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宜薇 周小儒 (北京化工大學 100000)
淺析冬季奧運會獎牌的設計創新
張宜薇周小儒 (北京化工大學100000)
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素有“銀色奧運會之稱”,同夏季奧運會相比,冬季奧運會不僅在規模、時間、比賽項目上有所區別,同時在獎牌設計上也別具一格,各具特色。冬季奧運會的獎牌設計不受傳統連貫性的束縛,獎牌設計從張開雙臂的運動員、點燃的火炬、到層巒疊嶂的群山、綻開的雪花,可謂是形形色色,變化多端。作為冬季奧運會重要組成部分的奧運獎牌,對每位運動員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獎牌不僅是運動員成績的象征,也是榮譽的表現,它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體育運動員寶貴的精神財富。
冬季奧運會;獎牌設計;文化內涵
冬奧會,是世界規模最大的冬季綜合性運動會。冬奧會獎牌包括金牌、銀牌和銅牌,是獎勵給冬奧會比賽前三名優勝者的鼓勵,象征著和平友誼和進步。隨著奧林匹克運動的蓬勃發展,冬奧會獎牌不僅填補了人們的審美需求,豐富了審美情感,拓展了審美價值,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然而,在很久以前,體育競賽的獲勝者獲得的獎勵是用橄欖樹或桂枝編織成的“桂冠”。據說古代,澤爾菲國王到奧林匹亞時,偶然發現在一株橄欖樹的枝葉上,蜘蛛編織了一張網,像一頂王冠,這一發現使國王有了把橄欖枝葉編成桂冠以獎勵古代奧運會的優勝者的想法。為了表達人們純真和高尚的情感,當時人們對于桂冠的制作特別精心和虔誠,如編織桂冠的橄欖枝必須由雙親健在和具有純希臘血統的純潔少年,用純金的刀子,從宙斯神廟旁的神樹上割取,再精心編制而成,在當時“桂冠”是最高榮譽的象征,相當于現在的金牌。
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審美情感的提高,獎牌應運而生,最先出現的獎牌只有銀牌和銅牌。1896年第一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主辦方雅典認為金子太俗氣,只鑄造了銀牌和銅牌兩種獎牌,并與“桂冠”一起授予比賽優勝者。直到1907年,國際奧委會正式提出授予奧運會比賽前三名金牌、銀牌和銅牌的決定,金銀銅獎牌正式誕生。而冬季奧運會作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金銀銅牌也一直沿用至今。
獲得冬奧會獎牌是每一位運動員的崇高理想和人生目標,當獎牌掛于他們的胸前時,小到其個人,大到其國家,都是無比的榮耀和自豪。獎牌無疑是創造經典歷史的見證和航標,獎牌的設計也是世界設計師們嘔心瀝血的經典之作。冬季奧運會獎牌設計與夏季奧運會的獎牌設計有所不同,冬奧會獎牌不受傳統概念的束縛,可以根據舉辦地和各國文化差異,自主設計出具有民族文化特性和個性的獎牌。因此,冬季奧運會獎牌設計在質感、形狀、圖案等方面更加豐富多彩,個性鮮明。
1.質感的創新
質感是觸覺對物體的特定感受,是包括視覺在內的人的一種特定視知覺。金、銀、銅牌在材質的選擇上注重材質的緊密度、堅硬度、肌理等。歷屆夏季奧運會中除北京奧運會采用“金鑲玉”獎牌外,其余夏季奧運會獎牌設計在材質的創新上均未有所突破。冬季奧運會獎牌設計則與之相反,在材質的使用上發生了質的飛躍。
