骨畫正以一種全新的面目崛起。
文人畫又叫“士夫畫”,作畫者是古代文人雅士、士大夫,作品創作對象以山水、花鳥為主,用筆氣韻非凡,有墨趣之感,多顯其雅致、逸趣。作品既帶有文人情趣,又突顯文人思想。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流派之一。
(一)傳統文人畫的藝術特征
文人畫作品主要體現畫家高逸雅趣,故畫家均具有深厚的學養。其藝術特點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看:
從表層來看:是文化素養較高的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強調詩、書、畫、印等多種藝術方式的融合;其最先創作對象為山水、樹石等,后期才逐漸加入花鳥題材,如梅蘭竹菊等。
從深層來看:文人畫是文人的審美趣味,多是抒胸中之逸氣,言高尚之節志向的手段,使其情感有所寄托;講究的是筆墨趣味,借情寫意,不求形似,只求韻味。為后世所推崇。
(二)傳統文人畫的發展
傳統文人畫是在諸多不同因素下所形成的文化現象,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典籍記錄,文人畫最早可追尋到漢代,魏晉時就已具雛形,只是當時的文人作畫主要是為了娛樂自己,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這種創作態度之后成為文人畫的繪畫宗旨。
唐代詩人王維以詩入畫,讓詩意同畫相互浸入,盡顯詩情畫意的特征,成為中國文人之典范。王維無論是在審美方面,還是理論上都為文人畫之后的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后人奉他為“文人畫的開創者”。宋代書畫家蘇軾提出“士人畫”,注重詩書畫相結合,強調神似,強調繪畫娛樂性和繪畫表現方法自由性,主張詩情畫意的文人畫格調,就此文人畫的藝術風格基本確立。
元代是文人畫發展的轉折點,影響著之后明清繪畫發展。書畫家趙孟頫崇尚古風、以書入畫等觀點,為之后文人畫的創作奠定根基,影響文人畫的發展。當時大部分的畫家主張將繪畫、書法、印章、詩歌等多種藝術相結合,使中國文人畫的藝術特點和藝術方式都在元代充分建立。除此之外,以元四家為首的畫家們,則以一種“出世”的態度表達士大夫階級的驕傲和脫俗的情操,追求和倡導“不求形似求生韻”“抒發胸中逸氣”等的意象來表達,弘揚文人畫的風氣,將文人畫的創作推向新的藝術鼎峰。
文人畫作為正式的名稱,是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提出的。董其昌在創作中追求以書法入畫所產生的筆墨趣味,在理論上得出以純文人畫為宗旨的“南北宗論”觀點。到此時期,文人畫在各方面都已發展成熟。清代是文人畫的昌盛時期,在此期間文人意識逐漸由山水畫感染到花鳥畫。清初,花鳥畫家惲壽平在沒骨法方面成就最高,最初學畫是以山水畫為主,但由于當時王鑒等人山水畫被推崇備至,他覺得自己不可能超越他們,而此時的花鳥畫盡顯頹勢,所以他決定轉向花鳥方面大展身手。他對已有的畫法進行取舍、借鑒、通過自己長期研習,開創了“仿北宋徐崇嗣”沒骨花卉畫的獨特畫風。
近代以來,由于西方文化的漸入,畫家們開始互相切磋,共同尋求藝術的進步,中西方藝術交流逐漸繁榮,使得文人畫、沒骨畫在此期間都光彩奪目。
(三)當代沒骨畫與傳統文人畫的關系
沒骨畫與寫意、工筆重彩并列屬于中國繪畫的三大表現技法體系之一,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沒骨畫與傳統文人畫兩者是緊密相連的,傳統文人畫是基礎,沒骨畫是發展,當代沒骨畫是在繼承傳統文人畫中的部分技法上,融入西方繪畫的新元素,進而創造新的繪畫技法。
1.表現題材
早期傳統文人畫以樹石、山水等為主要表現對象;后期凸顯“四君子”。當代沒骨畫在創作題材上側重人物、裝飾畫等,比傳統文人畫更為廣泛。
2.技法特征
傳統文人畫主要采用疊色或是一些點染、撞染等簡單的方式,色彩單一,畫面效果過于清雅;當代沒骨畫大膽創新,善用撞水、撞色、撞粉等方法呈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表現出絢麗的色彩、通過光斑、光塊以及光影強化畫面。
3.筆情墨韻
