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睿 (商丘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476000)
?
從音響對比看人文性格的具體呈現
——管弦樂組曲《大峽谷》第三樂章音樂特征研究
陳睿(商丘師范學院音樂學院476000)
摘要:格羅菲《大峽谷組曲》共五個樂章,第三樂章總體格調較為活潑,情緒較為歡樂,有著較深的性格體現。本人從結構和樂器的搭配入手,較為全面的解析了第三樂章音樂情緒的對比與起伏,全面描述了該樂章三部曲式結構安排中各個細節的人文性格特征。
關鍵詞:格羅菲;大峽谷;音響;人文性格
格羅菲(Ferde ,Grofe,1892--1972)是美國現代音樂的代表,主要研究交響樂,他的創作不拘一格,對于傳統音樂創作技法與美國鄉村音樂、爵士樂的結合有著較深層次的思考,主要作品有《大都會》《密西西比組曲》《馬克.吐溫組曲》《好萊塢組曲》《百老匯之夜》等,不過最具人文性格的是《大峽谷組曲》。
美國大峽谷是美國的國家公園,位于西南部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河中游,長達三百五十公里,寬六至二十五公里,深六百至兩千米,由于地殼運動的結果,這里的地質巖貌非常獨特,不同的天氣,大峽谷景色也隨之改變,時而神秘,時而絢爛,時而又氣勢磅礴、宏偉雄壯,就像是一個富有詩意的夢境,變幻莫測。格羅菲多次到過這里,被這里的景像所震撼,流連忘返,這種沖擊力在大腦里一直揮之不去,后來他決定用音樂來表達這種流動的美,遂于1921年開始了這部作品的創作,歷經十年,在1931年完成了作品全部的五個樂章。這首作品主要是對景物的描繪,五個樂章分別是:第一樂章《日出》、第二樂章《絢爛多彩的沙漠》、第三樂章《山間小道》、第四樂章《日落》、第五樂章《暴風雨》。在龐大的交響樂隊中樂器變換頻繁,音色對比強烈,豐富多彩。節奏設計獨特,為樂曲層次的劃分提供有力工具,讓不同景象展現得更加清晰。和聲編配極具特色,顯示出格羅菲深厚的爵士樂功底,爵士元素與交響樂的合理交融不僅沒有破壞樂曲的優美意境,反而在表現景象變幻時有了更多的選擇,體現更多的情趣。固定旋律或音型的多層次復調手法的運用除了加深印象以外,更多的呈示出畫面的立體感,準確塑造了大峽谷中各種壯麗景色的神奇變化。本文根據樂曲音響及其結構特點,結合格羅菲本身的創作思維慣性,對《大峽谷》的第三樂章進行專門分析,力求獲得對作品內涵更深入、準確的解讀。
格羅菲給第三樂章起的標題是《旅行者的歡樂》,該樂章配器手法新穎,為變化再現的三部曲式,是明朗的A大調,速度變快,小行板 ,描述了參觀者騎著小毛驢在山中小路上觀賞大峽谷的過程。引子中龐大的樂隊全體奏出滑音,模仿驢子長嘯,隨后小提琴獨奏表現驢子叫聲,旋律采用倚音和大跨度跳進,變音的出現增加了音程的不協和性,音樂巧妙、準確的把握住了驢子叫聲的音響變化特點,生動、活潑、詼諧,把旅行者高興的心情表露無遺。之后本樂章主題的變奏出現,主要是以小提琴組演奏華彩部分為主,節奏動感,旋律歡快,驢子知道自己將會和主人一起旅行,興奮的不停歡叫。進入第一部分,分為兩個段落,第一樂段描繪小毛驢在山路上歡快的行走和游覽者騎在驢背上飄然的形象。格羅菲運用敲打椰殼和弦樂組的撥弦來模仿驢子在山間石路上行走發出的蹄聲,清脆、利落,配器獨到。小號奏出的長音在低音區持續鳴響,保持著平穩,與驢蹄聲交織在一起,似乎表達了驢子還沒有遇到險破峭壁,走在平緩山路上。第二段音樂產生較大變化,音樂加速,雙簧管吹出“搖曳”性質的下行樂句,低音單簧管不斷模進,讓人感覺搖搖晃晃,好像是驢子在下山坡時重心不穩,踉踉蹌蹌,樂段后部分還出現了幾聲模仿驢子嘶叫的聲響,驢子有些害怕了,山路沒有它想的那樣好走。
