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博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210013)
?
關于倪云林的“不求形似”藝術觀辨析
王博(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210013)
摘要:長期以來,倪云林的繪畫藝術和“不求形似”密不可分,一提及倪云林,大家都會吟出“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這段話,孰不知其中確有隱情。本文通過對原文考證、研究,以及對其繪畫作品進行圖象分析、比較,得出了倪云林的藝術思想并非主張“不求形似”。
關鍵詞:不求形似;倪云林;逸氣
近千年來,倪云林的著名言論:“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币恢北蛔馂榻浀涞睦L畫藝術主張,何良俊、惲壽平等明清美術理論家更是為倪云林這一經典言論的發揚和傳播推托助讕。1也正源于此,倪云林長期被賦予了主張“不求形似”的冠冕。他藝術觀點真的是主張“不求形似”?還是后人在學術研究中錯打誤判,都值得我們重新再探討。
翻開近現代中國美術史,云其藝術主張謂“不求形似”的學者占大多數,反對此觀點的可謂鳳毛麟角。2鄭拙廬在《倪瓚》中言:“他提出了三個問題,……二是畫不必求形似;……”3胡蠻在《中國美術史》中云:“他的藝術理論也是主觀主義的,例如,他說:‘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他又說:‘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視以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辯為竹。真沒奈覽者何!’”;4王遜在《中國美術史》中曰:“倪瓚的繪畫見解見于其兩段著名的言論:‘仆之所謂畫者,……聊以自娛耳’,‘余之竹,……真沒奈覽者何!’”5郭因在《中國繪畫美學史稿》中言:“他甚至率直地主張借景抒情,根本不去計較形似與否。他曾經明確的提出過:‘仆之所謂畫者,……聊以自娛耳’,又說:‘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真沒奈覽者何!’”等等,6此等論調,何啻千百,然而經過筆者仔細查閱原文,發現這些論家似乎沒有去查找、細讀,進而研究原文,并且在引用時還不免有斷章取義之嫌。對此,黃苗子在《讀倪云林札記》中云:“然就文中‘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及‘聊以寫胸中逸氣’數語,斷章取義,加以強解,以為云林之畫,但以筆墨為游戲,意不在準確傳寫物象?!恢渑c云林畫道,實南轅而北轍。”7下面我們把諸家所運用的論據加以仔細分析,深入研究。
其一:倪云林的“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原文,見于其著作《清閟閣全集》卷十,原是一封寫給友人張藻仲的信札——《答張藻仲書》。原文為下:
瓚比承命俾畫陳子桱《剡源圖》,敢不承命惟謹!自在城中,汨汨略無少情思,今日出城外閑靜處,始得讀剡源事跡,圖寫景物,曲折能盡狀其妙趣,蓋我則不能之。若草草點染,遺其驪黃牝牡之行色,則又非所以為圖之意。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近迂游偶來城邑,索畫者必欲依彼所指授,又欲應時而得,鄙辱怒罵,無所不有,冤矣乎!詎可責寺人以不髯也!是亦仆自有以取之耶。8
細讀此段文字,我們可以發現兩個問題。第一,這段文字并非是眾多論家所稱的“倪云林的藝術理論和論畫見解”,而是他和一位友人的普通書信。依此來判斷進而給倪云林強加上一個“不求形似”的命題,未免過于牽強。第二,退一步講,即使這封普通的書信能夠作為傳達其藝術主張和見解的重要論據,但也得整篇通讀,全盤把握,不可斷章取義,拿倪云林的一字半句來證明其“不求形似”的藝術觀。通讀這封《答張藻仲書》信札之后,一切問題都已明朗,所有是非不證自明,此處倪云林所言的“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和“圖寫景物,曲折能盡狀其妙趣,蓋我則不能之”,不過是不愿違背自己的藝術創作初衷,反對那些強迫畫家按照索畫者的意圖、要求和命題進行的藝術創作,進而婉言謝絕那些索畫者的借口和推脫之語,并非什么真知灼見的藝術主張和論畫言語。他如此之言是為了回避那些“欲依彼所指授,又欲應時而得”,且對畫家“鄙辱怒罵”的索畫者,(如讓他畫陳子桱《剡源圖》的張藻仲,因此,他緊跟著又說了“圖寫景物,曲折能盡狀其妙趣,蓋我則不能之”這樣的托詞。)并且他的言語的最終落腳點也不是“不求形似”,而恰恰是“聊以自娛耳”,這就更明白的告訴我們,這段言論是為了遠離那些不懂藝術、違背藝術家意愿強行命題索畫的人群而發,并非倪云林真正的藝術創作觀點。如若依此封書信做為其“不求形似”的論據,那么信中上半部分倪云林所言的“若草草點染,遺其驪黃牝牡之行色,則又非所以為圖之意”又將做何解釋?這顯然相互齟齬不合。
