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洋 (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330000)
?
基于設計心理學的情感化產品研究
宋洋(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330000)
摘要:從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指出情感化產品設計是未來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 再由人類心理行為切入,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豐富,人們進而將追求轉向了精神層面。產品設計在精神物質文明日益高速發展的今天必然有了新的內涵與方向,它勢必將從傳統的產品本身的實用性出發轉而傾向與產品本身的情感化因素。人類的行為大多是潛意識的,不為意識所察覺,同時他的情感需求又要不斷被發掘和滿足,這是產品設計中最為重要的認識。
關健詞:產品設計;設計心理學;情感化;情感化設計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 人們不再對一般的技術創新感到滿足,追求物質生活以外的豐富細膩的精神生活。起初,人們在設計產品時最為注重的是產品的使用功能,但是隨著設計水平,科學技術水平,物質精神文明的飛速發展, 人們的追求轉向了精神層面,于是有一種設計準則越來越被許多設計師們考慮在內, 那就是E(motional0esign)“情感化設計”,它能讓消費者在購買和使用以后感到開心、有趣。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童年回憶,家里購買一些產品時會有包裝防摔的塑料汽泡紙包裹住,當拆開包裝的時候汽泡紙會有很多人喜歡去擠壓當做一種玩具消遣,這種擠壓的“啪啪”聲音能給人以莫名的快感,擠完后總讓人失落。很多成年人見到汽泡紙仍有擠壓的沖動,但卻會顧忌社會認知這是種小孩的淘氣行為而不敢動手或流露這種需要。
時間是無形的,好在高科技的今天很多電子產品手機等物品可以看到時間的流逝,甚至記錄下來,然而我們卻無法觸摸到時間的樣子。烏克蘭設計師用火柴燃燒掉每一天形象地為大家闡釋了時間的存在性。而“泡泡日歷”更為神奇,它能實現你“觸摸”到時間的心愿。這款日歷共有12列,代表12個月,每一列羅列出當月的日期數字。每個日期數字上都有一個塑料泡泡,輕輕一戳,即表示舊的一天過去了。另外,周末的數字采用粗體顯示,重大節日也會在數字上方明確出來。
美國認知心理學教授唐納德·A·諾曼在其著作《設計心理學3·情感設計》一書中分別將產品的情感化設計分為了三個層次:本能層次的情感化設計、行為層次的情感化設計和反思層次的情感化設計。
1.從本能層次看情感化設計
一方面,它是最容易迎合人們的最簡單的一個層次,因為它是人的生物性的一部分,是人的天性。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相似,這部分的物品是人們生存所必須的,但是這不一定會直接轉化為用戶的偏好。進一步說,盡管所有人的型體大致一樣,都有四肢、相同的智力器官,但仔細來說,每個人多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有些人身體強壯,有些人多病柔弱;有些人勤奮好學,有些人則懶惰散漫。人格理論將人分為幾個維度,如向外的、溫和的、負責任的、性情平穩的和開放型的,對設計師而言,這意味著沒有任何一個設計能滿足所有人的口味。能夠滿足廣泛需求和偏好的唯一方法是設計各式各樣的產品。很多產品目錄都有針對性,每一種產品都迎合不同的用戶。寶潔公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寶潔集團目前所擁有的300多個品牌,僅在洗發護發用品上,就有飄柔等等,每一款產品都適合了不同的用戶需求。想到柔順,人們自然就會想到飄柔;想到護發,人們自然就會想到潘婷。很少一個產品就能迎合所有人的口味,甚至很多產品都指出他們不是適合所有人,而是僅僅滿足那些有特殊需求和和品位的客戶。
2.從行為層次看情感化設計
行為層次講究的是效用,著重體現在產品自身的功能、結構、使用方法的合理性與易用性方面,它與人的操作行為息息相關。雖然軟件應用和手機儼然已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但是過多依賴手機屏幕上的那些抽象的東西,會剝奪了感情的愉悅感。幸運的是,很多手機應用的設計已經在恢復真實可觸碰的世界里做出了很多努力。在錘子手機發布之前,錘子科技就在安卓平臺和蘋果APP商店上推出了其內置額手機應用錘子時鐘,這是一款擬物化設計突出的手機應用:鬧鐘icon設計跟實物的鬧鐘很像,同時保持著極其簡約的界面風格;秒表的設計,和我們上體育課時那個秒表長得一摸一樣,可快速打點,中間的啟動和暫停,右邊是清空,設計充分突出了實際場景情況。這是我見過的最精美以及最人性化的時鐘應用,在使用過程中充分感受到設計的人文關懷。
3.從反思層次情感化設計
反思層次的情感設計是指產品造型所包含的某些信息,在引起人的聯想、共鳴和思考之后,所產生的一種深層次的心理感受,是“產品”到“思考”再到“感受”的過程。反思層次設計是多領域的表現,它和產品,信息以及文化的含義和用途緊密相連。與本能層次和行為層次不同,反思層次的情感不具有通感,它易受文化程度、地域差異、流行傾向等元素的影響。很多時候,產品的情感化不單單停留在一種層次上,而是在三種層次上的共同作用。
設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諸多因素導致設計師必須遵循一些規律來進行設計,情感化設計更是如此。設計心理學對情感化產品設計上起到了很大的指導與約束意義,設計心理學作為情感化設計的理論依據,很好地解決了設計產品過程中一系列復雜的關鍵問題。例如如何進行情感化設計、怎樣的設計才稱得上是情感化設計等等。可以說離開設計心理學的支撐,所謂的情感化設計即將會成為一紙空談。設計必須實現以人為本,人們不僅要求獲得商品的物質效能,而且更加注重滿足心理及其精神需求。所以,情感化設計結合設計心理學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王宜山.快感現象發生原理[J].齊魯藝苑,1996(1).
[2]陳定家.從客觀化快感說到直觀本質論——桑塔亞那美學思想的發展歷程一瞥[J].江蘇社會科學,2003(3).
[3]游曉貞,陳國祥,邱上嘉.直接知覺論在產品設計應用之審視[J].設計學報(臺),2006(3).
[4]游曉貞,邱上嘉,陳國祥.承擔性的設計應用之探討[J].科技學刊(臺),2006(3).
[5] NO RMAN D A,梅瓊 譯.設計心理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6]NO RMAN D A,付秋芳,程進三 譯.情感化設計[M].北京: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7]任立昭,何人可.設計語義學探討[J] .廣西工學院學報,2003(4).
[8]聶桂平,陳虹,成振波.產品語意與產品形態[J].東華大學學報,2005 (4).
[9]楊飛.工業設計認知心理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4.
[10]劉宗明,熊云飛.淺析產品形態的可知性問題[J].機電產品開發與創新,2005,18(6).
作者簡介:
宋 洋,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學術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