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開 (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321000)
詩魂書骨,尚純戒駁——蘇軾與米芾,北宋文人畫的“雅”與“逸”
王一開(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321000)
文人畫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修養、階層藝術理念,具有詩、書、畫、印相綜合的藝術特點,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繪畫藝術中的集中體現。本文以“蘇軾”、“米芾”這兩位北宋時期文人畫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及其“雅”、“逸”的文人畫藝術特征為切入點,以論述北宋文人畫發展過程中所展現出的藝術理念和美學流變。
文人畫;雅;逸;人文情懷
“文人”即為中國傳統文人、士大夫,是中國封建時期擔當社會大任的中堅力量,他們都有著高深的學識和廣博文化修養。而“文人畫”亦稱“士人畫”,指文人、士大夫階層的繪畫作品。“文人畫”多以花、草、樹、石為繪畫題材,作品風格平淡素雅,多以水墨為主,強調“以書入畫”。其主要特點為: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線墨為主,講究筆法;“墨分五色”1“尚純而戒駁”;直抒胸臆。
追溯歷史,文人參與繪畫活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后在唐代得到了延續,直至北宋,合適于文人表達心性的新的繪畫語言和繪畫方式在文人們不懈的摸索中取得了突破。
北宋崇文抑武,改革吏治和科舉,削弱了門閥的影響力,并且建立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皇家畫院。同時,士大夫階層的社會地位迅速上升,逐漸成為成為社會的主流角色。由此,文人參與到繪畫活動當中的行為越發普遍,文人畫成為了一種文人在日常生活中表達心性、陶冶情操的方式。進一步促成了文人畫在北宋時期的真正確立。
文人畫的確立,是文人階層的文化活動標志,也昭示著以文人為代表的審美追求逐漸被社會所認可。由此,必須提到的兩個重要代表人物為蘇軾和米芾。
(一)蘇軾:詩畫一律,天工清新
作為中國古代文人的代表,蘇軾除了在文學上獨有高深的造詣外,在繪畫題材上、思想上也有一番自己的見解,并一手促進了文人畫在形態和理論上的臻于成熟。
蘇軾首先提出的,是“士人畫”的概念,在論述畫工的繪畫時,蘇軾在《東坡題漢杰畫山》中評宋子房畫道:“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若乃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秣,無一點俊發,看數尺許便倦。”2明晰地論述了“士人畫”與“畫工畫”的不同之處。
蘇軾對文人畫的見解,很大程度上緣自于他在文學等諸多方面的廣博修養,也是文人士大夫能創作出真正的文人畫作品的理論基石。以一字而概括蘇軾對文人畫創作的的藝術理念,為“雅”。鄭玄在《<周禮>注》中注解:“雅,正也,古今之正者,以為后世法。”“雅”,意味著文人士大夫的政治態度、處世哲學和人生修養。這種“雅”的文人底蘊與操守映射到繪畫中便形成了文人畫的淡泊平和,清幽閑逸的意境。
蘇軾的自身的繪畫創作,也是他文人畫理論的具體實踐。蘇軾的繪畫作品多以墨竹和枯木怪石為題材,其墨跡大多酣暢淋漓,氣勢布局一氣呵成,整體風格典雅古樸,正是他所提出的文人畫的要求。這一點,從他的畫作《枯木怪石圖》中也可得到展現。朱熹曾評言:“蘇公此紙,出于一時滑稽詼笑之余,初不經意。而其傲風霆,閱古今之氣,猶足以想見其人也”3。
(二)米芾:畫不取細,意似便已
如果說蘇軾是文人畫的確立者,那么在其后促成其發展完善的中興人物,則為米芾父子。米芾父子善畫山水,構圖取景多以山水云煙為主,畫作風格迷離變幻,時下稱之為“米氏云山”4。“米氏云山”不僅豐富了文人畫的筆墨語言,而且在繪畫理念上深化了文人畫的內涵,創立了文人畫發展時期山水畫領域的典范。
米芾和蘇軾一樣,以“高古”來定位文人畫的思想。米芾所崇尚的“高古”,是與匠氣、俗氣相對立的品評范疇,要求超凡脫俗,不拘形似。米芾在其《畫史》中曾表述自己作畫時的觀感道:“以山水古今相師,少有出塵格者。因信筆作之。多煙云掩映。樹石不取細。意似便已”。由此可見,米芾與蘇軾的文人畫理論可謂一脈相承。
而米芾對文人畫創作的的藝術理念為“逸”。關于“逸”的闡釋,黃休復在其《益州名畫錄》中曾言:“畫之逸格,最難其儔。拙規矩于方圓,鄙精研于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爾”5。道明了“逸”的率真自然,超出秩序。
而米芾的“逸”則是一種超然的態度,體現在繪畫中即是對繪畫技巧的突破以及對所繪物象的表現。這份超然首先體現在對繪畫意境的表達上,米芾對畫面中意境的表達多以寓意的方式出現,借山水筆墨以尋找精神寄托,標舉志節情操以及愉悅性情。
米芾的“米氏云山”承繼了蘇軾的“枯木竹石”,即為在蘇軾之“雅”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米芾之“逸”。它們共同夯實了北宋文人畫的基本概念和氣韻格局,其所共同展現而出的天真爛漫、寄意高遠,進一步開創了宋代文人畫的創作題材,同時一并賦予了文人畫更加濃重文化意蘊,展現了文人畫的藝術理念,對后世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簡言之,文人畫所承繼的是獨屬于中國文人雅士歷朝歷代薄積累厚發的文化底蘊,和通過筆墨山水流傳至今的高古雅逸、簡約和暢的藝術理念,以及中華文化中飽含著的源遠流長的人文情懷,它們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畫的發展,源遠流長。
注釋:
1.張彥遠著. 俞劍華注釋.《歷代名畫記》.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22.
2.潘運告編注.《中國歷代畫論選》.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279.
3.朱熹.《跋張以道家藏東坡枯木怪石》.《朱文公文集》卷八十四.
4.又稱“米點山水”。“米氏云山”摒棄了自荊浩以來已經漸漸成熟起來的勾、皴技法的點染法,其不求工細,多以水墨點染,不拘一格、姿態散漫。
5.周積寅.《中國歷代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468.
[1]謝赫.古畫品錄[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
[2]宗炳.畫山水序[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
[3]鄧椿.畫繼[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4]蘇軾.東坡評畫[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5]米芾.畫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