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廣西藝術學院 530000)吳佳文 (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530000)
?
20世紀以來廣西音樂劇的發展
李靜(廣西藝術學院530000)
吳佳文(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530000)
摘要:廣西壯族自治區素有“歌海”之稱,具有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自八十年代音樂劇傳入中國后,廣西利用自身的民族特色,結合新穎的現代技術手法,創作出一批杰出的音樂劇,深受觀眾喜愛。筆者通過對二十世紀以來廣西音樂劇的梳理研究,分析目前音樂劇中存在的部分問題,期待探索出廣西音樂劇未來的發展道路和前進方向。
關鍵詞:廣西;音樂劇;發展
“音樂劇是一種集合了歌、舞等多元素的,且備受大眾歡迎的戲劇結構形式,在20世紀早期就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舞臺劇形式,逐漸成為美國舞臺的一種主要的流行的舞臺劇形式。”1居其宏先生認為“音樂劇是一種真實地表現廣大市民群眾的當代文化意識,形式自由的通俗性、娛樂性的舞臺藝術”。2傅顯舟先生認為“音樂劇指大眾化的現、當代音樂戲劇,以音樂、舞蹈與說白為手段的綜藝戲劇”。3
誠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音樂劇的概念目前仍未有統一答案。一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了“以歌舞演故事”的戲曲形式。但作為現代化、都市化音樂形式的音樂劇,卻在我國起步較晚。國內大多數專家認為,20世紀20年代黎錦暉的兒童歌舞劇是中國現代音樂戲劇的開端。而正式以“音樂劇”一詞公開發表于國內報刊的,是抗戰勝利后中國歌舞劇社演出的《孟姜女》的評論文章。此后,由于“左”的路線的影響,在解放以后17年到文化大革命期間,音樂劇被認為是英美資產階級的舞臺藝術,被限制發展,在國內幾乎銷聲匿跡。改革開放以后,音樂劇再次崛起。八十年代,已有超過百部的原創音樂劇在全國各地上演,《搭錯車》《芳草心》《山野里的游戲》等更是其中的經典之作。九十年代中國音樂劇加速發展,勢如破竹,《四毛英雄傳》《未來組合》等大批優秀劇目涌現。
在全國音樂劇繁盛的大好形勢之下,廣西音樂劇應運而生。廣西是數一數二的音樂歌舞之鄉,音樂劇作為20世紀的新興音樂形式在廣西生根發芽,從一開始就扎根于廣西多民族的音樂土壤,汲取著廣西民族的音樂養分,不斷發展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樂。1998年廣西誕生了第一部音樂劇《白蓮》,被譽為具有“廣西特色”的作品。此后,順應這股浪潮,《陽朔西街》《桂林故事》《桂花雨》等優秀作品層出不窮,并多次獲得國家級演出比賽的獎項, 取得了矚目成就。筆者認為,廣西音樂劇之發展可具體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第一是萌芽時期,即1998—2000年;第二是發展時期,即2005—2006年;第三是繁榮時期,即2010年至今。
在五十年代,廣西曾以一臺歌舞劇《劉三姐》享譽全國,其中劉三姐對歌的唱段更是家喻戶曉。1998年,廣西誕生了第一部音樂劇《白蓮》,同樣是以廣西地方特有的山歌對唱作為演出的核心部分。連波先生也曾提出“將《白蓮》稱為中國民族歌舞劇更為準確”。4可見,音樂劇《白蓮》似乎是受到歌舞劇《劉三姐》的些許影響。
《白蓮》由柳州市歌舞團創作,歌頌了一個天生愛好唱山歌、向往自由、熱愛自然、渴望愛情的女青年白蓮,她與柳根因山歌而相識、相知、相愛。他們執著追求心中的崇高愛情,沖破重重阻礙,為了消除山民們面臨的滅頂之災,唱著山歌雙雙化入火海。而悲劇的產生不在于現實的地主或反動派的壓迫,而在于封建、愚昧、落后的人的思想。
