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 李 博 劉慧芳 (寧夏大學美術學院 750021)
淺析寧夏銀川賀蘭石刻的藝術特征
張莉李博劉慧芳(寧夏大學美術學院750021)
隨著大眾生活質量的日益提升,藝術品的收藏越來愈被大家注重。本文通過對銀川從事賀蘭石刻藝人的訪談,賀蘭石雕刻技法分析以及賀蘭石刻題材的分類,闡述賀蘭石刻的藝術特征。賀蘭石刻作為一種凸顯寧夏地域特點的藝術品,逐漸成為一種大眾喜愛的觀賞和收藏的藝術品,人們物質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給賀蘭石帶來了一個發(fā)展的契機。賀蘭石刻作為寧夏一個藝術品類在國內外諸多賽事上也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越來越被人們認可與接受。
賀蘭石;雕刻;藝術特征
本文系寧夏大學2016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項目階段性成果
“賀蘭石清雅瑩潤”是針對賀蘭石硯的石質優(yōu)良給予的贊譽!經過數億年的磨練而形成的“精靈”。賀蘭石形成于十三億年前,因地殼變動、泥沙沉積而形成,屬于水成巖;質地均勻細密,清雅瑩潤,綠紫兩色,天然交錯,剛柔相宜,叩之有聲。
1.賀蘭石質的硬度
賀蘭石,產于銀川市西三十余公里的賀蘭山,學名粉砂質板巖,是我國著名的硯雕石材,也是一種獨特的工藝石材。開采難度較大,至今采用人工開采的方式,靠人力背運,因此產量一直很小。賀蘭石質地細密、結構均勻、清雅瑩潤,叩之如磬、剛柔相宜、堅而可雕。天然具有深紫、淺綠、暗紅三色,賀蘭石形成于十三億年到十七億年之間上元古界的濱海一淺海沉積環(huán)境,其主要礦物為絹云母、水云母、粘土等,摩氏硬度≥3-≤4非常適合雕刻,由于賀蘭石石質細膩,在清末年間被發(fā)現就開始用于硯臺的制作,賀蘭硯發(fā)墨快,墨汁細膩,書寫流暢等特點受到廣大文人墨客的喜愛。
2.賀蘭石的色彩特征
賀蘭石具有一石多色的特點,這與石質中所含鐵元素的多少有關,紫色含鐵較高,而綠色幾乎不含鐵元素。賀蘭石的紫、綠、紅三色互襯,形成了優(yōu)秀的石品。綠中鑲紫。紫色稱作“紫底”、綠色稱作“綠彩”、紅色稱作“紅鋼”。紫色約占80%,綠色約占10%~20%,而紅鋼含量極少。綠彩常有石眼、玉帶、銀線、眉子、云紋、魚蟲花鳥、人物、文字等天然圖案形成,賀蘭石的這種石品使得賀蘭石刻更加名貴。
賀蘭硯在藝術風格上主要講究“相石”“俏彩”。“相石”作為石刻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分析石料的質地是否細潤,彩石的走向和紋理,以及石料的大小、厚薄和自然形狀等。先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再根據石料的不同色彩和不同形狀,決定硯臺的尺寸和形狀。一般形狀有方、圓、橢圓、長方等。“俏彩”是根據綠紫兩色石料的不同特點,不同層次,可以制作出幾層色彩不同的工藝,使整個畫面綠紫分明,互相襯托,突出主題。如在紫底上可利用上面的綠色作出具體的圖案分析,經過周密的構圖之后,細化圖案的布局與細節(jié),這樣就一層襯托一層,既符合實際情況,又美觀大方,完美的結合石料上原有的紫色和綠色不同色澤進行構思,充分展現賀蘭石的特點。
1.浮雕
浮雕就是在石料的平面上與繪畫結合的辦法來體現雕刻技藝,靠透視等因素來雕刻出三維空間。目前賀蘭石刻的藝人們大多使用刻刀和微雕水鉆,在突起的景物平面上淺刻雕飾,表現出物體的質感、陰陽向背,使作品富有立體感,達到筆墨渲染的韻趣。浮雕基本分為淺浮雕和高浮雕兩種。
