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彬 (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藝術設計 524000)
石狗形象變遷的傳承與創新
黃曉彬(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藝術設計524000)
石狗雕刻藝術的起源有三個:一是古代雷州先民們對自己圖騰融合并改造后的產物;二是人們對雷祖的一種神化色彩的信仰;三是來源于沙皮狗的造型,專家的一致共識是認為沙皮的產地是中國的南海,廣東南海大瀝為沙皮的起源地,大瀝斗犬是現代沙皮血源比較近的祖先。專家認為這個犬種最早出現在中國的漢代甚至更早,例如,東漢辟邪形玉壺,就是沙皮狗的造型。從漢墓中發掘出來的塑像可以做為一種證據,這種用泥土做的塑像具有短腿、卷尾、皮膚褶皺的頭部和正方形的體形。那時候的藝術家集中了沙皮狗的外表特征,與新石器時期石狗形象相吻合。
雷州石狗的時代性與區域性的特征明顯。比之漢代的金獸、石雕臥馬皇家雕刻藝術,雷州石狗被當地人民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傳承性更好,再創造的過程更值得研究,而且雕刻手法復雜,總體的藝術風格偏向于寫意性。
在造型上,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時期:新石器時期、春秋秦漢時期,唐宋時期,明清時期。這三個時期的造型各不相同,而又各具特色獨樹一幟。
1.新石器時期百物混沌型
新石器時期的石狗又表現為百物混沌型,這種也被大多數學者稱為原始類型,本質上其造型很接近于沙皮狗。雷州出土的新石器時期有大型肩石鏟、石拍器物已經說明了,當時雷州石器加工已有一定水平。根據相關地理知識我們不難得知,雷州的史前文明是相對于中原的南蠻之地的文明,同時也是百越族人世世代代的聚居之地,百越民族各部落的圖騰都糅合在一起,凝聚在石狗的外貌造型上,自然會有其他圖騰的特點,所以導致了這段時期的石狗形態差別。相對于唐宋時期的具象表現,這個時期的石狗五官的刻畫不夠具體,只用簡單的線條雕塑出整體的形神出來,所以我們可以稱之為抽象型石狗,比如,雕刻者雕刻了狗的形態,卻不對臉部進行寫實雕畫,只用幾條簡單的線條來表示形神。
其中石狗特點表現為:刻工粗拙、平頭方臉,五官與肢體作象征性的雕刻,古樸、粗簡、肅穆造型,眼部雕刻不甚清晰,要么是模仿人眼,要么是以圓球體代替,而身上的獸毛之類細碎也都省略了,但是平頭方臉嚴肅的造型為后期實現威嚴的造型提供了很好的藍本,鼻子和臉部笑痕形成了隆起的“︿”丘陵山形,為了突出這部分造型,嘴部大膽省略,更能夠體現嚴肅,“︿”的造型非常難得,經過改良,可以形成既威武又可愛的面孔,也可以形成老齡和善的面孔,簡單的一筆已經非常符合道法自然的道教精髓,非常有借鑒價值。但是遺憾的是,在后來的很多個時期和朝代中都沒有出現和繼承,也沒有受到后人的重視。
2.春秋秦漢時期
春秋秦漢時期的雷州石狗,受到當時手工技術的制約,也局限于當時社會整體的對藝術的審美水平影響,造型偏向于粗獷樸素,沒有太多花俏的裝飾,形狀簡單,大多昂首朝天,取自天人感應的圖騰特征,又取天狗吠日求雨之意。其眼部雕刻清晰,以圓球體代替造型,眼窩深陷,我們可以形象的稱之為“荷包蛋”形眼;秦漢石狗嘴部都很具體的刻畫,秦代石狗的嘴部更方正,鼻部瘦長、條狀帶有少許起伏,整體造型與石凳無異;漢代石狗的嘴部則具有曲線感,甚至有很肥厚的雙下巴,臉部做了倒角打磨處理,不再是方方正正的臉腮幫,造型卻是簡約不少,張嘴具有弧度,某些角度看起來極像青蛙或蛤蟆,但仔細一看,卻有舌頭緊貼于下唇,這正是狗神舌頭自我降溫的狀態,這種張開嘴的態勢一直在后來的很多個時期和朝代中都有出現和繼承。
3.唐時期具象型
到了唐宋時期,這個階段的石狗造型開始出現了大幅度的改變,注重整體結構,以及紋路,線條的表現。而且這個時期同時也強調了石狗的生殖器的刻畫。
相對于新石器時期的抽象型石狗表現,唐代時期石狗更加具象,基本擁有狗的特征和形象,屬于雷州石狗早期雕刻。這一時期的石狗一般有著尖而細長的嘴巴,平坦的唇部,高高豎立的耳朵。更有的石狗面部更尖,造型更以寫實為主,面部平視,鼻尖平坦,鼻骨與眉弓拉直,面部平坦,起伏較少,起伏主要集中于嘴、嘴角部位,水溝穴(人中)基本被露出來的牙齒取代,不吐舌頭。對后腿細節的雕刻不甚在意,只是作部分殘缺處理或者變形的前移,后腿整體較為圓潤。尾部通常都會蜷曲起來用于修飾后體。前腿與之相反,紋路清晰,注重細節,呈立狀。
