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東方?。ú澈4髮W 121000)
鄭板橋繪畫作品賞析
陸東方(渤海大學121000)
鄭板橋是清代著名書畫藝術家、“揚州八怪”之一,其詩真摯風趣,書法自創一格,繪畫方面工于竹石蘭蕙,具有清勁秀逸的風韻。他在對物象熟悉了解和靈活把握的基礎上、以手撥琴弦而產生悅耳之聲般的藝術創造表現出令人贊嘆的藝術修養。畫面上寓秀勁于拙樸的題字,不僅使畫面充實飽滿、在藝術形式和形態上臻于完備與完美,更深化了畫面美的意境,自然地體現了作者藝術創作“以少少許勝多多許”的藝術意志與思想追求。
鄭板橋;清勁秀逸;藝術意志與思想追求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揚州興化人。康熙卅二年生,卒于乾隆卅年,是清代著名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其詩真摯風趣,在當時即為人喜誦,著有《板橋集》,大半為自己手寫付刻。書法自創一格,楷隸相參,自稱“六分半書”;章法獨特,有“亂石鋪街”之譽。繪畫方面工于竹石蘭蕙,于其它花卉則隨意揮灑、脫盡俗習,具有清勁秀逸的風韻,而其繪畫風格則從板橋先生下面三幅繪畫作品可見一斑。
此幅芝蘭如意圖純以墨畫。作者首先將清秀俊逸的蘭葉、未開或半開的低昂有致、或隱或顯的蘭花畫于畫幅之左側。蘭葉長短參差,表現了作者揮灑自如,既契合蘭的生長真態,又簡略概括、不拘一格。這是繪畫功力深厚的體現,也印證了板橋先生“工于蘭蕙竹石”說法之不虛。畫幅右側的靈芝純以淡墨寫出,以中側鋒靈活運用的用筆,駕馭線條的粗細與輕重,于流暢的揮寫中勾勒出靈芝的結構,自然地體現了創作者輕松自如、簡潔明快的畫風,而且其效果頗令人想到書法中的“一筆書”。至于靈芝上的尖刺,于畫中似乎微不足道;作者純以書法的筆法點出,也看似漫不經心,但實際是作者在對物象熟悉了解和靈活把握的基礎上、以手撥琴弦而產生悅耳之聲般的藝術創造表現出令人贊嘆的藝術修養。靈芝的勢與態,恰與左傾飄逸的蘭花形成既交相呼應、又動靜相宜,既對立而又統一的和諧關系。畫面上,楷隸草行相雜的幾個寓秀勁于拙樸的題字,與畫中芝蘭簡潔明快的瀟灑風韻形成對比,不僅使畫面充實飽滿、在藝術形式和形態上臻于完備與完美,更深化了畫面美的意境,自然地體現了作者藝術創作“以少少許勝多多許”的藝術意志與思想追求。
此條幅亦以水墨畫就。
在畫面頂部山巖間,泉水傾瀉直下形成瀑布,自頂至底,氣勢頗盛。頂部山石的勾勒,線條干澀短促、拙重硬朗;施以淡墨皴擦,筆調輕松。作者勾勒時似不經意、造型卻極簡括。如此,突出了瀑布“飛流直下”之氣勢,也體現了“山高水長”意味之雋永。惟有右側的菊花頗見繁盛,作者鉤花點葉、輕松自然,雖花葉茂密仍‘不厭其繁’,真正是從容寫來,無不如意,興趣盎然矣。這體現了作者對菊花的珍視與對美好事物的向往。畫中菊花的勢態由右向左,分布上多密、下少疏,打破了瀑布直線貫通對畫面切割的單調。同時,菊花上下環抱的動勢,又與作者最后題寫于左側的一行行書,形成繁與簡、曲與直的對比,從而造成了動靜相偕的形式之美。而且,直行題字,彌補了菊花布局上密與下疏之間的空疏。通過對菊花勃勃生機的生動描繪,透露了作者對菊花更傾向于贊賞其美意延年的特性。畫中“山高水長”的情境與“萬古延年”的菊花正相宜。“南陽甘谷家家菊,萬古延年一種花”,不僅是作者的繪事記實,更表達了作者對看似平凡樸實、實則美好雋永事物價值的肯定??梢哉f,是作者為官愛民心理的反映,是板橋鄭燮高尚人格與美好追求的外化與藝術體現。
此條幅以墨畫就。
板橋繪畫常以“少少許勝多多許”為創作主旨。畫中對南山的描繪即是簡單勾勒、略加皴點而成。其筆雖簡、峻峭高聳之勢卻令人望之一目了然矣。下方占據畫面三分之二的是一前一后兩株蒼松。后者挺拔略向左攲側,突出了樹干的勁挺,與右上方之南山遙相對,似是對高山仰止的詠嘆!近前的一株蒼松,樹干由斜反直;虬枝奇姿,極盡橈曲;松針疏密隨布,筆法落落大方、靈動脫卻窼習。對兩株蒼松的描繪,作者用筆隨意,或詳或略,于對立中顯充實茂盛,又與南山筆墨之蕭淡形成對比。然而,無論是山之高遠,抑或是松樹生機之盎然,均喻示著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這或許是作者精神生活的指向與高尚人格魅力的外化。
最后,作者以工穩的行書題款,由此可知此圖屬饋贈親友之作。三行疏密大體相當的字跡,與右下方針葉濃密的蒼松形成呼應,與遠山線條簡括造成的空白對比成趣,令畫面充實完美形成佳構。然而,這均似乎是作者于有意無意之間輕松順暢地完成的。
榮寶齋編輯出版.《鄭板橋畫選》.198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