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囡?。斞该佬g學院 116013)
?
藝術創作的形象提取
隋囡(魯迅美術學院116013)
摘要:藝術中的形象來源具有多元性,使用何種方法來創作這些形象是一門學問。
關鍵詞:藝術創作環境;形象提取方法
藝術離不開它的生存環境,藝術行為總是要在一定外在環境中展開進行,只有在這種特定的自然環境或是社會歷史環境中,才能接觸到藝術的需要、產生藝術的主題、方案、手法和藝術的內在動力。
章利國在《藝術設計學》中提到:無論從整個人類設計發展史來看,還是從現代設計的誕生和成長的歷史來看,我們都能夠清楚地發現環境對于造成和推動這種發生和發展的不可輕視的作用。任何設計大師的任何杰出的個人行為,都是在環境作用下的設計發展歷史潮流中涌現出來的。這類起到重要作用的環境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環境,一類是社會環境。
(一)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可以細分為非生物自然環境和生物自然環境。非生物自然環境包括土地、河川、山脈、氣候、季節等,生物自然環境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細菌等。
“仿生學”就是一門模仿自然環境中生物的特殊本領,利用這些生物的結構和功能原理來研制機械或各種新技術的科學技術。仿生學一詞是1960年由美國斯蒂爾根據拉丁文“bios(生命方式的意思)”和字尾“nlc(‘具有……的性質’的意思)”構成的。如人們模仿魚類的形體造船,以木槳仿鰭。
中國古時,勞動人民就學會了從自然環境中吸取靈感,充分發揮聯想和智慧的力量,制作出類似仿生的工具和器械。明朝14世紀發明了一種新式火箭,海陸兩?用。明茅元儀《武備志》對此有詳細的記載“用茅竹五尺,去節,并用鐵刀刮薄。前后各裝上一個木制的龍頭、龍尾。龍頭的口部向上,龍腹內裝神機火箭數枝,把火箭的藥線總連在一起,由龍頭下部一個孔中引出。又在龍身下而前后各傾斜裝著兩個大火箭筒,把它們的藥線也總連在一起,更把龍腹內裝神機火匍的總藥線連在前邊兩個火箭簡的底部,水戰可離水三四尺燃火,即飛水面二三里去遠,如火龍出于江面。筒藥將完腹內火箭飛出,人船俱焚,水陸并用?!薄?/p>
到了現代,自然環境甚至成為某些藝術家的構想未來的基點,他們在自然環境中找尋找更環保、更健康、跟先進的生存方式,提出“生態建筑”或稱“仿生城市”的理論,為人類若干年后的生活尋找更多的可能。
(二)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是指人類生存及活動范圍內的社會物質、精神條件的總和。廣義包括整個社會經濟文化體系,狹義僅是指人類生活的直接環境。根據組成因素或成分的不同,社會環境又可分為經濟環境、軍事環境、文化環境、宗教環境、技術環境、習俗環境等。
1907年5月,畢加索在巴黎人類博物館參觀時,偶然間看到非洲木雕面具,他立即感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預感到某種事情正降臨到他的頭上,當時他正在創作《亞威農的少女們》。于是,在完成的作品中,人們會發現畫面左邊的一個人物和右邊兩個人物面部形象與非洲面具的形象極為相似。他曾經說過:世界上真正的藝術在中國和非洲,這是畢加索從非洲木雕中吸收靈感的創作成果,同時也是他對非洲傳統藝術的虔誠的致敬。
社會環境所提供的形象更加直接,也更容易提煉。但是,提取形象的是時候,要注意“提取”并不意味著抄襲,需要我們時刻把握“提取”的內容和底線,不能一味榨取他人的藝術成果而放棄自己的創作,不勞而獲。
藝術需要創造的靈感和創造的平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瞻仰得更高更遠。
(一)提取元素
元素,是形象構成最基本的實體,具有眾多的表現形式,且能夠傳達豐富的藝術情感。提取元素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具有發散性的思維,要意識到提取元素的范圍是非常廣闊的,隨時隨處都可以發現創作的靈感,“生活中不缺少美,而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人類在繁衍的過程中不斷地創造,即使在生產生活方式相對落后的原始時期,有限的物質條件也沒有妨礙到人類在科技與藝術上的不懈追求。人類在知識信息儲備極端匱乏的情況下創造了文字,產生了宗教和圖騰崇拜,藝術的形式開始慢慢多樣化、復雜化,其中包括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工藝、文學等。這些眾多的藝術領域,都可以為創作提供可借鑒的元素。
其次,提取元素的過程需要具備綜合概括、棄蕪求精的能力。并非所有元素都適合我們的創作主題,因此,要選擇性的提取元素來使用。
(二)提取結構
事物的內部構成框架及其構成關系被稱為結構,結構是建構圖形的內在依據。每件藝術作品都有自身獨特的結構特征。提取結構需要分析歸納原圖的結構特征,并運用這個結構組建自己需要的框架來創作。
(三)提取內涵
內涵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它是指主體里的隱魂、氣質、個性、精神被我們用情感創作出來的一切屬性之和。內涵不是廣義的,它是某一特定人對某一特定人或某一特定事的看法,具有明顯的個人的局限性。所以,內涵不是表面的,而是內在的,深層次的,并且隱藏在事物表象之下,需要深入研究才能捕捉得到。提取內涵,需要提高自身的見識和修養,廣泛收集,深入研究藝術作品的象征和涵義,才能夠提取其內在涵義,旁征博引,進而創作出富有豐富內涵的佳作。
(四)提取主題
主題是指藝術家在作品中通過各種元素和構成所要表達的中心意思。它滲透、貫穿于作品藝術過程中,體現藝術家創作的主要意圖。它包含著作者對作品中所反應的客觀事物的基本認識、理解、和評價。換一個角度來說,主題是觀賞者對作品中心內涵的一種獨特理解。提取主題是找出原圖的創作主題,作為自己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來設計。提取主題,就是對圖形中心內容的提煉,并再加工進行創作。
哥倫比亞藝術家費爾南多·博泰羅(Fernando Botero)的作品風格自成體系,獨樹一幟,他喜歡用自身獨特的藝術理念和變形手法,再現前人的藝術創作主題。他對自己藝術創作的評價是“the most Colombian of Colombian painters(最具有哥倫比亞人特征的哥倫比亞畫家)”。博泰羅善于改編前人的藝術主題,用自己的藝術語言表達他對藝術的感受和體會。如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著名畫家楊·凡·艾克的作品《阿爾諾非尼夫婦像》,畫中夫婦二人執手站立,表情祥和,體現了一種安靜肅穆的藝術氛圍。費爾南多·博泰羅借鑒了原畫的肖像主題,但是采用他“定型的”“圓圓的”“幽默的”藝術風格,詮釋處一種幽默反諷的藝術效果。
以上,是個人對藝術創作中形象提取的認識和理解。本人雖盡力,但學識有限,謬誤不免。藝術創作的形象提取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如何提取和應用要根據創作者本人的意愿和方向,望在此僅提供的思路和方法對大家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章利國.《現代設計美學》.河南美術出版社,2005.7.
作者簡介:
隋囡,學歷:研究生,染織專業,職稱:講師,研究方向:基礎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