4.宋時期獅象類型
而宋代石狗面部更方,屬于肥頭大耳形,耳廓靠后,與獅子相似,齒唇較厚,嘴的外圍截面占整個頭的三分之二以上,舌頭圓潤被兩排牙齒咬住,就如同石獅咬著石彩球一般。鼻孔鼻尖都有較高隆起。獅象類型石狗,這是在“狗”的基礎上,加上了獅子的特征。一般表現為頭部圓潤,眼窩深陷,眼珠比平常的石狗更為碩大和突出,繼承了上一種石狗面部表情豐富的特點。獅象類型的石狗一般都會雕刻上垂著的鈴鐺。其出現估計離不開絲綢之路的發展,但不排除是佛教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所導致的文化產物。
5.明清時期石狗人格化
到了明清時期,人們開始使用擬人化、人格化的手法來表現外貌和形神。這個時期刻工精美,紋飾線條等被雕刻地十分細致,可以從側面反映出社會崇尚福祿壽的民風所向。張大嘴巴,舌頭明顯,眼球碩大,鼻翼清晰,臉頰造型接近于人,笑痕很深,有些更顯得面目猙獰,由于笑痕的處理要求人格化,與造型“可愛”直接產生了矛盾。
人格化類型石狗,也稱為人神石狗,這是人面狗身,強調對石狗的崇拜上升到人神高度的一種藝術造型。這個時代的石狗與百物混沌型的有巨大差別,就是具有了人格化的形象,并被賦予了豐富的各種人的面部表情。這類石狗將狗的面部與人的五官融合,通過夸張變形的手法改變成為人類的面部和五官。特別明顯的是對石狗鼻子、眉骨、眼睛以及嘴巴的刻畫,可以看出石狗的喜怒哀樂。
雷州石狗還根據中國的傳統官僚等級,區分出來文相、武相之分,取文武相結合,文武并存之意。文相石狗一般整體雕刻出斯文端莊文質彬彬的氣質,以蹲姿為多。武相石狗則剛好與之相反,造型上威武霸氣,以立姿為多。
用的故宮博物院資料信息部副主任蘇怡話來說,“博物館不應該冷酷,不該把過去的文物冷凍在這里,把知識冷凍在這個時刻。否則,文化就會變得固化甚至僵化了。”我們石狗博物館的文創產品也應該這樣走,基于現狀,發展方向可以向佛山陶瓷雕塑以及旅游產品兩個大方向發展。石狗首先需要在廣東打響自己的名堂來,而號稱“南國陶都”的佛山正是石狗文化新時代發展的好去處。
把陶瓷雕塑用于石狗身上,首先要根據市場需求把符合大眾審美的形象設計好。石狗本身具有神靈的意義,我們可以以“山”為主題,兼具有可愛、威武造型。我們可以聯想到“山神”:
例如,為了營造眼窩的深陷感,我們可以把眼球設計成兩個對稱的“6”字形,再在“6”字形的圈內畫上“3”(與“山”同音)。
再如,鼻部的設計,近代石狗鼻頭應該大而明顯,我們可以把其原型的圓形設計成扇形,“扇”同“山”諧音。
還如,我們可以將鼻頭和臉部笑痕形成了隆起的“︿”丘陵山形;下巴圓潤有山丘之形;而頭型則可選用獅子頭的樣式,甚至可以借用類似古埃及人面獅身的頭飾造型;而常見的經典蹲坐姿勢,胸部挺起,可在胸部畫山水,做到“胸中有丘壑,有容乃大”。
石狗號稱“南方兵馬俑”,在21世紀,作為從上古時期便從雷州傳承下來的偶像崇拜的具象化特征,不能安于現狀,一直停留在雷州繼續它的“迎賓工作”以及“守護神職能”。石狗在歷史的發展中逐漸被尊奉為神,而且“身兼多職”,有的地方稱其為“白馬公”“馬王爺”“灶王爺”之屬,也不排除受到漢代馬踏匈奴石雕的影響,其具有“祈雨降福”“迎送賓客”“辟邪降魔”“守護境民”等職能,集多神于一體,合眾工于一身。
因不同地區的石狗有不同的紋飾,如洋田地區有狀如青蛙,沿海地區有狀如海豚,山區有似狼似虎。另一方面職責不同的石狗也有不同的紋飾,如守田的大都面部扁平,身上飾有云雷紋,屬“望天石狗”,專司風雨,以利五谷;守海的尾部飾有船錨,以利航海;守山的腳下飾有獸網,以利狩獵。這樣,可供參考、利用、需要設計的元素越來越多,石狗的文創設計是一個龐大的體系,要想系列化、傳承化,還需要一代代人不斷的塑造和努力,方能夠有大成。
[1]葉春生.嶺南民間文化[M].廣東高教出版社,2000.
[2]林濤.雷州石狗奇觀[M].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
黃曉彬(1982-),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教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互設計方向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