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美琳 (鞍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114000)
兒童音樂啟蒙教學的開展與實踐意義探索
金美琳 (鞍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114000)
音樂在現有藝術類別中,最容易打動人心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加深,越來越多人認識到音樂教育的價值性。音樂不僅有效強化幼兒的審美學習能力,同時進一步影響著兒童健全人格的塑造。基于此,文章主要對兒童音樂啟蒙教學的開展與實踐意義進行分析。
兒童;音樂啟蒙;教學;實踐意義;探索
音樂啟蒙教育,主要是在兒童學習音樂、深入解析音樂的背景下進行的。科學完備的兒童音樂啟蒙教育,不僅可以有效促使兒童更早的接觸學習音樂知識,陶冶兒童音樂情操,同時有效發展了兒童的音樂個性。基于此,我們需要及時提高對于兒童音樂啟蒙教學的重視。
(一)有利于全面開發兒童的智力
經過大量調查研究結果證實,人類大腦內部具有十分明確的分工,各個器官各司其職互相配合。其中大腦左半球主要負責理性思維的推演,整合語言、解析數學信息等;而右半球則負責解析節奏感較強的音樂、美術等。只有將大腦中左右半球充分利用,結合邏輯思維與發散性思維,才可以有效發揮兒童的學習潛能。音樂啟蒙教育有效開發兒童的思維想象能力,音樂教材內容中所使用的材料皆來自于聲音,借助聲音表述內心情感的藝術1。通過讓兒童有效鑒賞音樂、歌唱表演、節奏練習、參加音樂實踐活動等,引起其充分感受音樂獨有的打動人心的情感。音樂啟蒙教育對兒童學習心理的成長,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使兒童內心情感與藝術感染力展示的更為強烈。因此,我們需要在兒童階段對其展開音樂啟蒙教育,運用音樂教育來有效激發兒童的學習想象。
語言,作為人際交往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形式,兒童發展階段中培養兒童的語言能力十分關鍵。兒童在現實生活中會經常聽到一些歌曲或旋律,時間一長兒童就會不自主的哼唱幾句歌曲,或者將好幾首歌曲進行串聯在一起,創新編曲2。在兒童進行此類創作活動時,不僅有效豐富了自我語言藝術,同時進一步體會到語言藝術的價值性。此種愉悅的音樂學習方法,不僅是對兒童啟蒙教育的一種關鍵手段,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有利于全面陶冶兒童的情感
音樂作為當前階段最具情感性的藝術外現,在培育兒童的審美能力及藝術情感等方面具有其他藝術形式無法取代的教學作用。兒童借助自己的聽覺、觸覺,將自己感知到的音樂傳入至大腦中,使其逐漸轉變成為不同類型的情感體驗,為兒童的音樂學習注入了全新的動力。如當兒童快要入睡時,為其播放一些較為安靜,柔和的曲子,使其逐漸穩定情緒,并迅速入睡;當兒童情緒出現較大浮動時,為其放映一些歡快活潑的音樂,有效轉移兒童的注意力等。由于音樂與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在形態上呈現一致性,有效熏陶兒童心靈,為兒童情感發展進行有效調解,進而從根本上提升兒童對于美的認知3。
(一)兒童家長方面存在的問題
現有大部分兒童家長受大眾文化的導向影響,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與其他家庭孩子一樣“優秀”。隨后沖動無意識的為孩子購買各種各樣的音樂器材,并期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音樂學習道路發光發熱。但是兒童家長卻嚴重忽視了最為關鍵的一點,即為兒童時期是一個特殊的階段,此階段的兒童十分渴望探索外部未知世界,而不是將自己的意愿強加到兒童的身上。
