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明 姚奇志(通訊作者) (南華大學 421001)
衡陽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非遺傳承方式初探
方明姚奇志(通訊作者)(南華大學421001)
本文闡述了衡陽新型城鎮化與非遺的關系,剖析了在經濟全球化和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衡陽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面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并提出幾點相關的解決建議,以期引發人們對非遺傳承和保護的理論與實務等問題更深入的思考。
衡陽;新型城鎮化;非遺;傳承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衡陽是一個具有深厚底蘊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自己的生命、基礎、背景、環境和發展特性。在新型城鎮化規劃中,不斷提升建設的質量內涵,用科學發展觀來統領城鎮化建設。發揮自身輻射能力強的優勢,向周邊地區和廣大的農村地區進行輻射,加強城區和周邊各個小城鎮如松柏鎮、大浦鎮、泉溪鎮、集兵鎮、杉橋鎮、車江鎮等協調配合,帶動郊區、農村的經濟、文化的一起發展。同時強調文化傳承,彰顯衡陽的本土特色和個性。在舊城改造中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注重傳統文化元素的注入,朝著有歷史印記、文化脈絡、地域特貌、民族特點的美麗湘南城鎮,建設有深度內涵、特色鮮明的人文城市的目標而發展。
發展與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我國21世紀的熱點,也是衡陽城鎮化進程中的重中之重。城鎮化規劃對于新型城鎮化建設起著一種宏觀指導作用,規定了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方向,為創造富有特色的衡陽新型城鎮化空間環境提供了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價值就是“以人為本”的、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城市化。衡陽的非遺資源大多來源于農村和小城鎮,通過新型城鎮化的推進,科學合理地構建城市格局,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有序進行,農村優質的非遺文化也隨之進入。衡陽要利用這一契機,對接好“一帶一路”和長江流域經濟帶發展戰略,將衡陽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非遺進一步推廣與傳承。這樣,衡陽城市的文化品位得到提升,衡陽城鎮也會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新型城鎮化。
非遺文化在某一方面是一種情懷,一種能夠回憶、延續和傳承的情感。生活中需要,承載生活的環境更加需要。如何在衡陽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讓本地的非遺文化具有更強生命力,與時代共同發展,如何重建適應當今社會現實情況的傳承模式,已經成為關乎“衡陽非遺”發展和衡陽文化繁榮的重要課題。也是每一個熱愛傳統文化、熱愛非遺文化的愛好者和非遺從業者,不得不面對,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課題組成員,通過對衡陽地區中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進行實地調研,拍照、考察并進行記錄與分析。調研得出,截止2016年04月,衡陽市建檔的非遺項目約有2000多項,其中,世界級非遺保護名錄1項——衡山影子戲;國家級保護名錄5項,分別為湘劇、祁劇、衡州花鼓戲、蔡倫古法造紙技藝、祁東漁鼓;省級保護名錄11項;市級保護名錄61項、縣級216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人,省級13人,市級45人。各縣(市)區也建立了縣級項目名錄及代表性傳承人隊伍,數量之多,在全國影響力極大。文化優秀、類別豐富的同時,問題也接踵而來:傳統非遺如衡山影子戲、大橋剪紙、衡南七巧龍等面臨人員青黃不接的困境;整體非遺的保護意識不強、發展后勁偏弱;非遺項目的“創新”不夠、競爭力不強等。
(一)發揮景觀化設計的持續性傳承非遺
衡陽新型城鎮化建設離不開歷史和傳統元素的創作,只有尊重地方文化,尊重人們的記憶,創作才有可能被認可。通過公共空間中的景觀載體元素和環境藝術小品來表達非遺的心聲。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公共空間,如公園、廣場、公共綠地等,通過衡陽沿街的景觀墻、宣傳欄、園林建筑裝飾小品、地面裝飾和垂直綠化等,更為直觀,趣味、便捷的傳播和普及非遺。提高衡陽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文化水平,塑造湖南特色品牌,從而提升衡陽新型城鎮化的整體形象。
(二)結合本地高校教育資源拓展衡陽非遺
衡陽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非遺高等教育傳承的拓展,是一種不可再生的彌足珍貴的衡陽民族民間文化傳統資源進入主流、正統教育的過程。我市坐落有四大高校以及幾個高職高專院校,結合地方非遺連線地方高校,將非遺教育導入我市非遺保護和發展領域,納入我市高校教育體系,建立系統、科學、合理的教育機制,為傳承我市非遺項目和深化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改革探索一條可行路徑,這也是我市非遺保護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途徑。
(三)利用旅游開發的多種形式宣傳非遺
利用旅游開發中的開發型融合、體驗型融合、創造型融合、功能型融合,傳承衡陽非遺。通過表演藝術和交互媒體藝術創作,與衡陽郊區及周邊的鄉鎮(村)旅游開發融合,進行舞臺節目演藝,豐富游客的旅游見識;通過節慶活動,深化旅游體驗質量,使得游客在娛樂中了解當地非遺;通過旅游紀念品的制作體驗和產品銷售,傳播了非遺;通過非遺元素藝術化的創新表達,從景區營造、產品設計和包裝、工藝的完成,宣傳了非遺。
(四)運用新媒體技術的藝術形式傳播非遺
傳統非遺文化的藝術元素和流程,運用新媒體技術的多種形式(數字媒體、網絡數字化、大眾媒介和聲光多媒體LED顯示等)手段,結合數字化科技對非遺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記錄和保存下來,盡量真實客觀地還原非遺的原真性。使得衡陽傳統的非遺文化縱向傳承,演變成為能夠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時空并重,縱橫結合”的當代傳播。
我們探討衡陽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非遺傳承必須立足于衡陽實際,在總結我們自己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探索一條合理有效的衡陽化的保護新路子,使衡陽非遺能夠得到切實保護與傳承。
[1]徐憲平.以人為本——積極有序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J].中國經貿導刊,2014(12).
[2]謝國明.走因地制宜的新型城鎮化之路[J].人民論壇,2015(08).
[3]方明,劉升學.湘南地區小城鎮建設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景觀化的傳承方式初探[J].大舞臺,2015(10).
[4]方明,陳祖展.關于非物質文化景觀的保護與旅游開發的關系初探——以湖南衡陽為例[J].中南林業科學大學(社科版),2013(04).
方明(1979.07-),男,漢族,湖南衡陽,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地域性景觀設計與非遺研究。
姚奇志(1968.03-),男,漢族,湖南邵陽,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產品設計與開發。
2015年衡陽市社科聯立項課題(2015C008)階段性研究成果;2016年湖南省十三五規劃課題(XJK016BGD061);2015年南華大學國社科預研課題(2015XGY0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