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利 (浙江師范大學 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 321000)
融媒時代微視頻在新聞傳播中的特征與影響分析
——以杭州G20峰會報道中的“杭+”視頻為例
宋 利 (浙江師范大學 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 321000)
時下,融媒時代的到來不僅極大地改變著人類的生存狀態和思維方式,也引起了傳播學的巨大變遷,使信息傳播路徑由固定偏狹、線性式運轉走向便捷互動、多元化融合。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在杭州的成功舉辦既離不開中國綜合國力的堅強后盾,也離不開新聞媒體的積極參與和宣傳報道。本文以杭州G20峰會活動報道中的“杭+”視頻為載體,試圖分析微視頻傳播在重大活動報道中的特征、影響與不足,為融媒時代的新聞傳播提供可資借鑒的參考范本。
在融媒時代,作為“景觀社會”的物質和技術承載體,以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為標志的大眾傳播媒介已將人們從文字傳播、圖片傳播帶入到影像傳播的階段,碎片化的聲音和景象既潛移默化地組織著人類美學的演進凸變,又細致入微地統率著普羅大眾的神經感觸,而集短小精悍、收看靈活以及便于轉發等特征于一體的微視頻無疑在深層次上契合著影像傳播時代受眾的內在訴求。“微視頻”是對視頻的一種形式稱位,時間一般介于30秒—20 分鐘之間,它內容廣泛、形態多樣,很容易引發網絡熱點話題的“病毒式”傳播,因此微視頻近年來廣為流行和傳播。“杭+”視頻是杭州日報全媒體中心在報道杭州G20峰會活動期間推出的系列視頻品牌,以視頻形式講述杭州故事,并在新媒體端口進行傳播,因其在形式與內容上具有較強的創新性,一經推送便實現了規模化的傳播效果,如8月29日為G20峰會開幕暖場的“杭州西湖煙花”視頻,發布后在《杭州日報》微信客戶端的閱讀量高達10萬+,而在騰訊視頻客戶端該視頻的點播量從峰會開幕前到閉幕后的9月10日竟達到3126萬之多。
在融媒體時代,受眾的接受理念不同于傳統主流媒體受眾理性的閱讀思辨,網絡的開放文化培養了新媒體受眾多樣、有趣和個性化的需求。“杭+”微視頻在新聞傳播中緊跟受眾和社會的媒介使用訴求,實現了傳播內容與方式的精準投放。首先,主打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內容,走平民化路線,例如《杭州地圖》系列等解釋性短片視頻,講述的是杭州的衣食住行,《是杭州人愛讀書、還是杭州令人愛讀書》則是圍繞杭州的都市生活和精神文化主題創作。其次,“杭+”視頻具有跨文化傳播的視野。杭州作為極具東方文化代表的都市,以宜居的典范彰顯傳統與現代文明的交融,歷來吸引著眾多國際友人的眼球。在G20國際峰會的大背景下,“杭+”推出《全世界都在學杭州話》等系列對于塑造和傳播杭州的城市形象以及提高杭州的國際地位具有極大的建設性作用。再次,“杭+”視頻還具有精英和人文情懷特征,如關于基層普通人的人物微紀錄片,通過新媒體時代傳播語態的轉換,用影像藝術化的創作方式再現了社會“草根”人物的生活狀態,突出了尊重生命、追求和諧的人文關懷主題。
研究以往國內媒體的報道經驗不難發現,重大權威信息一般由中央級媒體統一發布傳播。因此作為地方媒體,在中央媒體、省級主流媒體的競合傳播態勢下,唯有采取個性化、差異化報道方式才能在重大活動報道中脫穎而出。G20峰會是世界媒體關注的焦點,與其他媒體相比,杭州媒體的優勢在于更加懂杭州、更加熟悉杭州。在這次新聞策劃與報道中,中央與省級官方媒體在報道G20峰會時主要從正面宣傳市井的繁榮以待以及使用寫實的方式描繪杭州夜景盛況,這種視角的報道與解說迎合了主導文化的傳播方向。與之不同,“杭+”視頻在新聞傳播中則采用了點、線、面相結合、活靈活現的報道方式,以《杭州西湖煙花》為例,創作者用精致的構圖和視角,精心配樂,使視覺的美、聽覺的悅與報道的節慶主題相呼應,并將視覺文化的寫意性植入紀實性的影像中,給受眾一種美好的向往和期待,做出了亦實亦虛的紀錄片風格,不僅達到傳播“杭州”的主題,而且訴諸人的情感,走進了觀眾的心靈。
其次,在傳播語態上,“杭+”視頻大眾化、口語化的語態使得作品本身更加符合網絡化傳播的媒介環境。語態,是一種說話的態度和敘述的方式,是通過敘事者身份設置和敘述方式兩個層面來實現的。與傳統新聞報道中“全知全能”的主導敘事不同,“杭+“視頻在敘事上弱化敘事主體,或通過第三人轉換敘事主體,這種表達方式和敘事語態更加貼近群眾。在《全世界都在學杭州話》中創作者以一位幼童YY學語的方式展開視頻主題,平易近人,又充滿童真趣味,這種視覺文化語態“脫離了以語言、文字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和重邏輯的傾向,是一種傾向于感性主義的文化形態。”1其實,在《杭州西湖煙花》微視頻傳播中,再現杭州時的角度創新也是一種“語態”的創新,這樣做就丟掉傳統媒體的“說教型”、“宣傳型”傳播語態,以貼近人的情感方式傳播,使受眾的接受情感由被動轉為主動。
按照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闡釋,任何一種媒介的發明都會形成其特有的思維方式,并最終演變成一個時代媒介使用方式的集體記憶。融媒時代的到來既拓寬了新聞報道的方式,使文字和具有寫實性的描述性報道不再是單一的傳播方式,又從側面更新了人們接受新聞的思維方式,“第三代消費者(網絡化群體)在感知和把握世界時的直觀化和形象化上與第二代(電視)消費者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新生代消費者是屬于圖像思考視覺型的年輕族群,善于運用圖像的表達方式,較不習慣閱讀文字。”2融媒時代受眾對視覺文化的追逐給信息傳播與接受帶來了深度變革,視頻生產以其低門檻、靈活性、直觀性和可視性成為新聞傳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尤其是對于地市級媒體來講,在權威性、獨家信息,甚至于技術性難以與大型媒體集團相競爭時,從傳播內容和方式上創新卻可以成為實現規模化傳播的有效方式。
“杭+”視頻雖然只是一小步,但卻邁出了融媒時代主流媒體在利用微視頻傳播的一大步。當下媒介融合正處于轉型發展期,微視頻傳播在實踐中也暴露出很多的不足與問題,值得我們思考與研究:
1.“系列視頻”在融媒傳播中需要按照“專題化”方式搭建傳播平臺,“杭+”視頻在傳播中過于依賴“微信”點對點的傳播,然而“微信”每日大量推送的信息會對之前信息形成覆蓋,會阻礙信息的后續傳播。
2.“系列視頻”傳播使用專題的方式進行呈現時,無論是“標題”還是內容都需要與民生新聞割裂開,不能與民生化新聞標題的寫作方式相混淆以影響視頻點擊的傳播與媒介形象。信息的批量生產與傳播關鍵依然在于如何能夠有效到達并且對受眾的認知和記憶產生影響,語態的變革、內容的創新和貼近性以及深度價值都應當是微視頻的融媒傳播所要考慮的。
注釋:
1.希貴.影像傳播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第235頁.
2.陳龍.傳媒文化研究[M].中國人民火學出版社,2009:第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