(二)音樂教師方面存在的問題
當前階段,現有音樂教學格局十分混亂。根本原因在于課堂教學模式的單一性及教學內容的守舊性。此種傳統教學模式,會引發兒童嚴重缺乏學習興趣,甚至產生棄學情緒的教學問題。若是這一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不僅無故浪費了兒童家長寶貴的精力、財力,兒童則也沒有如愿學習到音樂知識。
(一)積極培養兒童的節奏感
工具理性的支配地位猶如普照之光,它改變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色彩,使深度的控制從自然延伸至社會,馬爾庫塞指出:“正盛行的社會控制形式是技術的。”[21]9交換社會和各種科層組織的相互牽扯,使工具理性的異化達至極端,而工具理性異化致使社會控制成為水潑不進、刀槍不入的“鐵籠”。
1.引導兒童傾聽節奏
現實生活中處處充斥著聲音,只要仔細觀察、認真傾聽就會發現生活的節奏。教師需要有效引導兒童自主分辨各種形式的聲響,并逐一進行舉例,有效培養兒童運用耳朵去學習探究4。如兒童生活中的鬧鐘每天都會發出有規律的類似于滴答的聲音,玩具槍中噠噠的聲音;救護車行駛過程中規律性的聲音。此種聲音類型都可以有效激發兒童感悟音樂節奏感,進而不斷強化兒童的傾聽能力。
2.引導兒童朗讀其節奏
教師在教學音樂節奏過程中,需要配合一些兒童比較喜歡的歌曲,每一個字對應一個節奏,使兒童可以將其節奏上下對仗,進而有效強化兒童的節奏感。在進行朗讀過程中,配合一部分肢體動作,烘托課堂教學氛圍的溶蝕,促使課堂教學活動更具活力。
(二)全面培養兒童的旋律感
1.充分利用鋼琴感受其旋律
音樂教師在教學音樂節奏過程中,需要利用鋼琴進行彈奏一些簡單的音符使兒童辨認,從單音節開始,逐漸增加到雙音、多音。在此基礎上逐漸延伸到一個樂句和一段旋律,要求兒童將自己聽到的旋律進行仿唱,這也是音樂啟蒙教學中教師群體常說的視唱練耳。只有將兒童的聽力進行旋律好,才可以有效提升音樂感知能力。
2.充分利用肢體動作
音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使兒童充了解,從鋼琴上肉眼看到的右手邊的琴鍵屬于高聲區,在左手邊的琴鍵則是鋼琴的低聲區。教師需要注意彈奏其琴鍵,在兒童模仿音高過程中,運用肢體動作明確指出本次琴鍵的音高具體音區,并借助上肢手臂的舉起與落下形象表示其高音和低音。
(三)有效培養兒童的歌唱能力
音樂教師需要依據班級中兒童肺活量大小,結合身高情況,針對性設計練聲曲,不可以一直選用成人版本的練聲曲。教師可以將兒童的音樂音高與氣息訓練進行有效融合,雙管齊下,有效強化其音樂學習能力。在實際練習過程中,側重引導兒童將關注力放置在肚子上,教師一邊幫助其數節奏,一邊觀察兒童的學習表現,進而有效強化兒童的歌唱能力。與此同時,在教學音樂發聲腔體的打開方式過程中,大部分的兒童聲音都是緊且尖的,兒童則也習慣運用喊叫的形式進行歌唱。此時,教師則需要運用科學的方式幫助兒童解決以上問題。如,教師可以讓兒童自主練習啃蘋果的嘴部動作,兒童在練習過程中,會主動抬高軟腭,使口腔內肌肉進行運動,進而幫助而兒童有效打開喉嚨。
綜上所述,教師在實際開展兒童音樂啟蒙教育過程中,需要嚴格遵照其學習發展發展特點,結合音樂教學規律性,不斷激發兒童的學習情緒,有效培養兒童的音樂感知能力,進而全面提升其音樂能力。
注釋:
1.曾藝. 兒童音樂啟蒙中的綜合教學[J]. 藝術教育,2014(3):64-65.
2.劉阿丹. 論鋼琴啟蒙教學中兒童音樂想象力的培養[J]. 北方音樂,2014(3):127.
3.李丹,孫韻茜. 對學齡前兒童音樂教育背景的詳細分析[J]. 文教資料,2014(27):81-82.
4.蔡蝶. 柯達伊音樂教學法對揚琴啟蒙教育的啟示[D].湖南師范大學,2015.
金美琳,東北師范大學碩士,鞍山師范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