其二:倪云林的“寫胸中逸氣”出自《跋畫竹》,是為友人張以中畫竹所題的文句,載于《清閟閣全集》卷九,原文為下:
以中每愛余畫竹。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涂抹久之,它人視以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辯為竹。真沒奈覽者何!但不知以中視為何物耳。9
此段內容乍一看,仿佛倪云林真的在追求“不求形似”,因為有“豈復較其似與非”“他人視以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辯為竹”這樣的言語做支撐。但細細品味,方知他的關鍵詞句仍是“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而那些不過是達到追求“逸氣”的手段和方式。筆者在翻閱《清閟閣全集》時,同樣發現了這樣一首題畫詩——《題竹》:
三家市上沽村酒,亥夜明燈初自酉。官奴把燭我所無,幽篁亂寫非風柳。10
在這里倪云林卻發出了“幽篁亂寫非風柳”的不同見解,如果他真的主張“不求形似”,認為畫竹可以與蘆、麻相同,那么就不會再有所畫幽竹決不同于風柳之類的標榜之詞。顯然前面所云“豈復較其似與非”、“他人視以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辯為竹”之語,最終是為了達到“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而順口脫出的夸張之言。李澤厚的評價頗為中肯,其云:“在倪云林等元人那里,形似基本還存在,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基本仍然是忠于再現的,所謂‘豈復較其似與不似’,乃屬夸張之詞。”11因為這些文人畫家是感性的,為抒發自己心中的某一情感通常用一些夸張、甚至扭曲事實的字句,這樣的言語在中國畫論中屢見不鮮,如:有著“齊魯之士,唯摹營丘”、“古今第一,真畫家百世師也”、“于時凡稱山水者,必以成為古今第一”美譽的、舉世公認的大畫家李成,在米芾眼里卻品格低下,他稱自己的畫“無一筆李成、關仝俗氣”;還有鄭板橋和齊白石所謂的“青藤門下狗”,都是為了表達對徐渭的喜愛和崇拜,而罵自己是條狗。再,倪云林在《為方厓畫山就題》中題:“摩詰畫山時,見山不見畫;松雪自纏絡,飛鳥亦閑暇。我初學揮染,見物皆畫似;郊行及城游,物物歸畫笥。為問方厓師,孰假孰為真?墨池挹涓滴,寓我無邊春?!保ā肚彘s閣全集》卷二)12可見倪贊作畫是比較尊重客觀物象的,只不過是經過高度提煉與概括,而“見物皆畫似”的自我評價更是接近事實。因此,研究一個藝術家、一副作品,不能從單方面入手,正所謂孤證不立,我們必須從身世、文字、作品圖象以及時代風氣等多方面研究、分析,進而得出一個相對客觀的事實。
倪云林是否主張“不求形似”,我們還可以從其作品圖象著手進行考證,葛路先生在《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中謂:“……對倪贊的誤解比蘇軾更厲害,如果沒有倪云林的作品流傳下來,人們必定相信,他畫的竹子和麻桿、蘆葦沒有區別,完全拋棄了形似,但展示他的作品,枝葉偃仰生姿,形神兼備,似乎他的理論與實踐分家了?!?3以其《漁莊秋霽圖》為例,結合太湖附近風景照片進行分析?!稘O莊秋霽圖》是倪云林繪畫藝術的代表作品,也是描寫太湖景色的代表作品。無需筆者多言,我們都能看出若是在太湖風景照片圖2、圖3的下方加上幾棵樹,那便與云林先生的《漁莊秋霽圖》相差無幾了。由此可見,倪云林的藝術作品并非在追求“不求形似”,而是比較客觀的再現了自然世界,再現了他歸隱之地的太湖風光。再結合他所創作的《竹枝圖》,自題:“老懶無悰,筆老手倦,畫止乎此,倘不合意,千萬勿罪。懶瓚?!泵枥L的是一枝新竹,枝、干細而挺,稍帶弧曲,竹葉細、短而上挺,疏密有致,生機勃勃,生意十足,但不論枝干還是竹葉,都未脫離和超越物形、物理??偠灾?,從倪云林的繪畫作品看,幾乎無一筆散漫,無一物不似,更非是在追求“不求形似”,其所謂“草草”、“不似”,其實只是用筆簡略、概括而已,并未“超脫象外”,而是在形似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神似,抒發自己的心性。正如倪瓚在《題畫竹》詩中所說:“下筆能形蕭散趣,要須胸次有筼筜!”。14陳師曾對此亦有見解,其云:“即云林不求形似,其畫樹何嘗不似樹,畫石何嘗不似石!所謂不求形似者,其精神不專注于形似,……”15
