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正點 (云南大學 650091)
繪畫風格中馬克思主義的體現
柴正點(云南大學650091)
當今社會是開放的世界,我們應學習各家之所長,創新屬于我們自己繪畫風格。我們應把握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原理,事物或直接聯系,或間接聯系,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正確認識自身繪畫創作中的問題,尋找正確的解決方法,實現自我突破和創新。
變化;影響
馬克思主義概論中提到,事物是永恒發展的,事物的發展過程,從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時間上的持續性和空間上的廣延性的交替;從內容上看,是事物在運動形式、形態、功能和關系上的更新。而風景畫作為繪畫的一大分支,隨著歷史環境的變遷也在隨之改變。17世紀時期,荷蘭風景畫發展迅速,形成了完全獨立的風景畫科。邁因德特?霍貝瑪就是荷蘭風景畫代表畫家之一,他舉世聞名的作品《米德爾哈尼斯的道路》,這幅作品構圖大膽創新,將整個林蔭道擺放在畫面中間位置,且選擇平遠透視,給觀者極目遠視的感覺,真實地表現了自然界多變的景象,這樣的構圖在當時來說是繪畫上的巨大突破。畫面中霍貝瑪沒有選擇華麗的色彩,景物刻畫細微真實,近景的深色樹叢與種植林疏密相間。這幅畫沒有大山大水的宏偉震撼,但畫家卻用詩般的繪畫語言為觀者再現了這種具有強烈透視感的田園景色,充分地展現了小景畫的魅力。
跳躍到19世紀,這時的風景畫已經不再停滯于寫實,更多的是創新。這個時代的風景畫家同樣熱愛自然,對自然風景的描繪在真實的基礎上融入了自我的情感。我個人尤為鐘愛巴比松畫派的幾位畫家,巴比松畫派不僅以寫實手法表現自然的外貌,并且致力于探索自然界的內在生命,力求在作品中表達出畫家對自然的真誠感受,以真實的自然風景畫創作否定了學院派虛假的歷史風景畫程式,揭開了19世紀法國聲勢巨大的現實主義美術運動的序幕。最有代表性的畫家有柯羅、米勒、迪普雷等。而柯羅的作品我尤其喜愛《蒙特芳丹的回憶》,記憶最為深刻的是畫面里溫柔的筆觸,柔和的光線。這幅作品真實的表現了鄉村生活中,農家孩子簡單淳樸的娛樂活動。整個畫面色彩柔和,運筆松動,富有韻致,虛實相生,在恬靜、優美的湖邊景色中,銀灰色的迷離霧氣映襯出正在采摘草蕈和野花的婦女與孩子,不僅生意盎然,而且情景交融,彌漫著田園詩般的夢幻情致。畫面中優美的自然風景祥和、美好,這種大自然的情趣絕不是夢幻卻勝似夢幻,與現代喧囂的城市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柯羅夢幻與現實相間的獨特詩意,給我很大的震撼。這樣的創作,雖然沒有磅礴的氣勢,震撼的場景,但這樣溫馨唯美的畫面也同樣碰撞著我們的心靈。
藝術是不斷創新的,印象派對風景的描繪較巴比松畫派更為奔放。19世紀末20世紀初,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尤其是光學科學的啟發,印象派認為一切色彩皆產生于光,于是他們依據光譜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來調配顏色。由于光是瞬息萬變的,他們認為只有捕捉瞬息間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奧妙。例如莫奈,他對風景色彩的處理我個人相當崇拜。他的風景畫大膽突破傳統的題材和構圖上的束縛,完全以自我對景物的視覺經驗感知為主要出發點。他的《睡蓮》系列在這些方面表現的尤為突出。沒有深遠的構圖,僅是蓮池的一處小景,構圖簡潔大膽,筆觸肆意奔放,用色彩塑造景物光影效果,畫面中跳動的色彩與光的融合以及著色時非常具有個性的筆觸 ,給觀者以強烈的視覺效果。
一位畫家曾說“風景畫對自然美得表現從來不是對自然本身的認識,而是人類文化以各種方式顯示自身的結果……在現代社會,人與自然不再是宗法社會中物我一體的關系,而是人類在追求發展與財富的過程中,破壞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基礎,人類在遠離自然的時候,實際上也遠離了人的自然本性,從這時起,自然成為人類渴望回歸自然本性的精神寄托。”人類文明已有好幾千年的歷史,風景畫隨著人類歷史文化的發展與需求的變化,出現了各式各樣的風格流派。不僅是繪畫,隨著時代的變遷,一切都在改變,事物是永恒發展的。
在繪畫發展過程中,同樣也體現了事物普遍聯系的原理。產生于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間,也叫德川幕府時代)的民族藝術浮世繪,受我國明清兩代版畫的深刻影響的菱川師宣來到江湖創造老板花與繪畫相結合的技法,稱為“肉筆繪”,用模板化描繪了當時吉原妓院的內情,幾個屋及舞臺表演藝術。浮世繪版畫的印刷技巧,初期為單純的墨摺本,以后發展有丹繪和漆繪。
由于地理位置相近,日本的繪畫藝術深受中國畫的影響,在構圖上浮世繪采用了非嚴謹科學的透視關系,比如散點透視法、前縮透視法和重疊透視法。散點透視法是一個畫面沒有固定的焦點,中國的工筆畫大多是散點透視,把景物和人物都放在一個畫面上追求完整的裝飾效果,如《清明上河圖》。而當時西方古典主義繪畫采用定點透視法,符合人的視覺真實性,追求“畫得象”。浮世繪繪畫打破了西方古典創作規則,給當時尋求創新的畫家們帶來了全新感受。因此浮世繪的出現對于當時的歐洲印象派繪畫是很大的沖擊,除去內容的平民化很吸引人之外,使他們耳目一新的是藝術的構圖方式一樣可以表現透視關系、遠近關系,線條和無陰影的平涂一樣可以帶來立體效果和體積感,鮮明的色彩更具裝飾效果,多視點、非單一主體使畫面能容納更廣泛的內容。
深受浮世繪影響的畫家有很多,例如,荷蘭后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高,他的代表作品《星夜》這幅畫中呈現兩種線條風格,一是彎曲的長線,二是破碎的短線。二者交互運用,使畫面呈現出眩目的奇幻景象。在構圖上,騷動的天空與平靜的村落形成對比。柏樹則與橫向的山脈、天空達成視覺上的平衡。全畫的色調呈藍綠色,梵高用充滿運動感的、連續不斷的、波浪般急速流動的筆觸表現星云與樹木;在他的筆下,星云和樹木像一團正在熾熱燃燒的火球,肆意的翻滾,具有極強的表現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梵高在創作中同樣對線條與色彩的追求高度的和諧。畫面里天空中央的星星的卷曲浪潮,我們似乎能看到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圖》的影子。梵高在繪畫創作中不僅學習了浮世繪繪畫,還汲取西方諸位大師的藝術特點,從而創作屬于他個人特色的繪畫作品。例如,《向日葵》《有烏鴉的麥田》等。
[1]張玉花,王樹良.外國美術史[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
[2]蔣勛.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M].湖南美術出版社,2015年7月.
柴正點(1992-),女,漢族,云南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云南大學,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