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琳 (長安大學 文學藝術與傳播學院 710018)
?
“境遇”電影:從薩特“境遇劇”看電影中的封閉空間敘事
田琳(長安大學 文學藝術與傳播學院710018)
摘要:在電影的空間敘事中,封閉空間是時常出現的一種敘事場景,它將人物的行動限定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并讓人物在極端的環境中被激發出人性假惡丑的一面,以此與人性真善美的一面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揭示電影的主題。根據薩特境遇劇《禁閉》的啟示,電影中的封閉空間敘事可稱為“電影境遇劇”,即境遇電影,其具有幾何狀的敘事結構和內外雙層的空間結構,并且在拍攝技巧和手法上具有一定的套路。
關鍵詞:電影;境遇劇;封閉空間敘事;雙層結構;幾何;薩特
讓-保羅·薩特是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優秀的文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薩特在其“境遇劇”《禁閉》中提出了“他人是地獄”的論斷,另外短篇小說《墻》也是其境遇劇的一個代表作。《禁閉》將人物及其行動局限于一個地獄的密室,表現人性的假惡丑;《墻》將人物及其行動局限于一個監獄之中,表現生與死之間的微妙距離。而在電影中,我們也能夠找到與薩特境遇劇相對應的一系列相關的電影,如:《移動迷宮》(2013)、《進擊的巨人》(2015)、《房間》(2016)、《羅生門》(1950)、《1984》(1984)、《逃出克隆島》(2005)、《第五波》(2016)、《楚門的世界》(1998)、《星際穿越》(2014)、《火星救援》(2015)、《明日邊緣》(2014)、《饑餓游戲系列》(2012-2015)、《機械姬》(2015)、《生化危機系列》(2002-2014)、《金蟬脫殼》(2013)、《八惡人》(2016)、《瘋狂的麥克斯3》(1985)、《異次元殺陣系列》(1997-2004)、《禁閉島》(2010)、《博物館奇妙夜系列》(2006-2015)、《自殺森林》(2016)、《雪國列車》(2013)、《九人禁閉室》(2004)、《恐怖游輪》(2009)、《彗星來的那一夜》(2013)、《極限空間》(2007)、《死亡實驗》(2010)、《逆世界》(2012)、《我是傳奇》(2007)、《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肖申克的救贖》(1994)等等,這些電影都設置了極端和較為封閉的環境,讓主人公置身其中進行奮斗、拼搏、反抗、挑戰等。下面本文就電影境遇劇的概念、出現原因、主題、類型、敘事手法、結構與套路、本質與創新的啟示進行分析。
電影境遇劇(即境遇電影)是一種特殊的幾何狀封閉空間敘事類電影。在電影中的空間敘事中,封閉空間是時常出現的一種敘事場景,它將人物的行動限定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并讓人物在極端的環境中被激發出人性假惡丑的一面,以此與人性真善美的一面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揭示電影的主題。根據薩特境遇劇《禁閉》的啟示,電影中的封閉空間敘事可稱為“電影境遇劇”,其具有幾何狀的敘事結構和內外雙層的空間結構,并且在拍攝技巧和手法上具有一定的套路。電影境遇劇常常出現于歐美影片中,尤其是歐美科幻片、驚悚片、懸疑片、勵志片等之中。
另外,歐美片中的“電影境遇劇”更多,因為歐美地區的政治經濟制度、思想文化教育都相對于世界其他地區更崇尚自由,有時甚至是過分自由,所以在這種社會環境下,人們反而喜歡被拘束,并且要特別指出的是他們并不喜歡自己被拘束,而是喜歡看到他人被拘束,希望看到被拘束者在經歷一番苦難后打破拘束,走向自由,以此來滿足追求理想、為目標奮斗的內心渴望,滿足心中的英雄主義,所以這種電影境遇劇應運而生。
電影境遇劇的主題包括以下幾類:
(一)表現人性真善美,側面揭露個別人的假惡丑。比如:影片《饑餓游戲系列》中的人物需要在一片封閉的森林之中互相殘殺,直至剩余一人才能夠成為勝利者,然而女主人公看到了這個比賽殘忍的一面,并勇敢的做出了反抗,最終與男主人公一同成為了勝利者。
