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瀛龍 (廣州美術學院 510000)
淺析河北大廠花絲鑲嵌工藝現狀及思考
李瀛龍(廣州美術學院510000)
花絲鑲嵌工藝自古以來為皇家金屬工藝,被皇家所壟斷。據大多文獻記載,它源于春秋戰國的金銀錯,在經歷了歷朝歷代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花絲鑲嵌工藝發展到了頂峰。而隨后逐漸走向了衰退。清朝后期及民國期間,眾多宮廷里的工匠們流離失所,流散于民間。失去了昔日皇家宮廷的供養,這門原本只為皇家服務的花絲鑲嵌技藝一度陷入了后繼無人的境地。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文化事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工藝美術行業迎來了新時代發展的契機。
花絲鑲嵌;工藝現狀;馬福良
花絲鑲嵌,又名細金工藝,起源于春秋戰國,興盛于明清。花絲鑲嵌分為花絲和鑲嵌兩種工藝,在古代多數的金屬飾品和器物中,花絲與鑲嵌工藝經常配合著出現,因此統稱為花絲鑲嵌。該工藝制作程序復雜,工藝技法經過歷代匠人總結歸納為“掐、填、堆、壘、織、編、攢、焊”八個字,工藝技術要求極其嚴格。工藝制作主要使用金銀等貴重金屬,配以珍稀寶石,傳遞出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的皇家氣息,被譽為“燕京八絕”之首?;ńz鑲嵌工藝作為一門傳統細金工藝,一直被皇家所壟斷,花絲鑲嵌工藝所制成的飾物也只能提供給皇家貴族享用。到了民國,由于清朝沒落,帝制瓦解,原本工作于清朝造辦處的眾多金屬工匠流離失所,該工藝也隨著這些匠人們的出走,流散于民間。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政府曾組織成立了“北京市花絲生產合作社”,及后來建立了“北京花絲鑲嵌廠”,廠里身懷絕技的工匠們仿制了多件國家級文物,花絲鑲嵌工藝曾一度看到了發展的曙光。但好景不長,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工藝品出口受到國外市場因素的影響,經營和市場環境每況愈下,直到2002年北京花絲鑲嵌廠倒閉,據統計,當時從事該行業的人員也從原來1000多人銳減到后來50人左右,花絲鑲嵌工藝的發展一度陷入了后繼無人的困境。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轉型,文化產業得到重視,國家文化部多次頒布相關文件大力支持我國工藝美術行業,曾經被譽為“燕京八絕”的花絲鑲嵌工藝也于2008年6月被正式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傳統花絲鑲嵌工藝的傳承與發展,筆者認為需首先建立在對該工藝發展現狀真實的了解之上?;ńz鑲嵌工藝制作如今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河北,四川以及廣東潮汕一帶。每個地域的花絲鑲嵌作品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其中,北京花絲鑲嵌集中體現了我國宮廷花絲鑲嵌工藝特點,而以北京花絲鑲嵌工藝為代表的加工地主要集中在河北大廠縣。為深入了解我國花絲鑲嵌工藝的發展現狀,筆者選擇了河北大廠作為該工藝考察的實驗基地,展開了為期兩個月的工藝考察和學習。
