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杰 (玉林師范學院 教學科學學院 537000)
廣西少數民族服飾的藝術價值研究
裴杰(玉林師范學院 教學科學學院537000)
廣西少數民族服飾藝術的理念誕生于早期先民的原始宇宙自然觀。這些服飾中包含的圖騰等原始意象,蘊藏了少數民族的審美價值取向和生存觀。
廣西少數民族;服飾;藝術價值
廣西有十幾個少數名族,主要有壯族、苗族、瑤族、毛南族等。因為生活的地理環境、文化習俗、社會環境、宗教信仰、歷史發展和經濟發展的不同,使得少數民族在服飾的形態、顏色、質地、圖紋、裝飾品等方面都具有自己鮮明的民族特征。它們將服飾作為文化符號世代相傳,用服飾文化符號的象征性與暗喻性來傳達意識形態價值觀、民族生活觀、社會觀和生存觀,尤其它蘊含的宗教內容豐富,在文化形態上有著濃厚的神話色彩,因此被專家學者稱之為穿著在身體上的史詩。
1.廣西少數名族服飾藝術反映的原始信仰崇拜
人類在最早期對自然和宇宙的理解上,明顯帶有“人格化”和“神話”的特征。這種自然宇宙觀描述的是一個無法用理性徹底認識的靈與肉、生與死和人與自然間互相對立又合一的世界。正是靈肉、生死、人和自然這三重關系的確立建構了人類物質和意識形態的核心,讓生存、斗爭、創造、情欲等內容成為對人性的最初解讀。
“人格化”傾向主要表現是:人類在早期總是希翼對人進行人格化的改造,體現人是萬物之靈的思想,并將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在生存上重視天人合一意識,與自然保持非斷裂的生存態度。而“神化”傾向主要源于人類對大自然的自然之力的敬畏和對大自然生命力的崇拜:當早期人類無法操控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無法理性解釋山林大火、雷電、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現象時,就會在意識中幻想出具有超凡力量的神靈來庇護他們,這些神靈可以操控大自然的自然之力、人類的生死規律和物種的繁衍生息等等。于是最原始的信仰崇拜就這樣誕生了,主要包括有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多神崇拜等。這些崇拜意識都會變成文化符號反映在族群的服飾上,折射出早期人類最為感性、樸質的自然宇宙觀,而這些看似簡單的文化符號卻蘊含著豐富的的意識形態內容。
在人類早期,把天看作是宇宙和宇宙規律的集合,天也是大自然的代名詞。在廣西少數名族服飾上會頻繁看到天上的物體,如日月星城和風雨雷電,并以此象征大自然的神奇之力和規律。太陽無疑是天空中最神奇、最令人心生敬畏的,它蓬勃的生命力讓人類具有了對自然生命認識的思想意識,并影響了人類信仰價值和生存價值體系的建構。因此對太陽的崇拜所形成的太陽文化觀,深深地影響了人類的生存觀和精神價值取向。
2.廣西少數名族服飾中的圖騰形象
廣西少數名族服飾在歷代傳承中保留著大量的圖騰形象。圖騰觀念認定人和動物有許多相似地方,比如能動,有情感等,大自然中能給族群提供主要食物來源和給予生存精神動力的某種動植物與自己是有血緣關系的,然后將它們奉為祖先或者親族進行偶像崇拜。例如瑤族就把狗作為圖騰崇拜,在服飾上的體現是:瑤族婦女傳統服飾的上衣被剪成前短后長,而后再縫上一條尾狀裝飾物,婦女將頭發也打成角狀發結,隨后裹上頭巾,看上去特別像狗耳朵,刻意在臀下露出的腰帶,則象征著狗尾巴。這些圖騰在各個民族的服飾上以鮮明、生動的姿態呈現,有些民族也會用所崇拜的動物的毛皮來制作民族服飾,或者用布料制作圖騰形態的裝飾物,讓圖騰形象成為自己民族最為有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
