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楠 (延安大學文學院 716100)
汪曾祺《大淖記事》修辭藝術初探
張楠楠(延安大學文學院716100)
汪曾祺被認為是“中國的最后一個士大夫”,他有著獨特的寫作素養,兼具古典與現代的氣質,而且善于吸取民間方言俚語,因此他講的每一個故事都有著簡單質樸的情愫,文章主要從比喻、疊音、釋句、俗語的使用等方面來探討《大淖記事》這個故事背后的修辭魅力。
《大淖記事》;比喻;疊音;釋句;俗語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評價汪曾祺,“他帶給文壇溫暖、快樂和不凡的趣味。”文學大師沈從文也對其弟子做出過很高的評價,“他的文章應當說比幾個大師都還認真而又深奧,有思想也有文才!”可見,汪曾祺的作品的確有與眾不同之處,我們主要從比喻、疊音、釋句和俗語的使用等方面對《大淖記事》的修辭藝術進行窺探。
修辭簡單的來說,就是對語言進行修飾與調整,汪曾祺喜歡用“最平凡的字眼,組成最平凡的句子,講述最平凡的故事”,他也曾說過,“在文風上我更是有意識地寫的平淡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走進其《大淖記事》平淡的修辭藝術。
運用原汁原味的方言進行寫作是汪曾祺的文學追求,因此在寫作過程中使用比喻修辭時,多是就地取材,用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事物作喻體,形象生動、具體可感。《大淖記事》更是其典型的代表。
1.到太陽落山,又都像鳥似的回到自己的窩里。(55頁)
作者在這里以“鳥回窩”來比喻來大淖做生意來回往返的人,他們不在這里長住,就像候鳥,來去都有定時,也像莊稼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像鳥兒覓食一天到了傍晚要回窩一樣,這樣的比喻真實可信。既寫出了他們像鳥兒般自由的生活,又寫出了他們每天規律、平淡的日子。
2.他們倆呢,只是很愿意在一處談談坐坐。都到歲數了,心里不是沒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飄過來,飄過去,下不成雨。(64頁)
用“云”作喻體,來比喻十一子和巧云朦朧不清的愛情關系,飄來飄去,下不了雨,體現了兩人矛盾的情感糾葛,十一子要照顧快要瞎眼的母親,需要一個當家媳婦,巧云不能丟下殘疾的父親不管,需要一個養老女婿,在親情與愛情的兩難抉擇中,孝順才是最重要的,可又不能夠克制愛慕之情。
3.這些好漢,原來都是一窩“草雞”。(71頁)
用“草雞”來比喻躲在保安隊里不出來的劉號長一行人,讓人們把草雞和他們這一群無德無能,只會欺霸鄉里的“土匪”聯系起來,這樣的描寫,特別形象具體,讓讀者不禁想象他們“草雞”般的嘴臉,既可恨又可笑。
疊音修辭的使用,也可謂是汪曾祺《大淖記事》的一大特色,他通過疊音詞來描繪他心中的自然景物和人物體態,以此來烘托氛圍,突出人物形象。
1.不時有人從門里挑出一副很大的扁圓的竹籠,籠口絡著繩網,里面是松花黃色的,毛茸茸,挨挨擠擠,啾啾亂叫的小雞小鴨。(53頁)
其中,“毛茸茸”“挨挨擠擠”“啾啾”三個疊音詞連用,來描摹小雞小鴨剛孵出來時,一個挨著一個,擠來擠去毛茸茸的樣子,特別可愛,讓人不由得心生憐愛之心。“啾啾”形象地寫出了小雞小鴨的叫聲,好不熱鬧呀。這一系列的描寫有著作者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同時也充斥著童年快樂的味道。
2.他不愿巧云在后娘的眼皮底下委委屈屈地生活,因此發心不再續娶。(62頁)
從文章的表達效果看,將“委屈”重疊成“委委屈屈”,具有和諧勻稱的效果,同時也將巧云父親害怕續弦之后巧云會過得不如意的擔心和憂慮表現得很真切,父愛的深沉與含蓄也在“委委屈屈”中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3.大淖出了這樣一對年輕人,使他們覺得驕傲。大家的心喜洋洋,熱乎乎的,好像在過年。(71頁)