第16屆阿爾貝維爾冬奧會獎牌,是冬奧會獎牌設計創新的一次革命,獎牌由形似冰的水晶為原材料制作而成,并在外表面鑲嵌金、銀、銅材質,給人以切切涼意,制造冬季的氛圍。在此之前,冬奧會獎牌設計從未用過金銀銅和水晶制作,這一創造性的舉措打破了傳統獎牌設計的延續性,堪稱奧林匹克獎牌藝術的先鋒。第17屆利勒哈默爾冬奧會獎牌設計,采用挪威花崗巖作為原料,每一塊獎牌上鐫刻著挪威具有深遠歷史的碎屑巖,外圍被金銀銅金屬圈環繞,更令人們贊嘆的是,本屆冬奧會的領獎臺是用冰磚制作而成,十分切入冬奧會的主題。第18屆長野冬奧會獎牌,日本向全世界人民展現了本民族的傳統工藝技術,這項技術是一項只有日本才有的特殊繪畫藝術——涂漆技術,即將漆涂在獎牌上,運用泥金畫、景泰藍以及日本最精細的金屬加工技藝制作而成。由于涂漆技術需要手工制作,而每名漆畫技師的用力及構思略微不同,因此每一枚獎牌都有所差別。日本的涂漆獎牌設計是獨一無二的藝術珍寶,促進了日本傳統工藝技術的發揚光大。
2.形狀的創新
奧運獎牌形狀設計大部分為圓形,寓意太陽和正能量,亦有圓滿,充分之意,也代表勝利的奧運五環,象征奧林匹克精神源遠流長。夏季奧運會獎牌形狀的創新唯有第2屆巴黎奧運會的獎牌設計成方形,也是有史以來唯一的非圓形夏季奧運會獎牌。而冬季奧運會則不受傳統連貫性的影響,在形狀上不斷創新,發生了多次變化。
第3屆美國普萊西德湖冬奧會獎牌雖整體為圓形設計,但在圓形的外圍打破傳統,添加波浪形狀,增加個性設計元素。第11屆日本札幌冬奧會獎牌,徹底打破傳統圓形獎牌的束縛,獎牌設計類似方形,邊緣為不規則曲線,冬奧會獎牌設計創下了新的篇章。最令人驚訝的是第14屆塞爾維亞冬奧會獎牌,這屆獎牌設計雖然為圓形,但被一個邊緣光滑的金屬板包圍,想沖破傳統圓形獎牌的束縛而又不敢任意妄為。此外,第19屆美國鹽湖城冬奧會獎牌的形狀創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不規則的多邊形獎牌由此誕生,獎牌具有獨特的美國現代和鄉村風格,就如同風雨侵蝕的石頭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第20屆都靈冬奧會獎牌設計具有它的獨特創新之處,深受民眾的喜愛。獎牌雖整體為圓形,但中間有一個圓形的鏤空設計,紅色絲帶穿過中間的圓孔,隨意而又優雅地系在獎牌上,詮釋出都靈冬奧會的熱情及奧林匹克運動的激情。本屆的獎牌設計充分將都靈冬奧會的魅力完美的展現,是一次非凡的獎牌設計創新,讓人們為之驚嘆。第22屆索契冬奧會獎牌同樣采用鏤空設計,銀白色的鏤空鑲嵌設計上繪有索契風光,極具俄羅斯民族風格。由此可見,冬奧會獎牌設計是集民族特色與個性發展為一體的世界瑰寶。
3.圖案設計元素的創新
冬奧會獎牌的圖案設計元素的創新可謂形形色色,豐富多彩,所要展現的體育精神、民族風情全部烙印在這一枚小小的獎牌上。獎牌圖案設計從張開雙臂的運動員、點燃的火炬、手持桂冠的女神,到層巒疊嶂的群山、綻開的雪花,變化多端。這一非限制性的獎牌創新,賦予全世界設計師無限的遐想空間,同時賦予奧林匹克獎牌設計新的藝術生機。
點、線、面是構成平面設計的三大要素,冬奧會獎牌的圖案設計以“點、線、面”為元素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主辦國的民族文化精髓。在歷屆冬奧會獎牌圖案設計中,線條元素運用的較為廣泛,通過線條細致抽象的勾勒出雪花,人物,賽道等形態,增添藝術審美感。
第10屆格勒諾布爾冬奧會獎牌的背面,數條不規則的斜線隱藏著體育分項的象形圖案,項目不同剪影也隨之不同,這是歷屆冬奧會獎牌設計首次以體育分項分類獎牌。第11屆日本札幌冬奧會獎牌,采用了一條曲折蜿蜒的線條展現出冬奧會的滑雪賽道之美。第20屆都靈冬奧會獎牌,單一而流暢的曲線,隨意而優雅的絲帶,簡約而不簡單的設計無不展現出現代感的審美。
隨著創新精神的發揚光大,冬季奧運會獎牌逐漸從平面化圖案向立體化和動態化發展,增強了視覺沖擊力,使簡單的圖形增添新的視覺感受。例如第10屆格勒諾布爾冬奧會獎牌的背面,一定程度上讓人感覺到了藝術的縱深感,在平面的曲線中發現內在的象形圖案,展現出獎牌設計立體的美感。第15屆卡爾加里冬奧會獎牌的背面是線條勾勒出兩個人的側面像,滑雪杖,雪橇拼接出的頭發隨風飄揚,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空間,運動員的奧運思緒由衷升華,由此,冬奧會獎牌的設計創新推向了新的高度。