3.巫術儀式中的廣西少數民族服飾的內涵
巫術能夠充當人與超自然精神聯系的媒介。早期人類希望通過巫術儀式與命運之神產生溝通,試圖得到神力來展現人的意志。因此早期人類生活在由自己幻想出的一個由多個神靈操控的世界之中,人們提出愿望、預言吉兇的時候,通過巫術儀式應用了象征的手法,來取悅神靈或者驅邪。這些儀式都離不開盛裝表演的歌舞。例如將老虎視為圖騰的彝族每年都要過虎節,其中跳虎舞是節日祭祀活動中的最重要環節,他們會挑選兩個壯實的青年穿著虎形服飾來扮演虎神,這里虎形的服飾就是象征著神靈形象,并以舞蹈的形式表現神的力量。因此可以知道,巫術儀式中的少數民族服飾其實暗喻或象征著巫術意義中某種超自然的想象力和審美情趣。
1.表現秩序感
將錯亂繁雜的事物整理成有序的整體,這種建立秩序的能力是人類獨有的成就。秩序的確立反映了人類對自然世界的邏輯有著深刻的認識,也體現了文化心理和感性思維在造型塑造上的重要意義。人類的早期宗教信仰首先都是源于大自然神性的秩序。在對大自然的不斷用心觀察中,人類終于感悟到大自然造物的大小比例,掌握了自然界色彩、線條等感性材料,還理解到了大自然的形態規律,比如平衡、韻律和節奏等。在這樣的不斷心理體驗和感官感受過程中,終于把自然的物象和和觀念契合在一起,從而把大自然的秩序感轉變為在思想觀念上接受的,擺脫自然形態的審美形態。例如壯族壯錦上的棱形圖紋就是成功實現這種觀念變化的最好證據:壯族少女達尼妹在織布時候突然發現,樹上的蜘蛛網上閃爍著晶瑩剔透的露珠,而露珠上的太陽七色光芒折射到了銀絲上,形成了一片有規律、有秩序感的圖形。于是達尼妹領悟到了什么,她便將自己的視覺體驗在織布過程中進行觀念上的轉化,她用細紗作為經,用七色的絲線作為緯,又用棱形作為基礎框架,這樣通過精心編織,美麗的壯錦就誕生了。壯錦層次分明、嚴謹有序的秩序感象征著人類對自然界秩序的敬畏,也正是這種發自內心的敬畏讓人類將感性的審美變為造型藝術。
人類在對大自然事物進行感知的時候,掌握了從混沌中怎么樣獲取秩序感的方法,用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將復雜、無序多變的感性世界規范到理性認識范疇中,創造了對稱、和諧的形態結構,從而讓自然界被秩序化的事物,經理性加工變成了成熟、充滿智性的審美形態,譬如壯族的壯錦。
2.表現抽象變形感
藝術形態是對客觀自然界規律的歸納總結和深度的抽象,是以實踐的歷史經驗為基點,由心理積淀形成的。長期的審美實踐和不斷的對審美經驗經行歸納、加工,每個民族從對自然界的“取象”,逐步發展為“立象”以表達本民族的各種意識形態內容,并創造了將種群性格、觀念外化的物體形態,通過反復抽象、變形,讓超現實的藝術特征被強化和整合,形成了民族性極強的、純粹的裝飾藝術形態體系,這象征著少數民族在藝術理念表達上具備了一種超越化的建構模式。譬如抽象變形在廣西少數民族服飾上的運用。抽象和變形意味著從大自然以及感覺經驗中收獲的優秀質料,經過分析、篩選、歸納,依據自己的審美價值取向,將自然原型中不需要的部分切除,選取和夸大自己接受的并符合功利需求的內容,最終變形成為基于原型形態而具有超現實審美特征的造型藝術。壯族的丹鳳朝陽、毛南族的走獸、彝族的老虎以及苗族的太陽紋、水紋就是這樣的藝術作品。它們要么完全去除了自然原型的特征,純粹地用幾何圖形作為形態結構。其中苗族的城界花便是用長方形為框架,讓反復呈現的十字折線與四棱形整合,從而表現出了城池防守中的城墻、房屋、街巷和守城士兵等意象。它們在幾何圖案線條的律動中,彼此相連,徹底地融合在了一起,展現出了一幅和諧的圖景,盡管看不到城墻和士兵等原型。
