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俊 (青海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 810000)
文化視角下對聲樂進行全方位審視
——評《聲樂文化學》
劉 俊 (青海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 810000)
聲樂表演教學和研究無疑是一種開放式系統性的文化現象。在文化瑰寶爭奇斗艷競相放彩的今天,聲樂正體現出與其他文化意識形態協調統一又別具一格的文化內涵。本文依托《聲樂文化學》,從文化視角出發全方位審視聲樂的基礎理論、聲樂的文化內核、聲樂表演和教學的文化解讀,強調聲樂藝術無論如何演變發展都凸顯出更多特定的文化力量。
聲樂藝術;文化視角;文化本質
聲樂藝術以自身蘊含的文化內核深度彰顯文化范疇的抽象精神。聲樂作為一種藝術門類,其表演和教學研究的基礎不光是大家普遍贊同的技能技巧,更應該明確操作者的文化素質也是影響表演和教學研究質量的基礎。成功的聲樂藝術者是能夠自身內化的文化直接反應于作品的創作能力和表現功力上。因此我們同時可以講,聲樂藝術的表演和教學研究均在文化范疇之內。本文以《聲樂文化學》這本書作為切入點,探尋此作當中的閃光點,以饗讀者。
(一)聲樂的定義
關于聲樂的概念,早在我國古代的先秦時期,就因民間和貴族間的音樂文化活動頻繁而產生了系統的理論體系。在很多古代流傳至今的史作中不難看出,古代對于聲樂一詞的定義泛指“音樂”。極具民族特色的傳統聲樂藝術中,先人通過不斷的摸索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合乎自己民族聲樂發展規律的理論,成為了深刻印畫出我們民族精神面貌講求科學原理的發聲技法。當前形勢下,不同藝術領域大力推動健全文化體系發展,聲樂藝術在完善自我文化架構的高度上追求對基礎理論的重點描述,其概念和引申文化內涵也在不斷更新和校正中。現在民眾中一提到“聲樂”,直接指向“歌唱”之意。這種歌唱可以是伴隨著音樂伴奏的,也可以是演出在清唱,毫無背景配樂的。當然,聲樂基本運用歌喉來表現這一基本原理是不變。
(二)聲樂的不同音域及唱法
在《聲樂文化學》一書當中,作者介紹到,聲樂藝術針對男性和女性的生理構造不同,區分出音域高低、音區寬窄、音色特點的差異,男、女分別依次設立高音、中音、低音各三個聲部。理論上講,大約可在人聲音域中區分出二十八度廣度。
很多喜好聲樂藝術的人們談到聲樂都離不開對唱法的評論。一個人的音色除病變原因外基本是固定的,而且在音域的表現上業難以產生突變。即使出現多才善學者積極模仿,音色和音域也還是容易被打上個人的標簽。而唱法這種理論抽象、實踐又系統化的特有演唱模式,更多的表現在演唱者的外在風格上。任何人尋找到合適的唱法,就能不斷去嘗試鍛煉甚至創新自我的藝術理念表達,甚至直接彌補因為音色不佳或者音域不廣而來的聲樂表演遺憾。
(一)聲樂藝術是一種文化現象
聲樂藝術相對于文化的關系具有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意味,屬于部分與整體,個別與一般的關系。聲樂同文學研究、教育推廣、科技藝術、政治哲學、法令律條、道德風尚、風俗傳統、宗教信仰等共同作為人類的文化而存在發展著。聲樂作為有章可循的音樂表演形式,側重點體現在以音樂歌唱來表達思想情感,體現審美價值。
(二)聲樂藝術的文化本源
所有的藝術都要經過長期醞釀創作到表演實踐完成的過程。聲樂文藝演出的文化本質均在產生、再現和創作的各個環節得到有力的體現。聲樂藝術在藝術完成的過程中,離不開其他各式文化元素的表現,如語言、樂律、歌唱表現等。人們能看到,一些聲樂文藝演繹中好的歌詞具有詞句美感和故事描述旋律化,而旋律又積極深化了歌詞創作的情感表達,從而與文學歌詞具有了千絲萬縷的關聯。歌唱是最能分化聲樂文藝演繹的作品特征,人的發聲直接為聲樂藝術表現奠定了扎實物質基礎。有時不能否認認得發聲這種現象不具有文化的表征意義,但是用人聲表達的歌唱因為賦予了足夠的情感,準確運用清晰邏輯下的言語組織,才能取得傳達文化信息的渠道認可。
(一)聲樂表演
《聲樂文化學》一書當中將聲樂表演自身文化內核闡釋為以下幾個層面:
首先是審美意識。作為文化內核的基礎,從事聲樂工作的人員們因不同流派、不同民族、不同個性的審美意識而對聲樂表現演繹突顯不同的開拓能力。每一個聲樂表演者應努力地完善自我文化積淀的審美意識,能夠充分了解各個派系、各種族群落的審美傳統,結合自我經歷最終健全正確的審美理念,將聲樂作品深層情感妥善釋放出來。
其次是想象與聯想能力。想象應該是文化創造源力。聲樂表演中,不僅需要將音符和歌詞結合演繹成音樂,更重要的是現實了音符歌詞中的文化蘊涵。從事文化藝術活動的聲樂演繹者應該使自我想象和聯想的境界豐滿壯大。要在旋律中構造文化意境,描繪出音符和歌詞所創造的場景,窺視到音符里層出不窮的豐滿文化內核。
(二)聲樂教學
第一,教學需要把握人文精神和聲樂技法。聲樂事業的教學中的人文主義教育與聲樂技藝傳授應該是協調同步的。教學應該積極重視夯實演繹技能與藝術知識的基礎,才能談得上靈巧掌控專業綜合知識,實現協調化發展。而重視人文主義精神的教育,才能把握感情認知與理論層積的相融。聲樂教學所教給所有接觸者的不是單純的理論,應該積極倡導以技法學習為基層,積極構建上層體系,實現提高個人魅力、道德意識、審美理念和工作能力的完整契合,如莊大師所言的“道”與之“技”的關系。
第二,聲樂專業教學的基礎性任務
學校開展聲樂專業化教育,要樹立責任意識,堅持確立以傳承民族文化的傳統研究成果作為首要任務。突破文化固有思想,積極創造新的音樂傳授寫意語境,結合具有歷史厚重感的涉及民族文化的審美意境、學術思想層次、音樂表達手段、題材個性等,構建民族聲樂文化。從而使民族文化得以傳播,壯大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信心,增強民族內部緊密團結性。
[1]孫新.美聲唱法對中國聲樂文化的影響探究[J].音樂時空,2015(7).
[2]楊宇娟.中西傳統聲樂文化中的現實情懷與悲劇情結[J].大舞臺,2015(4).
[3]柯苗.詮釋傳統文化與中國民族聲樂文化的審美觀[J].神州,2013(15).
劉俊,青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本科,聲樂教育及民族民間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