在音樂方面,《白蓮》主要運用了廣西當地豐富多姿的民族民間音樂,如第二場“山歌”中的迎親對歌,“什么尖尖尖上天,什么尖尖水中生,什么尖尖長街賣,什么尖尖在妹前”一曲,采用了廣西流行的山歌基調,曲風輕松活潑、風趣幽默,曲調朗朗上口、柔美抒情。在舞蹈方面更是使用了壯族的“羽人舞”、苗族的“銀落舞”、瑤族的“銅鼓舞”以及侗族的“梳頭舞”等廣西各民族的舞蹈精華,可謂是五彩斑斕。該劇上演后,文藝界譽其為“本世紀末中國舞臺藝術最高水準的劇目之一”,文化部也稱其為中國首部大型民族音樂劇。
此后,1998—2000年間,歷經多次修改,由梅帥元、張仁勝兩位先生創作的兒童音樂劇《太陽童謠》誕生了。該劇取材于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中國南部山區一個不知名的村寨,從城里來了一位女教師——覃老師,她懷揣著夢想,不料寨子里只有一名名叫依加的學生,他的學費還是由從小沒娘又不會走路的女孩小姑資助的。覃老師仍然堅持了下了,面對著兩個人的學校,譜寫了新的童話。整部作品有歌、有舞、有樂,還有木偶、雜技,諸多表現手法一起描述了這個尋找心中太陽的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經過萌芽時期的基礎沉淀,廣西音樂劇進入發展時期,創作出如《陽朔西街》《桂林故事》《桂花雨》等一批優秀作品。此時的音樂劇無論在音樂還是劇情上,都顯得更為成熟。
2005年,由編劇張仁勝、總導演曾力、音樂創作許舒亞等人“強強聯合”組成的劇組主創班子共同創作出《陽朔西街》音樂劇。該劇以廣西著名旅游勝地陽朔西街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唯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西街上有民間戲班與時尚戲班兩個風格迥異的團體,他們之間為了爭奪觀眾,通過歌舞擂臺的比賽形式來分出勝負。在此過程中,民間戲班的桂生與時尚戲班的蒂婭相戀,歷經種種困難最終走到一起。該劇將廣西原生態的民族音樂舞蹈與西方現代歌舞交融混雜,既保留了本民族的傳統特色,又具有現代時尚之感,實現了兩個民族、兩種文化的強烈碰撞,極具戲劇性、沖突性。
繼《陽朔西街》之后,編劇張仁勝先生、作曲家傅磬先生于2006年為我們共同帶來了音樂劇《桂林故事》。劇中講述了酒吧老板毛仔和他永遠活在18歲的瘋阿婆這樣兩代人各自的愛情故事,毛仔為了阿婆的諾言不愿放棄承諾,而這信守了一輩子的愛情承諾向觀眾傳達了一諾千金、誠信至上的思想,既動人心扉又啟發人們對誠信的思考。在音樂方面,該劇大量吸收了五度跳進等具有壯族山歌特色的旋律進行以及其他音樂素材,如主題山歌《妹等哥掀紅蓋頭》就是在那坡壯族民歌《天上星星伴月亮》和德保壯族民歌《林中來了白裙子》的影響下產生的,可謂是牢牢根植于廣西民歌的土壤。
在此之后,《桂林故事》經過大大小小數十次的改動,由編劇張仁勝、安榮青、作曲家傅磬等人共同努力,最終脫胎換骨形成了音樂劇《桂花雨》。《桂花雨》仍然講述的是承諾、等待的故事,阿婆為了曾經的愛人一輩子未嫁,與九妹守候著桂花坊酒吧。一日,一位畫家花高價要購買桂花坊酒吧,被九妹拒絕,最后發現畫家的爺爺竟是阿婆等待多年的愛人。被稱為藝術與時尚結合的該劇,不僅常規的運用廣西民歌、音樂素材,其亮點更是使用了通俗歌曲、3D動漫效果、現代化舞臺等時尚的元素,因此,其又被賦予了“廣西繼《劉三姐》之后又一部成功的民族音樂劇”的美稱。
2009年至今可謂是廣西音樂劇的繁榮時期,大批優秀的音樂劇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映入觀眾眼簾。此時的音樂劇加入更多現代化的元素,更具有多元的時尚氣息。
2009年廣西話劇團演出音樂劇《白頭葉猴》;2010年在導師陸建業教授的指導,廣西藝術學院作曲系畢業生劉長武精心創作了音樂劇《心·打開》;2011年,由廣西文藝工作者和醫務工作者聯袂打造的音樂情景劇《瑤山長明燈》;同年,廣西木偶劇團排演的木偶音樂劇《拇指姑娘》上演;2012年,廣西藝術學院藝風戲劇社的校園音樂劇《夢還在》誕生;同年,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院創作的民族音樂劇《心中的劉三姐》上演;2014年廣西演藝集團創編了動漫音樂劇《跟斗小子》、兒童音樂劇《魔豆》,廣西群眾藝術館打造了音樂劇《幸福姓啥》《幸福不等待》;2015年即今年,總導演黃定山、編劇張名河、作曲家杜鳴、傅滔等聯手創作了民族音樂劇《山歌好比春江水》,11月還有廣西演藝集團、廣西木偶劇團合作的兒童音樂劇《壯壯快跑》即將上演。