大淖人的樸實無華,凜然正義、好善樂施的淳樸民風,通過“喜洋洋”“熱乎乎”的連用表現出來,同時也閃現出人性中最真實的一面。更從側面烘托出了十一子和巧云的愛情得到了大淖人最真摯的祝福。
眾所周知,汪曾祺是一位極具“鄉土味兒”的作家,而他的鄉土味兒,體現在語言上的“土”,這種“土”獨具他的家鄉江蘇高郵的味道,因此許多用詞是當地特有方言詞語。所以作者就使用了釋句的修辭手法,為讀者掃清了閱讀障礙。
1.淖,是一片大水。說是湖泊,似還不夠,比一個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時,是頗為浩淼的。(54頁)
這句話解釋了“淖”這個地方的地理環境,讓讀者明白了這個地方獨特的水域環境,為下文故事情節的發展作了很好鋪墊,因為故事的許多轉折點,以及高潮都是由于這樣的地理環境才會顯得合乎情理。
2.打錢,各人拿出一二十銅元,疊成很高的一摞。參與者遠遠地用一個錢向這摞銅錢砸去,砸到多少取多少。(59頁)
這句話是解釋當地挑夫們的節假日娛樂游戲“打錢”,“打錢”是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詞匯,作者作了詳細說明,通俗易懂。也使讀者聯想到這樣的游戲給客居異鄉的挑夫們的生活帶來了一絲溫情和眷戀,使其融入當地人的日常生活,同時也體現出當地民風的淳樸,不會排擠討生活的異鄉人。
一個對生活有切身體驗的作家,其作品中往往會特別具有生活氣息,其生活氣息,尤其體現在作家寫作時對當地俗語的使用,而汪曾祺就是這樣一位具有生活氣息的作家,其在《大淖記事》中對俗語的使用更是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這一點。
1.錫匠里出了這樣一個一表人才,真是雞窩里飛出個金鳳凰。(57頁)
“雞窩里飛出個金鳳凰”是在表示在錫匠這個行當里,出了十一子這樣難能可貴的年輕人,他不賭錢喝酒,出去干活,童叟無欺,手腳干凈,也不和小媳婦嬉皮笑臉,關鍵還長得好,受人歡迎。因此用這樣的俗語再好不過了。
2.這些“女將”都生得頎長俊俏,濃黑的頭發上涂了很多梳頭油,梳得油光水滑(按照當地說法是:蒼蠅站上去都會閃了腿)。(59頁)
當地在形容“女將”頭發油光水滑的程度時,會用到“蒼蠅站上去都會閃了腿”的夸張說法,同時也說明大淖的姑娘和媳婦都特別愛美,特別講究,頭發都梳得如此的“油光水滑”。
3.沒出門子的姑娘還文雅一點,一做了媳婦就簡直是“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要多野有多野。(60頁)
用“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來表現大淖姑娘到媳婦的個性變化,再形象具體不過了。這句俗語表現出了大淖媳婦口無遮攔的潑辣的個性,特別的“任性”,反映出了大淖的婦女們,無拘無束的生活狀態,在這里所謂的“三從四德”“封建禮教”一概失去了它的威力。
綜上所述,即從比喻、疊音、釋句、俗語四個方面分析了汪曾祺《大淖記事》這個故事背后的修辭魅力。是那樣的樸實無華,娓娓道來。當然,汪曾祺《大淖記事》的修辭魅力遠不止于此,有待于繼續挖掘。
[1]汪曾祺.受戒[M].中國工人出版社,2013.
[2]陳燕.汪曾祺小說的語言魅力[J].東岳論叢,2001(5).
[3]黃京玄.汪曾祺《大淖記事》的詞、句修辭藝術[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10).
[4]黃京玄.汪曾祺《大淖記事》的疊音修辭藝術[J].懷化學院學報,2012(10).
張楠楠(1990.08-),女,漢族,籍貫:陜西榆林,延安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