淺浮雕,當石刻藝人拿到一塊心儀的石料,首先經過相石這個階段,相石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構思的過程,對石料的形狀色彩經過周密的思索,做到胸有成竹,落筆不亂。描圖定稿之后,用合金刀打磨的尖針順著形體的外輪廓勾勒出一道細致、準確而明顯的線條。接下來就是鏟地過程,用平杵鏟刀及斜口刀等多種工具,削刮勾線以外的空余石面,讓主體物部分突出。尤其是有紫綠色彩相間的石料,通過其構圖使色差對比鮮明,主題突出,有較強的紋飾裝飾藝術效果。這種多層次的裝飾圖案在技術上的難度較高,反映雕刻工藝的精良技藝,也是藝人文化修養(yǎng)、藝術素質的體現,長期實踐經驗的積累。
高浮雕,是與淺浮雕相對應的一種浮雕技法,高浮雕特征是起位高、厚,所雕刻的圖案和紋飾淺淺地凸出底面。在技法上和淺浮雕的技藝是大致相同的,在空間的處理上,它往往比淺浮雕呈現更加夸張的凹凸效果,對象所占用的空間深度受到了濃縮,與平面形成強對比,帶給觀賞者更加強勁的視覺沖擊。高浮雕在給人更多美感的同時,形象的表現同時也多出了幾分特殊的魅力。
2.透雕
透雕是指將凸起的物象部分保留,背面部分局部鏤空。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礎上,將背景部分鏤空,背面大多使用插屏的形式來表現。根據賀蘭石色彩分層的特點,將石料運用到淋漓盡致,達到最好的效果,是要充分的分析石料,就是雕刻最初的“相石”。隨著科技和技術的發(fā)達,雕刻的技術越來越先進。根據石料的狀況經過設計之后將石料的紫綠色紋飾搭配表現完美。單面透雕是只刻正面,雙面透雕則是正反兩面的物象都雕刻出來。
3.鏤雕
鏤雕最早用于古建筑的木雕裝飾中,后被廣泛用于玉石或礦石的雕刻工藝中,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平板上用鋼絲鋸條鏤刻空洞,并施以平面雕刻的一種工藝技術。一般要經設計、繪制、粗加工、精雕、修光、細潤等一系列操作工序而成。賀蘭石刻往往是通過一層色彩的鏤雕,能使人醒目地透過空洞看另一層色彩雕刻的圖案.產生色彩交替而有強烈的雕刻藝術風格,極富于裝飾,令人嘆為觀止。這種雕刻技法制作難度大,而且費時費力,對雕工技藝也要求嚴格,因此我們看到的賀蘭石刻的藝術作品中較少的看到這種工藝技法,通常優(yōu)秀的賀蘭石刻鏤雕作品也是價值不菲。
1.人物裝飾題材
賀蘭石刻中常見的表現題材就是人物造型,表現人物題材有垂釣圖,飲酒圖,羅漢圖,仕女圖等,賀蘭石最為突出的就是一石多色的特點,賀蘭石的紫、綠、紅三色互襯,形成了優(yōu)秀的石品,正是由于賀蘭石天成的特點成就了雕刻形成特有的自然風韻。賀蘭石刻雕刻題材借鑒了中國繪畫中傳統(tǒng)題材,歷代傳世作品中塑造和表現了諸多羅漢圖,仕女圖形象,賀蘭石刻表現人物其中仕女圖以觀音像,紅樓夢十二金釵人物為多。雕刻藝人根據賀蘭石天然形成的圖形“因材施藝”創(chuàng)作人物造型。隨著城市生活的豐富,人物造型的紋飾出現在賀蘭石刻的工藝品中,每一件硯雕作品,都凝聚了雕刻師的心血,從開始構思到最后完成,都體現出雕刻師的多元文化。
2.植物裝飾題材
