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峰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 410000)
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教學模式變革初探
徐 峰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 410000)
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傳統的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在教學思想、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師資隊伍、考核方式等方面均面臨著極大的挑戰。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必須以教學模式的變革來呼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培育符合這個時代要求的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人才。
移動互聯網;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改革
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是為了應對新時期藝術與技術高度融合態勢下所誕生的數字化出版、手游、多媒體互動設計等專業人才需求而開設的,其特點在于它是藝術、技術、經濟多學科交叉的產物。數字媒體產業已然是這個時代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皮克斯動畫、暴雪游戲等不但為企業帶了巨大的經濟回報,其輸出的文化價值觀更是潛移默化的改變著使用者,對其他國家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形成了重要的挑戰。信息化時代的“地球村”比以往更加聯系,單純的“禁止”是不可行的。作為數字媒體業中的后發者,毫無疑問,我國在技術研發與產業培育方面存在非常多的問題,其中,兼具藝術感和技術性的復合型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人才是關鍵原因。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復合型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更加具有現實的意義,這是拓展我國文化產業的重要環節。要培養復合型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人才,就需要認真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對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全面的改革,摒棄落后的、基于傳統教學環境的教學模式,從教學思想、課程體系、授課方式、師資隊伍、考核方式等方面著手,建立適應移動互聯網環境的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教學模式。
1.教學思想不清晰。作為多學科交叉特征明顯的專業,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在現實中卻一直沒有明確的教學思想。很多院校開設的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在“技術方向”和“藝術方向”間搖擺不定,因此帶來的問題非常明顯,比如側重“技術方向”就強調軟件開發和后臺設計,接近計算機軟件類專業的培養,導致學生的設計作品普遍缺乏藝術感,側重“藝術方向”的則毫不關注應用軟件學習,只強調設計美感,導致學生的作品只關注表層而沒有深入設計。
2.課程體系陳舊。在此,課程體系的單一突出表現在沿用傳統的技術性或藝術性課程體系,綜合能力培育課程缺乏,沒有認真分析和呼應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數字媒體行業對從業者一些新技能的要求。課程內容偏重理論,實踐教學內容與市場真實項目要求具有較大差距,導致學生所學與實際所用存在嚴重的滯后性。
3.教學方式傳統。很多院校的教學方式還停留在課堂上老師講授理論知識,然后采用項目設計進行訓練的方式,項目陳舊且多與實踐要求偏離,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一些教師在課堂上引入一些視頻資源也多是作為技能技法的補充講解,依舊單調枯燥。
4.師資來源單一。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很多的專業教師多為計算機相關專業畢業或者純藝術專業畢業,即使補充了一些動畫、廣告等行業的優秀人才擔任兼職教師,但仍然存在高水平師資和教學團隊缺乏的問題,單一性導致了培養的學生也多側重“單一”學科思考,無法進行多學科能力的整個分析和設計。
5.考核方式落后。眾多高校的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考核方式依然停留在傳統的閉卷考試上,并不能全面的考量學生的真實水平,一些院校將實踐類課程也應用傳統閉卷方式就更與培養目標相悖,這使得學生失去學習熱情,也導致考核評價結果失真,干擾教師對學生培養水平的真實掌握。
首先,慕課、便攜式數字產品為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變革帶來了機遇。隨著手機、平板電腦、虛擬現實技術的迅猛發展,移動互聯網為人類的教育方式帶來了歷史性的變革。課堂的教與學和市場以及企業實踐有了更加直觀的溝通和交流,慕課的開發與開放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便攜式數字產品則成功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溝通方式。