“氣韻生動”,六法論中的第一法,也是最首要的一法,是繪畫作品的靈魂所在。要求在用筆的過程中,倡導線條藝術美,講究意到筆到,用筆連貫,圓轉流暢,用筆無痕。此外,還講究筆情墨趣,筆墨運用追求“傳神”,同時還注重筆墨干濕—濃淡焦重清的變化,使筆墨濃淡有韻,氣韻自暈于外,這就是中國繪畫所追求的韻味,中國獨一無二的韻味。當代沒骨畫講究的是筆色之美,注重色墨之間的自然交融。除了在保持濃淡焦重清的用筆用色要求之外,還對色彩的冷暖以及純度的變化做出了要求,每幅畫都應具有屬于自己的色調,現代氣息濃厚。
沒骨畫想在當代畫壇煥發出誘人的青春魅力可以說是走兩條線,一是繼承中國傳統;二是融合中西進行創新。正如林風眠所說:“西方藝術之所短,正是東方藝術之所長,東方藝術之所短,正是西方藝術之所長,短長相補,世界新藝術之產生,正在目前,惟視吾人勢力之方針耳。”
(一)繼承傳統文人繪畫的意趣
“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是評價一幅中國畫的重要準則,筆墨趣味和線條之美是中國繪畫一直所注重的。線條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靈魂,是中國藝術魅力的所在,引領中國繪畫。沒骨畫并非是不用線,不用骨法,只是弱化了線條,將其骨法藏于其里面,這反而把骨表現的淋漓盡致,對用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沒有線的條件下表現出線的意蘊,這就是中國畫的獨特之處。當代沒骨畫雖然吸收了外來的新元素、新技法,但它也繼承著傳統文人畫的畫法、技法等精髓,繼續保持著中國繪畫的精神以及傳統文人畫獨有的“神氣與韻味”。
(二)創造現代審美的絢麗
藝術貴在創新,源于生活,現在越來越多的畫家放眼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畫面表現不再僅限于花鳥、樹石等,逐漸趨于生活化,與我們更加密切相關。在當代沒骨畫作品中,很多有意強化了不同的表現手法,勇于沖破傳統單一的暈染畫法,大膽的將西方水粉、水彩等表現手法和繪畫技法融入沒骨畫中,使畫面呈現出不同的效果。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豐富多樣的新材料應運而生,如冊頁、金箔等等畫家們對新材料、新工具也進行探索嘗試。當代沒骨畫講究筆墨、顏色,用適當的繪畫顏料代替墨色,在保持對翰墨情趣的審美要求時,增強其表現力。當代沒骨畫除了在保持濃淡焦重清的用筆用色要求之外,還對色彩的冷暖以及純度的變化做出了要求,每幅畫都應具有屬于自己的色調,就目前來說對畫面色調的要求,是中國畫要注重解決的問題。現當代的沒骨畫因為不是用墨的顏色作為基調,所以每幅畫的色調明顯,從而形成了極具個性的色彩。而喜愛沒骨畫并想進一步研究沒骨畫的學者或是畫家,一方面應該具備中國繪畫的傳統能力,另一方面還應具有顏色的科學知識。
在藝術這個王國里,繪畫語言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中國畫要更好的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就應不斷吸收外來的營養,注入更強大的生命力,而沒骨畫只有不斷大膽創新和探索,樹立新的審美觀,適合地融入西方繪畫中的表現手法以及一些繪畫技法,才能在今后的畫壇蓬勃發展。
當代沒骨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一部分,它站立于工筆和寫意之間,雖沒有工筆重彩畫的艷麗,也沒有寫意畫的奪人眼球,但它也是中國傳統繪畫抒發情感的一種形式,也保持了中國傳統繪畫的鮮明特色。當代沒骨畫與傳統文人畫兩者緊密相連,它是傳統的一種繼承,更是一種新的創造,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在中西繪畫相互匯融的時代,希望沒骨畫的愛好者在借鑒、學習中不要丟失我國傳統文化特色,同時重新建立起沒骨畫獨特的藝術語言,讓其以一種新的面目在藝術王國中崛起,在繪畫界不斷發展壯大,并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
[1]林若熹.沒骨的現代意義[J].美術觀察,2004(04).
[2]蘇娜.淺論中國畫的沒骨法[J].科教文匯,2009(3).
[3]常姍姍,孫敬.簡析傳統沒骨畫的風格特征[J].大眾文藝:理論,2009(21).
[4]史宏云.“沒骨畫”演變與崛起的思考[J].新美術,2005(1).
[5]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