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學忠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縣半截溝鎮文化站 831806)
?
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研究
寧學忠(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縣半截溝鎮文化站831806)
群眾文化工作的使命就是要用先進文化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最大限度提高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讓群眾都來參與和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要使文化發展適應政治、經濟同社會各層面的發展,讓群眾文化為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要建設先進文化,提高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基層文化建設最直接地、最緊密地擔負著這一歷史使命。
鄉鎮、街道、社區等基礎文化建設是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基礎,是反映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體現,是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對于宣傳我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加強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血肉聯系,增強各民族之間的凝聚力、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實現地區文化發展新跨越的基礎工程,認真貫徹好黨的“十八大”精神,必須充分認識進一步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高度重視發動各階層的力量發展和推進基層文化建設。
出新、創優、求普及、創品牌、抓好基礎文化建設,不斷解放思想拓寬眼界,不斷產生文化精品,更大范圍的帶動本地區文化進步和人民群眾文化素質的普遍提高。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的發展思路和目標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八大”創新理論為指導,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要求,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積極努力改革落后文化,以我們黨先進文化標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發揮黨委政府作用努力改革落后文化,發揮黨委政府在基礎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以創建文化工作先進鄉鎮、街道為龍頭,以農村,村黨支部和城市社區為重點,以基礎設施建設、基層文化骨干隊伍建設、基層文化活動為發展方向,不斷推進完善社區、鄉街道基層文化網絡化建設,以科學有效的手段全面實現小康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加大力度實現鄉(鎮)文化站、村級文體活動室和城市街道社區文化進程基本相適應的宣傳文化服務中心,修建與群眾文化要求相適應的文化陣地,對于不同層次,不同門類,不同功能,由不同經濟成分投資興辦的社會文化設施,要同城鄉文化建設及環境相配套,各站所要培養和造就一批業務精,作風硬的文化隊伍,經常開展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的能滿足廣大群眾文化需求的文化活動,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鄉(鎮)應根據如何滿足群眾就近、經常性和有選擇地參與文化活動的需要的原則,因地制宜地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要以鄉(鎮)街道文化建設為重點,鎮、村、社區要著力發展文化中心、文化廣場等公共文化活動場所,農村要以鄉(鎮)文化站為中心及村級文化室、文化大院、文化大戶建設。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化,城市、鄉(鎮)街道新建和改造居民小區和經濟開發區、小城鎮建設及新農村建設,必須規劃和配套建設相應的文化設施,各級計劃財政、建設規劃、國土資源等部門要對本地區政府新辦的公益性文化場所的建設給予大力支持,給基層文化建設開綠燈,要參照文化部門對“兩館一站”基礎設施建設的標準,有重點的確定建設規模。近幾年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機遇給基層文化帶來了活力,各個鄉鎮都新建了文化站并配套了部分活動設備,大部分村委會建起了村民文化室配備了“農家書屋”、新疆“東風工程”以及部分室外體育活動器材,雖然改善了基層文化活動條件。但是,還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需求。所以,要努力盤活現有設施、設備、改建、改造設施最大限度的做好免費開放,盡量滿足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基本需求。
基層文化機構的健全和完善,要以農村鄉(鎮)和城鎮街道社區為重點,要加大力度豐富和擴寬基層文化機構建設的內涵和外延。要按中央、自治區、有關規定,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按照大文化思路,農村鄉(鎮)、街道要健全和完善宣傳,文化、電影、廣播、體育、科普等功能為一體的宣傳文化服務中心,以此作為鄉(鎮)街道黨委、政府領導下的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承擔鄉(鎮)街道、社區、村級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一是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推進基層文化機構人事制度改革,認真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制度,對我們文化部門額內的新增人員,要通過認真考查、公開聘用、抬高錄用門檻、專業對口擇優錄取,對己在崗人員可引入競爭機制,實行競聘上崗,評聘分開的原則,不符合要求的不得聘用。二是為了基層文化事業的發展要加大對基層文化干部的培訓力度,定期或不定期由縣文化館開展經常化制度化專業技能培訓,從而提高基層從業干部的業務素質,逐步改變基層人員老化、業務素質偏低、結構不合理的狀況。三是在抓好專業干部隊伍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新形下基層群眾業余文藝隊伍的建設和對他們的扶持力度。民間業余文藝團體是我們發展基層文化事業不可忽視的一股潛在力量,他們的出現對于我們文化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要重點培育街道鄉(鎮)社區,村以及企事業單位、老年協會、學校、民間文藝團體骨干,對基層文化藝術團隊組織,要加大管理和業務指導。
基層文化活動要以形式多樣、因地制宜、形成地域特色,要多去搜集和整理一些民間題材,進一步對民族民間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繼承、開發、創新,力求民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在藝術形式上得到發展創新。基層文化活動的發展應結合地方經濟建設,要適應政府塔臺群眾文化唱戲的戰略構想。利用鄉鎮農牧民群眾在農閑、集市和傳統節日期間對文化活動渴望度,因地制宜地多投入,多舉辦深受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做到經常性活動與重要節日活動相結合,小型活動與大型活動相結合,各鄉(鎮)活動與城區街道社區聯誼活動相結合,逐步形成具有各地不同特色文化活動形式,積極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如:奇臺縣半截溝鎮的秧歌社火隊;它由:傳統大秧歌、舞龍、舞獅、高蹺、旱船大頭娃娃等十五個活動項目組成;石河子村哈薩克族的“阿依特斯”;江布拉克村新疆“地方小曲子”等等。在現在多元文化的大趨勢下大膽借鑒外來進步健康的文化成分,豐富我們的文化活動內容,激發廣大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和樂趣,同時使廣大農牧民群眾享受國家的文化惠民政策,人人享有文化權益。加強群眾性理論研究和交流,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文化發展形式、新方法,利用現代科技推動先進文化傳播,以文化站為龍頭建立完善鎮、村、組文化服務體系,高度重視積極引導社會舉辦和群眾自發組織的各種文化活動,充分發揮鄉(鎮)各個社區及農村文化設施和人才方面的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把鄉(鎮)街道社區村級文化工作做為我們的重要抓手,使其更好發揮出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