中間樂部是樂章的重點,是對旅行者進行性格刻畫。這里出現了旅行者的音樂主題,2/2拍子,格羅菲采用變奏的方式讓這一主題反復出現三次,分配給三種樂器進行專門陳述,因為每次采用的背景音樂有所變化,第一次和第三次較為相似,所以在音響效果上具有再現意義。主題由小號演奏,旋律抒情幽深,歌唱性很強,這里采用第一部分的背景音樂,不過小號吹奏的長音不再出現,驢蹄聲依舊清晰,椰殼敲擊和弦樂的撥奏與小號吹奏的主題旋律形成復調對位,形象的展現了美麗的大峽谷中旅行者騎在驢背上愜意的神情。隨著第一部分第二段背景音樂的進入,“搖曳”性質的下行樂句再次由雙簧管和低音單簧管模進吹響,驢子在行進中受到驚嚇,旅行者悠然的冥想被驢子慌亂的節奏打斷,旅行者開始注意行進的安全。第二段背景音樂改變,不過層次依然非常清晰。高音區是短笛和長笛吹奏,不斷重復前十六后八的節奏音型。中音區在大提琴和單簧管上進行,也是不斷反復新的音樂片段,不過改為三小節一組。鋼片琴也加入進來,與弦樂組樂器一起演奏和弦,這里節奏安排非常精細,每小節第二拍子的后半拍與后一小節第一拍子的前半拍演奏相同音符,且只在每小節第二拍子的后半拍開始鳴響,一直延續到后一小節第一拍子的前半拍,在音響效果上形成了大的切分,與上面兩種重復節奏型形成了某種“動靜”關系,動力較強,推動音樂不斷發展。貝司和小號輕輕的奏出長音,讓音樂保持一種平穩,使得音樂立體感鮮明,安排有序,色彩溫暖,好像旅行者進入另外一個地方,展現在面前一片全新的景象:寬廣的森林,落葉深厚的沃土小路。此時旅行者的音樂主題再次出現,改由長號吹奏,柔和、純凈。
第三樂段又奏響第一樂段背景音樂,驢子的不安再次顯現,主題不再讓銅管組演奏,全部改由木管組和弦樂組擔任。緊接主題出現的是變奏部分,截取第一部分第二樂段的動機片段進行發展,讓幾種不同素材并行疊置,樂隊全體樂器一起演奏,速度加快,節奏進行感加強,樂曲熱鬧歡騰,似乎旅行者難以控制內心的喜悅騎著驢子跑了起來,隨著驢子的一聲長鳴音樂忽然停了下來,像是旅行者突然有了什么新發現,需要停下來仔細觀賞。音樂出現了轉折,這里出現了一個全新的插部性質段落,6/8拍子,A大調,格羅菲選用了一種明亮的樂器——鋼片琴進行獨奏,主題采用二段曲式,音樂清新、悅耳,與前面的歡鬧情緒形成鮮明對比,此時旅行者騎在驢上駐足不動,世界仿佛都已靜止,只有這個旋律在森林中幽幽流淌,即像是牧童在袒露心扉,又像是護林人在向世人宣告森林的純潔、壯觀和神圣。經過短短的間奏后進入第三部分,變化再現第一樂部,主題音樂變奏演義完以后進入急板部分,全體樂器一起演奏,情緒激昂,歡快熱
烈,好像驢兒又開始在旅行者的驅趕下快樂的奔跑,最后在驢子的幾聲長嘯中結束這一樂章。本來這一部分的編配是活潑、戲謔的,但是在歡快的同時格羅菲加入了靜的主題,讓人不禁沉寂反思,鮮明的呈現出他們民族熱愛思考的人文性格。
《大峽谷》組曲體現出格羅菲深厚的專業底蘊,靈動的旋律,多彩的配器,顯現出作者的獨具匠心,特別是對景、物的描寫可謂手法獨到,老辣簡潔。第三樂章的創作技巧多變,能夠恰到好處的將流行音樂元素與交響樂融合,不留痕跡,并深入的闡述了主題思想。該樂章作為1925年的偶得之作,不僅花費了格羅菲大量的心血,更是將作者重新“逼”回大峽谷,再一次感受大峽谷無限美好的自然風光。作者深入大峽谷,體驗里面的靈動和安詳,大雨不單沒有澆滅格羅菲的創作激情,更是激發了他的斗志,和驢子、路人的點滴碰撞徹底點燃了格羅菲的音樂靈感,回到家中一口氣完成了該樂章的作曲與配器,同時也為后面樂章的創作留下伏筆。全曲的五個樂章結構安排合理,層次清晰,作者的創新火花無處不在,每個樂章都較完整的表達了樂思。音樂總體安排得當,起伏錯落有序,靜動分配合理, 輕重搭配均勻,使樂章之間的銜接自然得當、親切圓滑,準確的表達了作者的真實意圖,讓作者的夢想得以實現,同時巧妙的運用樂器的色彩搭配,將音樂中不同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融入到一起,使得音響色彩和人文情懷相得益彰,并且個性鮮明,性格突出,是一部精致的不朽之作。
參考文獻:
[1]孫剛.淺析文化創意產品舞劇《長恨歌》[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12(02).
[2]錢亦平.錢仁康音樂文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孫繼南.中外名曲欣賞[M].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
陳睿,碩士,講師,工作單位:商丘師范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