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宇濤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 210013)
當代藝術語境下的公共藝術
夏宇濤(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210013)
作為當代藝術語境下的公共藝術, 它應該與當代中國公眾的存在感和文化情境有關,,公共藝術的存在對于人類文化、城市空間、社會主體之人的生存價值的思考。讓藝術回歸社會,回歸到公眾的日常生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公眾的認知和價值取向;讓公眾的生活環境及其生活本身變得豐富且有深意,這既是公共藝術最基本的價值趨向,也是最普適的實意義所在。
當代藝術;公共藝術;語境
任何時代的藝術發展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當代藝術與公共藝術必然也是遵循著這樣的規律,從時間上研究發現兩者在不相同的時間段都有著非巧合式的發展節奏。公共藝術與當代藝術均屬于舶來概念,公共藝術的概念來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西方,在八九十年代引入中國。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城市化形象化運動的快速蔓延,公共藝術也在逐漸的發展起來。當代藝術的起源說法眾說紛紜,但當代藝術與現代主義確實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20世紀60年代即是后現代主義的開端,也是當代藝術的最初萌芽發展時期。新世紀以來,當代藝術的名稱越發的被大眾所熟知,當代藝術家和當代藝術作品亦然是欣欣向榮。
當代藝術語境下的公共藝術并不非二者的相互隸屬關系,從當代藝術和公共藝術的本質概念上來考究,很長時間以來,無論是從理論基礎上的概念,還是從實際作品的視覺形式、語言表達等,在各自的概念上都沒有能夠做得明確的界定。這種各自概念的模糊性使得當代藝術和公共藝術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交叉,不自覺的相互介入對方導致了很多圈內專業人士和圈外非專業觀眾的認知產生相對的誤區和隨性思想。思維上的誤區是一種“泛當代”與“泛公共”的思維模式。不得不說這種泛濫的思維模式蒙蔽了真正的當代藝術,也牽連了真正的公共藝術,使其含冤受損。
公共藝術的興起與發展是藝術本身與不同的時代相互匹配所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環境的發展、空間的變化才興起的公共藝術。隨著公共藝術的興起,針對藝術所處的整個社會環境,空間構成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甚至可以視為社會環境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公共藝術的發展。而這個整體的社會環境在當代也就代表這一種景觀社會。公共藝術作品的出現也并非完全是藝術自律的發展結果,其意義也并非是藝術所表現的形式本身,而是當代情景社會、文化、經濟、復雜的社會關系、人類生存的現狀及不同的觀念的綜合表現。在當代社會的語境中,對于藝術語言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于是,作為實體視覺造型的公共藝術在這種特殊的社會語境下占據了特殊的地位。
語境的概念源自于語言學,盡管相關歷時已久,但仍然無法達成共識。當代藝術語境的構建即時是:關注當下社會、人;針對當下的反思與批判;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當代藝術由于其所必須具備的關注當下這一特性,使得語境意識尤為重要,語境意識是保證當代藝術批判性的必要前提,也是判定當代藝術作品是否具備一定藝術價值的重要條件。羅伯特.萊頓在《藝術人類學》中提出:“文化理性的一個內在尺度,是看其世界觀的內在一致性所達到的高度。”由此看來,當代藝術的語境也應該體現這種內在一致性。實際體現在:當代藝術作品內在語境的高度一致,也就是藝術家應該作為“當事人”的身份用智性的思維分析當下的現實情境,在這樣的基礎之上來判斷如此的現實情境存在著一定的曲向性,并且就此信息選擇合適的媒介材料、符號、形式等進行藝術創作,亦要作品的展示環境與其作品的創作環境進行統一,作品所要傳達的語言信息與觀者解讀之間形成契合的對應關系。因此,使作品對于曲向的情境社會的批判與反思得到真實的傳達,以此,當代藝術的價值才真正的得以體現。
“當代藝術的公共化是一個傾向,公共藝術的當代性是一個必然。”從理論上講述,公共藝術的概念并不會限制其自身的表達形式,但仍然是以客觀實體的視覺造型藝術形式為主。從某種意義上看,當代藝術也就成為了一種語言為公共藝術服務。就其創作環境而言,作為當代藝術語境下的公共藝術, 它應該與當代中國公眾的存在感和文化情境有關,,公共藝術的存在對于人類文化、城市空間、社會主體之人的生存價值的思考。讓藝術回歸社會,回歸到公眾的日常生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公眾的認知和價值取向;讓公眾的生活環境及其生活本身變得豐富且有深意,這既是公共藝術最基本的價值趨向,也是最普適的意義所在。“回歸”一詞還包括另外一層含義:公共藝術拓展空間、營造空間。公共藝術作品裝置于一個空間場域之中,與周圍環境產生和構建了新的空間場域關系,這也拓展了藝術作品本身對整個環境的影響力,產生新的視覺化情景,傳達新的藝術語言。這是公共藝術的一個重要特性:走向空間,藝術品不在局限于在美術館、畫廊、特殊的藝術空間等場所,而是走向了開闊的公共場所,走向城市的廣場、公園、街道、野外等。公眾的關系和藝術作品發生了微妙的關系,公共藝術走進了公眾的日常生活,公眾參與著公共藝術并且成為公共藝術創作和表現元素的一部分。作品本身甚至開始依賴于公眾的存在和存在的行為、形式,公共藝術越發的注重在特定的情境下觀者的視覺體驗和心理感受,公共藝術服務于大眾的特殊功能使得人們更加愿意參與到其互動當中。
公共藝術的當代性已經不僅僅是在城市公共空間或者公共場所安裝一件公共藝術作品,也不再是被視為當下城市符號化的產物。作為具有當代性的公共藝術應該是當代社會、城市文化的融合,應該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多樣性和精神性,是多種文化、經濟、技術、政治的當代性思考在公共藝術作品中的集中展現。因此,走進了公眾,走進了生活,與空間的人、事、物發生了關系,這種關系是一種潛在的微妙。公共藝術裝飾了公共空間,為公共空間增添了活力,增加了色彩,將空間與空間鏈接到了一起,形成了新的視覺感受,使得藝術作品與公眾之間建立了交流。就當代社會環境而言,相當一部分的當代藝術是通過公共藝術得以呈現的,當代公共藝術主題觀念、形式語言、表現媒材、空間的建立體現了當代藝術的當代性,公共藝術的當代性并不是藝術本身的當代性,而是一種當代社會語言需要公共藝術這一藝術門類來講述和傳達。
在當代中國這樣復雜多樣的文化語言環境中,公共藝術所傳達的歷史文化及其藝術性已經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審美情趣的革新,也并非模式化審美觀念的說教,而是作為公共空間的文化交流和服務于公眾社會生活需求的當代藝術方式,當代公共藝術的語言形式、視覺形式和自身的社會價值都將和人的思想行為產生長久的共鳴。當代語境下的公共藝術也必然會隨著社會經濟、文化、政治以及空間的變化而產生新的變革。
[1]孫振華.公共藝術時代[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
[2]馬欽忠.公共藝術基本理論[M].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
[3]翁劍青.公共藝術的觀念與取向[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翁劍青.公共領域及公共性理論的影響與映照——略議中國公共藝術的相關語境[J].天津美術學院學院報,2015(3).
[5]邵直軍.中國當代藝術語境的現實分析[J].連云港師范高等學校學院報,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