此外,古云“書畫同源”,我們可以從倪云林的書法藝術找到佐證,其書法師法于有著“正書之祖”稱譽的魏代的鐘繇,又深研漢隸,故書法風格偏于嚴謹,又于魏晉書法的蕭散之意與漢隸的古樸之風相結合,形成在嚴謹中散出平淡天然的意趣書風。美術史家方聞先生評其書法時說:“作為書法家,無論是氣質或者是功力,倪贊都不適宜為紀典碑書寫大字宏篇,他擅長小楷,他書寫的風格特異的字體罕有超過四分之三英寸高的。”16由于藝術的相通性,故他的繪畫中不可能會出現像徐渭那樣激烈、以草書入畫的真正的忽略自然物象的自我表現。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倪贊在繪畫中不可能作到“不求形似”,這亦是藝術家脾性、書風、畫風的整體和諧性的反映。
顯然,上述的兩段作為支持倪云林“不求形似”的文字都是其“針對那種抹殺作者的主觀創造,強迫畫家按索畫者的意愿作的錯誤做法而發,這是有道理的??墒呛笕瞬粏柧唧w情況,卻籠統地批評倪瓚‘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的主張,這當然是不公允的?!?7倪贊所說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甚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是言之極的說法,從實質上看,不過是重神而已。劉綱紀對此的論斷比較公允,其謂:“倪贊所說的‘不求形似’,不是根本不要形的描繪的意思,也不是可以任意地去描繪形的意思,而是要使形的描繪完全成為‘胸中逸氣’的呈現?!?8如果說徐渭的繪畫藝術充分體現了“不求形似求生韻”的藝術觀,(元代畫家還未達到脫離和超越物形、物象的地步,繪畫藝術真正追求“不求形似”是在明清以后才形成的,以徐渭的《墨葡萄圖》為例,畫中葡萄、藤葉都已經脫離了原始物形進而追求神韻和表達藝術家自身強烈的性情。)那么非要也給倪云林的繪畫藝術強加上一個“不求形似”的命題,未免置喙強辯,相信長眠于地下的倪云林先生也不會茍同。
注釋:
1.明代何良俊在《四友齋畫論》、清代惲壽平在《南田畫跋》中都對倪云林這一言論予以記載并推崇,此外還有董其昌、張丑、卞永譽、王石谷等人對此亦有或多、或少的記載。
2.這一現象不僅僅存在于中國近現代美術史的研究中,其實古代美術論家們的觀點基本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從何良俊、惲壽平、董其昌等人的言論中可見一斑。
3.鄭拙廬.倪瓚[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1:20.
4.胡蠻.中國美術史[M].上海:群益出版社,1946:140.
5.王遜.中國美術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366.
6.郭因.中國繪畫美學史稿[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186.
7.黃苗子.《讀倪云林札記》[J].朵云(62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20.
8.倪瓚.清閟閣全集.[M].(清)紀昀.文淵閣四庫全書.[C]集部一五九(12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09.
9.同上卷九P301.
10.同上卷八P271.
11.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82
12.陳高華.元代畫家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475.
13.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138.
14.同上卷八P275.
15.陳師曾.文人畫價值[J].郎紹君,水天中.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文選上[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71.
16.方聞.倪高士的質樸風格和傳奇[J].朵云(62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33.
17.李福順.倪瓚評述.[J]美術史論.1983(1):135.
18.劉綱紀.倪贊的美學思想[J].朵云(62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149.
作者簡介:
王博,2013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功讀中國畫花鳥方向,師從孔六慶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