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陽 (武漢理工大學 430000)
?
淺析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設計內容、原則、方法
李超陽(武漢理工大學430000)
摘要:設計是針對人們的真實需求進行的一種創造性活動,在產品開發過程中運用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作為指導,強調產品的易用性、可讀性,協調各種限制因素滿足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的心理、生理要求,使產品易學易用,提高產品的體驗效果,提升用戶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在產品同質化日益嚴重的今天,可以通過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使產品設計達到差異化的目的。本文通過對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的深入分析,探討其在產品設計領域的原則、內容、方法。
關鍵詞:以用戶為中心;需求;產品設計;方法
20世紀60年代末期,強調功能至上注重產品功能主義大行其道,西方學者針對其過于強調機器功能的弊端,首次提出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認為工業設計的研究的主要對象應該由機器轉移到人,應該更加關注用戶的操作習慣,強調用戶對產品的理解,讓用戶可以通過產品的外部特征包括形態、語義等要素來理解產品的功能以及操作特點,產品自己會說話,可以告訴用戶他有什么功能、怎么操作1。這種設計理念是人們需求層次提升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發的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趨勢。在工業化大生產的時代,產品是批量化生產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原理,人們的需求層次在不斷提高,僅僅是功能實用的產品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在個性化定制時代,產品應該針對細分之后群體的不同需求進行差異化設計。
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不僅體現在對使用物尺寸、形態、功能的關注,使產品體現出更多的差異化的特點,也體現在對用戶精神層次的關懷,高度理性設計雖然滿足了人們的功能需求和良好的人體工程學需求。但其過于理性和嚴謹的設計卻使人感到冷漠、單調,在人際關系趨于冷漠的今天,產品設計也應該關注用戶的情感訴求,讓人們在使用過程中對產品形成情感依賴。
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通過對用戶需求的研究,挖掘出用戶的真實需求,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始終將用戶的因素放在首位,提升產品的易用性,使產品易學易用、避免操作過程中的失誤。
用戶的需求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設計人員通過訪談、問卷調查等形式預測并確立用戶的真實需求,有利于抓住產品研發的先機。早在互聯網于中國興起之初,阿里巴巴就敏銳地捕捉到了人們網上交易的需求,經過多年的積累,阿里通過淘寶、天貓網購商城的建立,前期讓賣方免費上線,行成眾多的賣方群體,吸引顧客線上購物,培養了用戶的網購習慣,并且后期依托其網購平臺,建立其自身的信用體系——支付寶平臺,通過一系列的評估措施保證交易的順利進行,進一步完善了其身的網購體系,提升網購客戶的網購體驗,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阿里巴巴又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阿里云,對線上客戶的網購行為進行數據挖掘,從而分析出用戶的真實需求,形成研究用戶行為的良性循環體系,創造并改變著用戶的需求。
1.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原則
可視化:隨著社會的進步,在產品日益智能化的今天,產品的形態已經脫離了功能的約束,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可以通過產品的語義、符號讓使用者讀懂產品的設計語言,讓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更加容易操作,并且通過給出操作的反饋(如提示語)來讓用戶知曉操作的結果。通過在產品上配備合理的顯示裝置,給用戶提供相應步驟的操作提示,也能大大提高產品的使用價值2。
注重用戶反饋:讓用戶參與產品設計的全過程,并做出反饋,這些反饋信息有利于設計人員及時發現設計過程中的問題,把握用戶需求的微妙變化,推動產品在設計早期階段的不斷改良,降低公司在產品設計上的風險與成本,針對產品設計的不同階段應該適時地制定合理的評估計劃,收集用戶的反饋意見。但是在實際參與過程中用戶并不是那么熱情,有的用戶雖然在產品使用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也往往會認為是自己不夠聰明,從而導致信息不能及時得到有效的反饋,因而要通過情景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來提升用戶反饋的參與度3。
易用性:設計人員開發新產品時需要從用戶的角度出發,考慮用戶的心理、生理、行為、情感特點,深入了解用戶對產品的理解方式,通過簡化操作步驟、建立合理的匹配關系、運用限制性設計、適當運用標準化等措施確保產品易學易用。
2.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方法
(1)產品識別
產品識別是企業品牌形象識別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培養用戶忠誠度的重要策略。產品識別的目的在于當產品演進后用戶仍然可以判別出產品的企業歸屬,幫助用戶順利地將已有的使用經驗遷移到后續產品中,使用戶領悟到產品所蘊涵的企業文化4。通過產品識別的應用,用戶可以節約在使用迭代產品過程中的學習時間,已經建立起來的設計語言與具體操作之間的對應關系將繼續發揮作用,提高產品的易用性。
(2)可用性測試
為了提高產品的可用性與用戶體驗,產品的開發設計團隊邀請潛在用戶對產品進行可用性測試。測試給設計師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數據和用戶反饋,特別是潛在用戶的測試過程本身和結果都充分反映出潛在用戶的心理及行為特點,所有從各類用戶可用性測試中獲得的數據以及專家評估的結果,都會及時地反饋給設計人員,使設計人員發現一些容易忽略的問題,提醒設計師在產品設計中應該注意的一些方面,對產品進行及時的改進。
(3)結合人機工程學
人機工程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其研究內容是產品使用過程中人、機器及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強調在產品設計過程中關注人體的結構、機能、心理、行為等特征,注重提高用戶使用過程的舒適性、使用效率、安全性、健康程度等,使產品更適合人的生理、心理特點,為人們營造更加舒適和便捷的工作和生活場所。人機工程學原理把人-機-環境系統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研究,以創造最適合于人操作的產品,使人-機-環境系統相協調,從而獲得系統的最高綜合效能5。
在產品設計過程中融入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強調用戶在設計全程的參與,注重用戶的反饋信息,在心理、生理、情感、功能、技術等各種因素的制約中找到一個最優化的解決方案,在設計的各個階段采集用戶的評估信息,及時地依據用戶的反饋信息做出相應的改良,從而確保最終的產品能更好的滿足用戶的要求,不斷高產品的宜人性、易用性。
注釋:
1.歐陽晉焱,周愛民.論工業設計與"以人為本"[J].裝飾,2006(8):18-18.
2.唐納德·A·諾曼著,梅瓊譯.設計心理學[M].中信出版社,2010.
3.李鈺田.淺談“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設計原則[J].工業設計,2013 (2):76-77.
4.楊穎,雷田,潘云鶴.產品識別——一種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方法[J].中國機械工程,2006,17(11):1105-1109.
5.丁玉蘭.人機工程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