這段時期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動漫音樂劇《跟斗小子》。該劇將多種不同元素完美融合在一起,內容上以“體操王子”李寧為原型,融入了經典壯族傳說《媽勒訪天邊》,使現實里體操王子努力拼搏的事跡與傳說中媽勒艱難尋訪的故事巧妙結合,表達出了百折不撓、永不言棄的奮斗精神。在形式上該劇使用了動漫、音樂劇、木偶、歌舞等多種形式,投合不同觀眾的喜好。另外,《跟斗小子》特別運用了大量現代化舞臺效果,如3D實景演出技術、動漫素材等,在藝術性的表演上又加入了時尚感。可以說,該劇以其獨有的特色給我們帶來了強烈的震撼。
廣西音樂劇從萌芽到發展再到壯大經歷了近二十年,跨越了兩個世紀。如今,面對著廣西音樂劇在數量上的日益增長,卻難以保證質量上的同樣精進。大批量音樂劇的出現,卻難免魚龍混雜,令人惋惜。因此,本著希望廣西音樂劇能夠更加繁榮,更加靚麗,筆者提出個人的幾點建議:
其一,劇本是音樂劇的生命。不得不承認,雖然應該對音樂劇的形式進行不斷探索,但觀眾對于故事情節的熱衷不容小覷。觀眾向來喜愛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不僅國內觀眾,甚至世界各地也是同樣如此。即使是欣賞重點更偏向聲樂的歌劇,在《卡門》《茶花女》等歌劇劇本方面也看不出弱勢的地方。而這可以說是音樂劇的優勢所在,也是廣西音樂劇可以進一步提升之處。
其二,旋律是音樂劇的靈魂。風靡一時的音樂劇必然有膾炙人口的音樂,優秀的音樂也更容易引起觀眾對音樂劇的興趣。當今,我們對音樂的各種技法了如指掌,信手拈來,但對于旋律語音的把握卻不如從前,很難創作出曾經那種淳樸、自然、清新的旋律。歷年來眾多音樂劇中,大多數劇目早已淹沒在音樂劇的海洋,而《芳草心》卻因其中的主題曲《小草》余音繞梁,被人們銘記在心,不時散發余熱。再看廣西當地,音樂劇又何時能創作出《劉三姐》主題對歌那般膾炙人口、傳遍中國的音樂?
其三,時尚是音樂劇的活力。音樂劇與歌劇不同,歌劇通常被認為是嚴肅音樂、高雅音樂,是需要穿著禮服端正觀看的。而音樂劇則被認為是市民音樂,是屬于普通人的音樂。也就意味著音樂劇必須接近市民,符合現代流行。廣西動漫音樂劇《跟斗小子》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其運用的現代化舞臺效果符合當今市民的審美要求,加入的動漫元素更是吸引了大批年輕的觀眾。這也是廣西音樂劇日后可以進一步加強之處。
期待廣西的音樂劇吸收廣西民族特色為基礎,以新穎的形式、手法為半徑畫圓,最終將廣西音樂劇的影響力擴展到全國,乃至世界。
注釋:
1.斯坦利·薩迪主編.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M].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年6月.
2.居其宏.音樂劇與當代文化意識[J].文藝爭鳴,1988(05).
3.傅顯舟.音樂劇音樂創作與研究[M].中央音樂學出版社,2011年11月.
4.連波.漫談《白蓮》的音樂[J].上海戲劇,2001(04).
項目基金: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科研項目“當代廣西大型音樂戲劇作品研究”。項目編號:YB201447
作者簡介:
李靜,廣西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
吳佳文,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2015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