廣西少數民族服飾上的諸多造型完全偏離甚至丟棄了自然原型,它們用寫意的藝術手法,展現了對自然物象的擬形,突破了感官體驗,打破了客觀世界的時空束縛,從而表達了心與自然物象的契合、意識與感官體驗的整合,讓大自然的韻律與服飾紋案的手工韻律相互吻合,造就獨特的民族審美內容。
廣西少數民族服飾的藝術價值的構建必須基于原始的自然宇宙觀,并與之發生作用以達到實現。對于少數民族來說,自然宇宙孕育萬物,是偉大的母體,自然宇宙深深影響了他們的思維觀念、信仰體系、心理活動、藝術價值取向等。早期的自然宇宙觀是早期人類對自然和宇宙的最基本體驗,他們對自然宇宙的認識,實質上是情感和意識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感性理解,由此誕生了精神內核,成就了少數民族的原始造型理念。
原始宗教的思想基礎是,“萬物皆有靈性”。無論巫術是不是一切藝術的誕生源頭,但有一點可以明確,它絕對是形象誕生的精神動力。所以在每一件靜態的造型背后是無形的生命之力和巫術的法力在發揮著作用。從這點看,正是巫術所折射的意識形態和圖騰造型的具象形態,合力成就了民族服飾偉大藝術價值的展現。
抽象和變形手法在服飾藝術上的的有效運用,展現了少數民族在服飾藝術價值體系上已經具有更為超脫的境界,昭示著每個民族實現了用最飽含深意的、并無比清晰的語言來反應他們的各種意識形態和生存境界與審美價值取向,也象征著他們在主體意識的召喚下,用不羈和不受約束的姿態來運用一切藝術質料,從而讓抽象的精神意識得以在具象的造型作品上傳達出來。
服飾藝術價值理念和文化價值理念的纏結,是服飾藝術創造過程中的一個最根本動向,繁榮的族群文化、整合的各種原始文化以及崇尚理性的經驗等因素,推動了服飾藝術價值觀的誕生和發展。巫術和圖騰兩大理念促發形象萌芽后,也必然會融合于其中,這種文化理念和內涵的力量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下回超越本身的形式,同時,很多形象是心理場景和審美經驗相互交融的結果,從另一個角度看,從文化理念里誕生出的形象如果脫離了某種特定的文化大環境,原始意象的內涵和功利企圖就會被消解,主體必定會依據自己的審美價值取向,在創作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用自己純粹的審美心理進行藝術創造。從服飾只具備實用性到服飾藝術價值的產生,創作主體一直以實現族群意識形態的具象化為目標,基于感性形態,不斷在心靈中重構審美模型。這是一個從立象到寫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裝飾的美學特征早已超越了原本的暗喻性和象征性,由此推進了廣西少數民族服飾藝術價值的構建。
廣西少數民族服飾是一種具有古老歷史的文化符號,也是各個民族最為具象化的文化特征。它反映了每個民族最原始的自然宇宙觀,并展現出了他們的審美價值取向和生活觀、生存態度。從這些傳承下來的民族服飾上,我們還可以看到廣西少數民族先民的藝術智慧和無窮創造力。
[1]謝歡顏.廣西少數民族建筑與服飾文化在家具上的應用研究[D].廣西大學,2012.
[2]何素珩.廣西少數民族服飾文化資源的旅游價值及開發初探[J].商業文化(學術版),2008(09).
[3]孫琳.廣西特有少數民族服飾元素在當代繪畫中的藝術表現研究[J].藝術品鑒,2016(06).
裴杰(1984.08),男,廣西北海,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創作與理論研究,工作單位:玉林師范學院 教學科學學院,職務:教師,職稱:講師。
來源:2013年玉林師范學院校級一般項目(項目編號:2013XJYB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