蘑菇和絲瓜是賀蘭硯中較為常見的植物紋紋樣,賀蘭石色彩的主要特點是分層而設,賀蘭石刻的裝飾紋樣中,蘑菇造型最為常見,也是最有特色的可以是單個賀蘭石的圓雕作品,由于賀蘭石的呈天然深紫和豆綠兩色,綠色部分成為雕刻藝人比較喜愛的雕刻內容,將蘑菇的頂面雕刻成蘑菇的形態(tài),在底面雕刻成蘑菇自然的細紋。依據不同的石料有的蘑菇形制平頂的,有的則是尖頂的,各種不同的蘑菇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有的天然質樸,有的栩栩如生,還有的情趣橫生,有的和深紫色石色搭配更顯得巧奪天工,將賀蘭石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絲瓜紋飾是另外一種賀蘭石刻藝人常表現的紋飾,賀蘭石以深紫色的石質為主,附著豆綠色,可謂是“紫中嵌綠,綠中附紫”紫綠兩色天然交錯,綠色呈現千姿百態(tài)各不相同的形態(tài),經能工巧匠精心雕飾,每一件雕刻作品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絲瓜紋飾是賀蘭石刻中較為常見的紋飾,表現作者閑云野鶴的自由心態(tài)。絲瓜紋飾結合不同的石硯造型,構圖多樣,更是姿態(tài)萬千。通過賀蘭石自身的色澤差別利用浮雕或透雕的技法使紋飾的與底色產生強烈的對比,主次分明,疏密得當。
葡萄紋也是賀蘭石刻的另一個重要裝飾紋樣。多子多福的象征,同樣也受到消費者的喜愛。葡萄在中國吉祥紋飾中是重要題材,葡萄和桂圓蓮子等植物紋樣并用,象征著多子多福,葡萄紋大量的出現在賀蘭石刻作品當中,是賀蘭石由于形成的原因,天然帶有很多“石眼”雕刻藝人往往會利用這天然的石眼和豆綠色雕刻成葡萄紋,刻工纖細秀麗,給人一種制作精細工巧、裝飾俊秀之感覺。
3.山水紋飾題材
山水紋飾在賀蘭石刻的題材當中也得到廣泛表現的,這與賀蘭石色彩的特點是息息相關的,紫色和綠色還有極少的紅鋼色彩交替出現,似云、似月、似水、似山的圖案,雅趣天成,所以山水的表現題材自然成為賀蘭石刻藝人們熱衷表現的內容,技藝高超的藝人們在石面上行云流水般寥寥幾條線就將云彩表現的生動形象。賀蘭石刻將中國傳統(tǒng)繪畫山水圖案運用三維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也是硯雕中的一種創(chuàng)新形式。
其他還有動物紋樣,動物紋常表現的有龍鳳紋,九龍擺件也是賀蘭石刻中經常表現的題材,龍鳳紋是中國傳統(tǒng)吉祥紋飾,帶有一定的權威象征,是大家所喜愛的一種紋飾。
本文以大學生暑期實踐為切入點進行調研,調查了銀川賀蘭石刻的現狀,通過展示賀蘭石刻的藝術特征,分析了賀蘭石雕刻技法以及賀蘭石刻題材的分類。深入了解賀蘭石刻提出所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所在的原因,現代硯雕工具的使用,加快了原來傳統(tǒng)手工雕刻的速度。然而,求速度不求質量成為普遍現象。大量的浪費又加快了資源的消耗,制約了賀蘭硯的發(fā)展。技藝傳承出現斷代的危險,只有共同努力獻計獻策,保護資源和技藝,才能實現薪火相傳的使命。
本文的最終成文要感謝仲生全老師,同學們都稱呼他“仲叔”。仲老師是寧夏工藝美術大師,寧夏工藝美術協(xié)會副秘書長,在賀蘭石刻方面成績斐然,技藝出眾。在這次關于賀蘭石刻的考察中提供給我們無私的幫助,在此特別感謝!
[1]沉石.硯叔[M]. 嶺南美術出版社,2013.
[2]虞崇文.賀蘭硯[M].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
[3]王平.中國民間美術通論[M].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7.
張莉,寧夏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現代藝術設計。
李博,寧夏大學美術學院設計系視覺傳達專業(yè)2013學生。
劉慧芳,寧夏大學美術學院設計系視覺傳達專業(yè)2013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