2015年7月31日,國際奧委會宣布北京—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奧會的主辦權,這是中國繼夏季奧運會和青年奧運會的又一大盛事,北京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同時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的城市。身為運動員,能夠獲得自己國家自主設計的,具有本國民族文化內涵的奧運獎牌,是一件無比自豪和驕傲的事情,同時也彰顯出2022年北京-張家口冬奧會獎牌對于運動員及中國人民的重大意義。
21世紀是注重友誼的世紀,是多元化的世紀。文化的多元化促進了設計的多元化,促進了冬奧會獎牌的多元化。冬奧會獎牌設計既要繼承歷史文化傳統,又要強調奧林匹克運動的精神需求,既要追求傳統的典雅與現代的美感相融合,又要注重古典與個性合二為一,具有巨大的挑戰性。
北京是一座歷史深遠,文化氣息濃厚的古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聚集地。北京在舉辦過夏季奧運會之后,奧林匹克文化已經在這座城市留下深深的烙印,“金鑲玉”獎牌也已經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奧林匹克運動緊緊的交織在一起,成為奧林匹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一枚小小的奧運獎牌也向世界傳遞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冬季奧運會時間正直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其疊加效應更顯著出文化的相互感染,北京—張家口冬季奧運會獎牌設計也必將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相互碰撞的產物,期待中國元素與奧林匹克運動摩擦出新的火花。
在奧林匹克運動蓬勃發展的今天,一枚小小的奧運獎牌承載著的不再只是運動員成績的象征,更是民族、國家的期望。從第3屆美國普萊西德湖冬奧會獎牌形狀上的改變,到第16屆阿爾貝維爾冬奧會獎牌材質上的創新,以及冬奧會獎牌圖案的變化多端,豐富多彩,都是主辦國對藝術文化的追求,對民族文化的贊許,是奧林匹克魅力的體現,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揚。
[1]董宇,紀烈維,李尚濱,等.冬季奧運會獎牌設計理念與發展趨勢探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 (1).
[2]董宇,紀烈維,李尚濱,等.冬奧會獎牌美學特征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0,4(2).
[3]董宇,李小蘭,王沂,等.從視覺角度詮釋第21屆冬奧會獎牌設計的新思路[J].冰雪運動,2011(4).
[4]孟祥斌.奧運會贊助模式與全運會贊助模式對比分析[D].山東體育學院,2012.
[5]朱志強.冬季奧林匹克運動及其發展趨勢[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31(4).
張宜薇,北京化工大學藝術系碩士研究生。
周小儒,北京化工大學工業設計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