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帥 (武漢理工大學 430000)
?
日本設計的雙軌制及其借鑒意義
李元帥(武漢理工大學430000)
摘要:日本的設計作品總是給人們兩種截然不同的體驗,傳統民族的手工藝和代表高新技術的工業產品并存,古樸、情調、宗教和時代、科技、工業交融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正是由于這種“雙軌制”兼收并蓄著不同的文化與技術,才推動著日本設計并不斷進步,對于中國設計而言仍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
關鍵詞:日本;文化;雙軌制;借鑒;中國設計
談到日本的設計,我們不得不就其文化進行一番分析。
日本位是太平洋西部的一個由數千個島嶼組成國家。由于四面被海洋包圍,沒有與任何周圍國家的板塊接壤。所以島上形成了與內陸國家相差異的島國文化,這就好比英國之于歐洲大陸的其他國家一樣,這些地理因素使得它形成了獨特的海洋文明。
其次,日本國土約75%都屬于山地丘陵地帶,國土的75%都被山地丘陵,而且大多數山為火山,這意味著高頻率的地震與火山噴發。多自然災害的局面,使得日本人有著很深的現實主義和悲劇意識。只有小規模的山間盆地及平原散布全國,而2013年日本人口總數為1.26億人。人口總數龐大,可供人口居住和耕作土地資源又較少。這些獨特的地理因素培養了日本人節約資源的意識。
日本以大和民族主,結構相對單一。宗教方面,是一個復合形態,主要有代表“生”的本土神道教、代表“死”和“輪回”的佛教以及代表“婚姻”的基督教,且一人信奉多教相當普遍。這些包容性的文化、宗教、制度都使得日本能夠較好地吸收外來的文化技術。
神道教是日本本土形成的民族宗教,主要崇拜自然、祖先和天皇這三者。所以日本人相當敬畏大自然,自然主義風格在設計上很受歡迎。例如,面出薰所設計的火柴是典型的再設計,直接將收集到的枯樹枝作為火柴棒,一端抹上劃火的發火劑即可。我們熟悉的無印良品:倡導的自然、簡約、質樸的生活方式,省去不必要的設計,去除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顏色,簡單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再如愛知世博會的吉祥物是“森林小子”和“森林爺爺”可愛的自然形象,都傳達了他們對自然的敬畏,希望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對佛教禪宗的信仰,表達了日本人簡樸單純的美學追求,特別是在園林建筑的設計之中?!伴e寂、幽雅、樸素”,既是設計的上層境界,亦為創造空靈、簡樸意境的金科玉律,恰如中國的天地人和的傳統儒家思想,而且寄托人們的一種精神追求。尤其日本的“枯山水”風,耙沙為流,立石為山,植木成林,綴以苔蘚,營造一種空靈、寂寥的意境。再如原研哉為無印良品設計的地平線系列海報,運用地平線的透視和橫向寬廣的視野,帶給眼睛強烈的沖擊力,讓人產生關于天、地、人的無限遐想。
二戰之后美國的大眾文化、消費文化在日本迅速蔓延開來。日本戰后設計的汽車,都具鮮明的的美國色彩。80年代日本從戰后恢復,經濟高速發展,形成了人們對高科技的愛好,設計的收音機、跑車等產品都透露出科技現代感。美國的遠東問題專家賴肖爾總結:日本人的突出之處與其說是模仿性,毋寧說是其獨特性以及他們在學習和應用外國經驗的時候不失去自己文化特征的才智。所以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高樓林立的繁華都市與傳統古樸的和服并存的現象。
作為一個自然資源匱乏而且歷史悠久的的島國,其經濟來源主要靠出口電器,設計行業興衰對于國家舉足輕重。所以對于振興民族的設計行業,政府尤其注重,在對待傳統與現代的問題上,便采取了所謂的“雙軌制”。
日本所走的雙軌制設計道路,給人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一類是樸素的、自然的、溫煦的、具有很濃厚的東方情調,主要體現;一類是現代的、發展的、國際的,具有很強的高科技風格,主要體現在批量生產的高技術產品中。
“雙軌制”能給民族服裝、茶具、花藝、家具、室內等設計領域尋求一份凈土,讓傳統元素、傳統風格的血脈得以傳承延續。亦能結合時代發展的趨勢與經濟發展的需要進行工業化的批量生產,創造出象征未來和科技現代化產品。表面上日本的設計融合了兩中相矛盾的風格,實質上卻較好地進行了互補,在各自的軌道上并行,巧妙地調和了眾口。
從上文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發現,日本所走的設計道路是地理環境、宗教文化、經濟技術等多個因素而形成的特殊產物。作為中國文化的分支——日本,我們與這位熟悉的陌生人有不少相似的文化和習慣,以至于設計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反思。
日本的生存環境、地理位置等因素使得日本設計主張節約資源和降低能耗,所以日本設計界還提出了“小即是美”的口號。此外日本設計非常關注細節,且如北歐設計一樣以人為本,產品本身的合理性和實用性也是尤其看重的。如今我國龐大的人口消耗驚人,企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競相追逐經濟效益,對環境與資源造成了緊張。倡導簡約、精致、小巧的現代設計,可以緩解我國鋪張浪費的窘境,也是最求形式主義和結果主義的我們需要學習的。
日本的無印良品和北歐的宜家風格一樣現代簡約,但我們仍然據細節加以區分,這是由于日本的設計總有一股禪的意味,它是融入了民族文化與情懷的。所以中國設計必須要深深扎根于自己絢爛的文明,充分汲取養分,不斷創新才能孕育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時代需要的優良設計。
回溯我們5000年燦爛的文明,太多有待我們去發現,繼承和發揚。而今北歐的設計師漢斯·維納設計的扶手椅,從中國簡練的明式家具尋求靈感。丹麥設計師林伍重的冰山花瓶,則借用傳統三足容器——鬲。瑞士設計師G.Nicolas Thomkins的陰陽椅,巧妙地化用傳統的太極圖。這些不勝枚舉的設計較好地詮釋了:產品的創造性活動,本質上也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創造活動。工業設計也即是一種產品的文化設計。所以中國的設計需要融入中國文化,才能獨樹一幟,形成有別于他、充滿生機的獨特風格。
如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鄰居日本已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我們雖然已經誕生了格力、小米、魅族等代表現代科技的“CREAT BY CHINA”,但植根于傳統文化的中國設計卻還任重而道遠。我想經過我們自己的努力,總會孕育出自己新的設計美學。希望各位同仁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王俊.日本[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美)本尼迪克特,北塔譯.菊與刀[M].譯林出版社,2011.
[3](日)原研哉,朱鍔譯.設計中的設計[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4]李紅.產品設計也是一種文化創造[C].//2006年全國工業設計與藝術設計學術研討暨教學研討會論文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