其次,數字媒體行業新技術迭出的特點導致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穩定性、系統性缺乏,為教學模式變革帶來挑戰。例如,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制作運營并未及時的放置于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中,然而現實中,企業對自媒體制作運營人才的需要是海量的。此外,當眾多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依然沿用傳統網站游戲行業進行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建設時,基于移動端的游戲設計已經廣泛流行。這意味,不進行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重新構建,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所培養的人才將越來越難以滿足企業的需要。
1.明確“跨界”意識。前面我們已經分析,數字媒體行業對從業者的要求是強調一種多學科整合能力而非單項技術,因此,跨界意識的確立,有助于增強學生在此方面的能力,且在學生的創業與就業中發揮自主性,實現最大程度上的自由度。只有將“跨界”確立為教學思想,才能培養出“技術”和“藝術”素養兼具的人才,才能勝任實際的數字媒體藝術設計行業的實際需要。必須將“技術”和“藝術”素養兼具的人才培育視為整個專業建設的起點和終點,在觀念上獲得明確改變。
2.構建基于互聯網的動態調整的課程體系,應用互聯網搭建課程資源平臺。數字媒體行業高速發展的特性決定了固定模式的課程體系是不可取的,因此,必須基于互聯網的構建動態調整的課程體系,即分析和確立專業基礎課程、核心課程、綜合能力培育課程,專業基礎課程需要少而精,側重基礎能力的學習與掌握,專業核心課程要保留一定的彈性調整空間,便于對接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變化,綜合能力培育課程可以作為周序課程貫穿課程體系,由易到難、由小到大,直至對接畢業設計課程。要想實現動態調整的課程體系構建,還需要依托互聯網搭建課程資源平臺。課程資源平臺的搭建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此外,行業企業也必須參加。如此,才能使得課程資源平臺成為課程體系“動態調整”的蓄水池,減少課程體系的震蕩性調整,即保留核心能力培養的主線,輔以市場需求新能力的及時補充和學習。
3.廣泛應用“慕課”等方式進行翻轉課堂教學。翻轉課堂將“教師”和“學生”的傳統角色進行轉換,以學生的互聯網“自主學習”為先,將課堂從傳統的“講授-練習”模式轉換為“問答-互動”模式,通過“慕課”授課,輔以直播教學,將企業的項目設計直接從“現場”引入教室,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慕課可以有效的解決傳統授課方式的弊端,實現“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的互動性,此外,增大企業真實性項目的導入有助于幫助學生盡快適應真實的市場和企業環境。應用“慕課”等方式進行翻轉課堂教學需要把握兩個關鍵環節,一是課前學生的自主學習,這需要廣泛了解慕課資源,結合院校和地區實際,打造一流的教學資源平臺,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資源;一是課堂設計,這需要教師要時刻關注數字媒體行業的變化,掌握行業一手信息,加強企業與專業的聯系,為課堂提供源自市場的真實項目設計、行業企業標準和規范。從一定意義上而言,這要求師生均保持強烈的創新熱情,授課的各個環節和策略均以“創新”為前提,結合學生的現有水平,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翻轉課堂”以學生為中心,毫無疑問對學生的素質要求是越來越高的,例如自主學習能力、問題甄別能力、項目分析能力等。
4.打造多元互補的開放式教學團隊。要解決師資來源單一問題,首先要大量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數字媒體行業從業人員進入教學團隊,可以采用創業導師、實踐項目導師的管理辦法,與專業授課教師組成互補型的教學小組,共同授課。其次,學校要舍得將教師“送出去”,通過假期培訓、專題培養等方式,將專業教師送往數字媒體企業一線,使其熟悉并能緊跟數字媒體行業市場的動向,從而將市場和企業的真實需求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市場、適應市場和企業。最后,廣泛采用新的數字技術,例如直播平臺、vr等,使企業骨干能夠與學生零距離接觸和對話,共同解決特定的設計項目,強化工作崗位的深入認識,提升專業教師對市場和企業的接入程度。
5.建立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機制。隨著教學思想、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師資隊伍的變化,考核體系也需做出調整。要實現對學生的立體化評價,必須采取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機制。如此,才能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建立學習熱情,使其專業水平和素養獲得穩步提升。與課程體系的動態調整一致,針對課程培養能力的要求,部分課程的考核需要采用彈性時間,從而將學生解決設計問題的全過程納入考核,這樣就能更全面的考查學生的能力,也能促使學生創作更好的作品,老師更好的發現人才。
面對移動互聯網環境,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的變革需要認真分析其特點,不斷以全新的面貌適應新的形勢,進而促進中國數字媒體藝術行業的發展。
[1]江霞.數字媒體專業教學模式優化設計與實踐[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2]鐘甦.移動互聯網思維與數字媒體藝術教育[J].當代電影,2016(2).
[3]楊東潤,王澤灃.移動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數字媒體專業教育研究[J].藝術科技,2016(29).
[4]季偉東,李英梅,于丹,劉玉喜,趙松,姜春茂. 依托互聯網的數字媒體專業實踐教學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4(18).
[5]王琳.信息技術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 ——以 MOOC 為例[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