河北大廠隸屬于廊坊市,緊鄰北京燕郊,是一個回族自治縣。在這個不大的小縣城里卻聚集了數十家專注于琺瑯工藝和花絲鑲嵌工藝的傳統特種工藝廠和小型個人作坊。以馬福良老師的花絲工藝廠為例,它的設置為前店后廠的形式,前面主要陳設擺放著馬老師多年以來設計和制作的工藝產品,從小型的杯子,到大型的花瓶,擠滿了在這個約為四十平米的展示空間里,前店主要作為產品對外的銷售和宣傳。后廠則分為了包括制胎,焊活,金活(專門制作黃金類飾物),鏨刻,點藍共五個小型工作車間。每個車間所負責的一項工序其實就是一門重要的細金工藝。一件上等的金屬工藝作品通常結合了三至四種工藝才能完成。從最開始的設計圖紙,到做模型制胎,掐絲焊接,點藍燒藍,到最后打磨鍍金,工廠里每個車間分工明確,相互配合。其中不管是最初制胎所使用的鍛造鏨刻工藝,還是掐絲鑲嵌,以及點藍燒藍工藝都均已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門工藝均有各自獨特的工藝語言特點和精密的工藝制作流程,筆者在此不作詳盡展開,而以馬福良老師特種工藝廠為主要研究案例,以點窺面,希望通過對該領域中工匠們的工作環境及生存情況做深入采訪和記錄,從而初步描繪出大廠花絲鑲嵌工藝的發展現狀,并將此作為本文所闡述的重點。
1.廠內實況
通過實地考察以及每天與師傅們一同工作生活的兩個月時間里,筆者對廠里的情況作了詳盡的記錄和整理。筆者發現,廠里的生產和經營情況并不如像外界所想象的那樣樂觀。廠里工作環境一般,以占地面積最大的制胎車間為例,車間里輔助型制胎設備大多使用已超過30年,部分已出現嚴重老化的現象。其中,一面掛滿紫銅做的早期制胎模型墻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制胎模型的初稿一般以紫銅為料,根據設計圖紙,以鍛造和鏨刻成型,是往后復制生產同類工藝產品的雛形,每一件制胎模型都飽含了設計師和工藝師們的心血。然而,在這些一疊疊的制胎模板上,早已落滿了厚厚的灰塵,可以斷定,這些模板已常年無人使用了。掃除表面的塵土,筆者依稀看見這些模板上所鏨刻的大多為中國傳統的裝飾紋樣,有龍紋、卷草紋、佛教題材的蓮花紋等。
2.師傅訪談
除了記錄花絲工藝廠里的工作環境,筆者與廠里的師傅們也做了深入的交流。廠里師傅大多為女性,而在焊活和制胎車間的師傅以男性為主。他們年齡大多在三十五至五十歲左右。在與師傅們交流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他們的兒女基本沒有在從事他們的行業,而且他們本身也不希望自己的兒女繼續進入手工藝這個行業。在問及為何不愿意讓自己的兒女繼續從事本行業時,師傅們大多表現出無奈的表情,一方面,他們深知自己的這門手藝是靠多年積累而來,也希望傳授給自己的后代,但現實生活的壓力已然讓很多人放棄了當年的執念。如今像師傅們當年十七歲就開始學手藝不同,大廠里大多的年輕人不再做這樣日復一日,繁縟而無味的工作了。
通過為期兩個月的深入學習和訪談,筆者對河北大廠縣花絲鑲嵌工藝的發展現狀有了較為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筆者發現,雖然國家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政策為該地區工藝行業的生存帶來了春風,也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該工藝行業每況愈下的經營和發展困境,但缺乏新的生命力補充,年輕人大多不愿意從事該行業,生產制造的工藝產品脫離人民群眾生活,成為了當今花絲鑲嵌工藝發展舉步維艱的重要因素。我國優秀的傳統手工藝只靠國家政策的扶持是遠遠不夠的,只有讓這些寶貴的手工藝回歸工藝美術的本質,貼近現代生活,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和學習,才能為該工藝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走出自身未來發展的道路。
[1]郭文婷.中國傳統花絲工藝在現代首飾設計中的應用和發展[D].北京服裝學院,2015
[2]侯曉曄.花絲工藝與現代首飾設計的融合與創新[D].北京服裝學院,2015.
[3]張凡.中國傳統金銀細金工藝的古與今[J].雕塑,2010(02).
[4]楊小林,范立夫.金銀器制作中的傳統細金工藝[J].收藏家,2006(10).
李瀛龍,廣州美術學院教師,2014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