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敏佳 (云南大學滇池學院 650000)
白族扎染工藝及其相關特色的產品開發
祝敏佳(云南大學滇池學院650000)
扎染是我國古代紡織染色工藝的一種,具有非常悠久的發展歷史,早在秦漢時期,這種工藝就已經產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云南大理生活著白族這樣一個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他們積極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在本民族內形成了非常具有特色的民間工藝,其中,他們所掌握和傳承的扎染藝術非常具有代表性,是當今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工藝也促進了云南白族地區旅游業的興盛,在旅游業發展的基礎上,白族扎染工藝的相關特色產品也在不斷地開發過程中,對于這樣一個傳統,需要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開發。下面筆者將就白族扎染工藝及其相關產品開發這樣一個主題進行具體的分析。
白族扎染工藝;特色產品;開發
早在秦漢時期,扎染這一染色工藝就已經出現,到隋唐時期,是這一工藝發展的鼎盛時期,這種鼎盛在流傳地域、染料制作、染色技術以及扎花工藝等方面都有所體現,這種工藝在很多資料中都有所記載,但是到宋代以后這種工藝在中原地區卻逐漸走向衰落。云南大理的白族在扎染藝術上非常具有特色,也是我國傳統扎染技術的重要代表,盡管這一工藝在中原地區逐漸衰落,但在白族卻依然長盛不衰,在這一工藝的影響下,也衍生了一些特色產業和產品,旅游業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這些對白族當地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下面筆者將進行具體的分析。
手工扎花、植物燃料是扎染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白族扎染工藝中,這兩部分也必不可少。第一,就扎花技法來說,其通常是純手工的操作,線和縫衣針是其主要工具,其基本方法有捆、縫、扎等,主要目的是借助這些技法,讓染料無法滲透到某些部分,進而讓底和花能夠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顏色。第二,關于植物染料的制作和種植方面,植物染料分為自然生長和人工栽培兩種,蓼藍是人工種植植物燃料的一種,在云南少數民族中具有普遍性。第三,染色技法方面,扎染作為染色工藝中比較特殊的一種,在工藝術語上被稱為“防染法”,主要是指事先在白布上呈現一定的花紋圖案,然后用針線將這些圖案折皺,避免被染色,當染色完成后,拆開這些折皺,就會呈現出清新素雅的花紋。第四,在圖案和花紋方面,白族扎染中比較常見的有瑪瑙紋樣、鹿胎紋樣、魚子紋樣等等,這些圖案大多代表著吉祥如意的含義,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內涵。第五,在白族扎染中,還有關于染神的信仰,葛、梅染神就是非常突出的代表。可以說,白族扎染工藝是我國傳統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不可忽視的民族文化遺產,對于這一工藝要予以繼承和發展。
周城村是當今白族扎染業發展的中心區域,隨著該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扎染的市場得到了開拓,扎染重振以后,在整個大理的市場中都風靡著各種各樣的扎染品,成為了暢銷且重要的旅游產品,扎染工藝體現在很多產品上,包括鞋子、服飾、挎包、窗簾、圍巾等等。在此基礎上,扎染工藝也取得了進步,扎染針法發展到30多種,圖案也變得越來越豐富,染色工藝也變得更為多樣與成熟。扎染業作為一個龍頭企業,帶動了其他各行各業的發展,商業。餐飲業發展得尤為迅速,更是在當地興起了一個非常具有特色的一條街。在旅游業的發展下,各種與扎染相關的藝術品受到了更多的歡迎,為了促進產品得到持續發展,必須讓這些特色產品走上精品化的道路,為了做到這一點,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第一,對于植物染料的制作與種植、手工扎花等相關技術要繼續予以保持,這是當今白族扎染工藝的重要價值所在。通常來說,扎花工藝需要長期的訓練和學習,要掌握刺繡、挑花等功底,因而要時刻注意進行這一技藝后繼人才的培養。而就染料的制作和種植來說,它不僅對扎染業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而且對大自然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當今,需要將全新的科學技術與植物燃料相融合,進而為扎染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染料。第二,就扎染工序來說,要做到精益求精。扎染工序本身過程非常繁復,尤其是扎花尤為關鍵,整個過程對細心和耐心有著極高的要求,在扎花的過程中,僅憑肉眼很難了解到工藝的具體效果,只有在拆線之后才能進行具體的檢驗,并且在拆線的時候,如果出現失誤,也容易導致前功盡棄,只有每一道工序都做到完美,最終產品的質量才能夠得到保證,不會出現遺漏、紋樣錯扎、染色不均等問題。第三,對染色制品要進行精加工,就目前扎染的相關產品來說,粗糙化的現象非常明顯,為了促進旅游業的長遠發展,讓這些相關產品獲得更多人的歡迎,對產品進行精加工,避免粗糙化非常具有必要性。只有產品更為精致,才能夠獲得更廣闊的市場。第四,扎染產品作為一種重要的旅游紀念品和民族特色產品,在包裝上也要予以足夠的重視,精致的包裝往往能夠讓產品的檔次得到提升,也是促進這一產品商品化的重要手段。第五,關于扎染產品的脫色問題,也要予以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在現代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要學會利用新技術,尋找新方法以促進這一染色技藝的進步,同時,也可以適當地對其他民族經驗進行借鑒。總之,白族扎染業的發展不僅對工藝本身具有重要意義,也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因而我們需要不斷改進這一工藝,讓其為民族經濟的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
扎染是我國一項非常重要的染色工藝,其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白族作為我國非常重要的少數民族之一,其在扎染技藝上也有著顯著優勢,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這一技藝在民族中薪火相傳,并且獲得持續更新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傳統民族文化的內容。并且,扎染工藝也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為旅游提供了各種紀念品,很多產業依靠扎染技術迅速發展起來,促進了民族經濟的發展。在這種情勢下,白族必須努力讓扎染技藝得到更好地提升,以便為更多的人所喜愛,進而讓其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
[1]盧芝艷.大理周城白族扎染工藝的教育傳承機制探究[D].西南大學,2010.
[2]姚蕊,張海晶.大理白族扎染工藝與特色產品開發的思考[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07).
[3]王璐璐.民族工藝傳播介質的符號意義變遷與傳播路徑——以白族扎染為例分析[D].云南師范大學,2014.
[4]王貴泉,陳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白族扎染[J].中國攝影家,2010(08).
祝敏佳,(1983-),女,云南省昆明市人,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云南大學滇池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