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素云 (云南師范大學 650000)
道家美學思想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
胡素云 (云南師范大學 650000)
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之所以在世界美術史上獨樹一幟,熠熠生輝,區別于西方繪畫,和東方特有的哲學思想是分不開的。藝術是文化思想的反應和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浸潤著中國藝術,其中影響最深的當屬老子的美學思想。老子是中國道家思想的創始人,老子以其精妙的思辨哲學和獨特的美學思想,滋養了上千年的中國傳統繪畫,中國古代畫家加上自己對自然的獨特的審美意識,創作出具有中國審美趣味和特點的中國繪畫。本文將具體分析中國傳統繪畫中的道家美學思想并論述其對中國傳統繪畫發展的影響。
道家美學;老子;傳統繪畫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著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創始人,被道教尊為教祖。老子的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但是其基本精神在于“自然”“無為”,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倡導返璞歸真,以“自然”“無為”作為社會和人生的理想狀態,并把這種狀態稱之為“道”。
老子道家思想中“自然無為”“道法自然”“清凈無為”的思想對中國傳統繪畫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追求的“清淡雅正”“平淡天真”的繪畫風格和境界正是受老子到家美學思想影響。
1.自然之美
老子的道家思想的基本精髓就是“自然”,《道德經》中關于“自然”的哲學觀隨處可見,例如,《道德經》第二十三章曰:“希言自然”,第二十五章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道”是不說話不發號施令的,一切事物都是在自然而然的存在和發展,又說人效法天地的規律去做事情,而天地效法道,道就是自然,則人要效法自然。孔子的這一自然美學觀給予文人畫家們很大的啟示。南北朝時期畫家謝赫在其繪畫理論《續畫品錄》中提出“心師造化”,后來作為繪畫批評的基本標準,“心師造化”是說創作者在進行創作時必須以“心”的作用為主,用“心”去感悟一切“造化”,而“造化”包括天、地、氣、云、水、霧以及整個自然界的宇宙萬物,“心師造化”注重“自然”之美,其終極目標是指向造化,而又反歸于心。后來唐代張彥遠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創作理論,這八個字比“心師造化”更形象具體的闡明藝術美來源于自然之美,藝術美必須以現實美為基礎和源泉。“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傳統美學中十分重要的范疇,其“自然”天成的藝術審美情趣和道家的“自然”美學思想不無關系。
2.和諧之美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章中談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矣,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在老子看來,一切事物都是虛實結合,有無結合,難易結合,氣韻結合,才能達到最佳的自然狀態。中國傳統繪畫以南朝謝赫的“六法論”為評判高低的標準。“六法論”的第一評判準則是“氣韻生動”,然后才是對形體、結構、色彩筆墨等的要求。“氣韻生動”成為貫穿中國傳統繪畫的一條脈絡。“氣”“韻”最初是指對一個人的陽剛美或陰柔之美氣勢的評價,運用到繪畫中,表示一副繪畫作品的神與形、虛與實、有和無,老子哲學中追求的最高境界是“道”,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應該觀照“道”來運行,而藝術中的“虛實、氣韻”也應該達到“道”的境界。“氣”和“韻”本是一陽一剛,但是如果只有“氣”而沒有“韻”,就會顯得剛勁激烈,只有“韻”而沒有“氣”,就會顯得柔弱無力,“氣韻生動”實際上就是達到最和諧的狀態,追求一種最舒適的美。
3.平淡之美
上述談到,老子追求自然、和諧的美學觀,自然、和諧即不張揚、平淡、清凈,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五章中談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取彼取此”,老子說,顏色太多,就會讓我們像盲人一樣什么也看不清,五音同出,我們的耳朵就會像聾子一樣失去聽覺,一起品嘗各種不同的味道,舌頭的味覺功能就會被損傷,圣人只有用有限的物品養育自己,恬淡寡欲,不以物役己,不追求聲色之愉。老子的這一思想給予中國文人畫家很大啟示,中國繪畫區別于西方藝術,其中最顯著的一點區別就在于中國繪畫藝術的“當白計黑”,受道家思想影響,中國文人畫家只用一種“墨”進行繪畫,他們創造出“墨分五色”的技法,極少設色,追求平淡、素樸的畫面效果,實際上文人畫家追求的不僅僅是畫面上的平淡、素雅,追求的更是心靈、精神上的一種“閑和嚴靜”。宋朝一代大畫家如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米芾等,他們追求“蕭條淡泊”“蕭散簡遠”的境界,米芾在其繪畫理論《畫史》中提出:“董源,平淡天真多,唐無此品,在畢宏上……不裝巧趣,皆得天真”,在米芾看來,五代董源的繪畫“平淡天真”,不裝巧趣,追求自然,他的“米氏云山”都是信筆作來,煙云掩映,以獨特的米氏落茄皴筆法使善書畫具有相當程度的寫意性,米芾的繪畫美學思想被元代倪瓚繼承并發揚。
4.復古之美
老子強調自然、和諧、平淡的美學觀,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道”,而如何真正達到“道”,《道德經》第二十八章中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復歸于無極……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又在第二十一章中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老子說,要引導人們復歸于自然,呈現出每個人本來的面貌,保持純凈無染,淡化欲望,才可能通達“道”,老子的復古思想實際上還是建立在自然、和諧、平淡的基礎上,因為他認為的“道”的本質,就是像嬰兒一樣天真、自然,去巧去趣,天然不雕琢。明末清初畫壇上盛行一股復古之風,元趙孟頫提出“高古論”,董其昌提倡以蘇軾為宗的“南宗”文人畫風,清初“四王”更是以“復古”“摹古”為畢生所長,他們的復古思想實際上就是為了避免當時巧工刻琢的繪畫局面,提倡恢復魏晉、唐宋時代那種天然、平淡的繪畫風格和趣味,和道家的“復歸于樸”美學思想觀異曲同工。
5.老子道家美學思想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意義
無論是在繪畫題材、表現方法的選取還是審美意境的營造上,中國傳統文人會繪畫始終被老子的道家美學思想所影響,具體而言,老子的美學思想影響了追求平淡天真、虛實相間的境界追求,奠定了“不貴五彩、以素為美”的設色審美觀,孕育了中國傳統文人畫“以古為源”的藝術趣味。中國古代繪畫的存在形態從根本上被老子的道家思想所影響,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經過上千年的傳承和繁衍,以其極具思辨的內涵成就了中國畫特殊的審美趣味和審美體驗,亦成就了中國傳統文人畫靜謐致遠的恬淡意境。
[1](春秋)老子著,章婉凝 白話文翻譯、注釋.道德經[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2.
[2] 陳傳席. 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胡素云 ,學校:云南師范大學,專業:美術學——中國畫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