(二)熱愛自然,熱愛地球,保護環境。比如:影片《瘋狂的麥克斯3》的環境設定在一個看似開闊的沙漠之中,然而這片沙漠已經包圍了整個地球,地球的生態環境已經十分的惡劣,再這樣一個極端的、半封閉式的環境中,人們為了爭奪資源而斗爭。
(三)研究、剖析人們的各種心理狀況并作出合理的疏導。比如:影片《禁閉島》將故事設置在一座與外界隔離的小島上,男主人公通過偵查、破案最終找到了事情的真相——他自己患有精神病。醫生則為了采取治療而配合他的意識制造了一場破案的戲劇。
(四)揭露異化的社會制度,宣揚正義、自由與公平。比如:影片《1984》將環境設置在一個極權主義國家中,整個國家都被“老大哥”監視著,主人公不堪忍受這種肉體與精神的壓迫,于是奮力反抗,但是最終卻遭遇悲劇命運。
(一)根據電影的類型及電影的內容分類
1.太空探險類
該類影片將太空作為封閉式環境,人物因太空事故被束縛于太空之中,并在太空中進行生與死的斗爭,進而表現出人的潛能之大。該類影片多見于科幻片、冒險片、驚悚片中,如《星際穿越》《火星救援》《地心引力》等等。該類影片不僅能表現極端境遇中的人性,還能表現出堅韌的科學精神和人類的航空探索精神。
2.災難危機、喪尸危機、末日拯救類
該類影片將地球作為封閉式環境,人物因自然災難或者特殊情況被困于惡劣環境之中,與死神進行搏斗,努力逃離危險區域。該類影片多見于災難片、科幻片、恐怖片、驚悚片、冒險片中,如《生化危機系列》《2012》《第五波》等等。該類影片著重表現的是人類的倫理、醫學、環境問題。
3.人生哲學和生存、人性善惡類
該類影片將一個封閉、半封閉的狹窄區域作為環境背景,人物因其他人為因素及力量的牽制而被束縛于“牢籠”中,牢籠中的人積極進行自救、思考,與權威進行抗爭,最終取得自由。該類影片多見于科幻片、魔幻片、冒險片、勵志片、懸疑片、犯罪片、西部片中,如《房間》《移動迷宮》《雪國列車》《奇幻森林》《逃出克隆島》等等。另外,西部片在荒野、驛站、小鎮、酒館等半封閉環境中,許多牛仔、獵人為了生存與他人進行斗爭的影片也可看做這一類,如《荒野獵人》《八惡人》等等。勵志片《風雨哈佛路》和《肖申克的救贖》同樣也是將人物置于一個極端惡劣的環境中,并讓人物最終靠意志和努力走向成功和自由。
(二)根據電影中設置環境的拘束與否分類
一般電影中的環境設置根據拘束與否可分為完全封閉環境(如《異次元殺陣系列》)、相對封閉環境(如《移動迷宮》)和開放環境(如《鼠來寶系列》《超體》《勇敢者的游戲》《時間旅行者的妻子》)。
其中完全封閉環境指在整部影片中人物一直處于封閉空間之中,并沒有由封閉走向開放的環境;相對封閉環境指在整部影片中人物由封閉走向開放環境;開放環境指在整部影片中人物的行動不受局限,一直處于開放的環境之中,環境的變換是自由、隨意的,具有較強的主觀性。
電影境遇劇其實是屬于封閉環境式、半封閉環境式(或者相對封閉環境式)的電影,并且更多的影片是以半封閉環境式為主,開放式環境的影片不屬于電影境遇劇。
(一)敘事手法與結構
電影境遇劇中好像有一個無形的自然力量或是人為的有意限制,將所有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發生局限在一個狹窄的范圍之中(例如:科學實驗室、迷宮之中、房屋中等等),在一個封閉的、極端的環境中去激發人性的多種側面,不僅表現真善美,同時表現假惡丑,并且更多的是表現人性中兇狠、狡詐、暴力、瘋狂、非理性的一面。
電影境遇劇中的空間敘事都是幾何狀的,都可以用一個二維“封閉”的幾何圖形或者三維的立體圖來表現,具有空間局限、固定,而時間無限、自由的特點。比如:《房間》中人物活動的主要場景都在一間房子里,所以就可以用“房子”來代表這個電影境遇劇;同理,《異次元殺陣》中人物的活動都在一個巨大的正方體中,可用“正方體”代表它;《進擊的巨人》用“三個圓環(三個環形的巨墻)”代表;《八惡人》用“房屋(小酒吧)”代表;《移動迷宮》用“迷宮式圓環”代表;《楚門的世界》用“半球體(攝影棚)”代表;《奇幻森林》用“平面正方形(草原)”“立方體(森林)”“三棱錐(山)”代表等等,另外,類型化的電影境遇劇也可以用圖形來代表,比如:末日類電影用“球體(地球)”代表;太空類電影用“雞蛋(同心圓)”代表等等。
電影境遇劇還具有“內外雙層”的空間敘事結構。內層(內結構)是極端的、封閉的、狹窄的環境,外層(外結構)是廣闊的、自由的環境。外結構中的人監視、控制內結構中的人,內結構中的人極力沖破束縛、挑戰權威、打破舊觀念,與外結構中的人進行對抗,并最終取得自由。需要指出的一點是,電影境遇劇中往往也會出現一個人的情況,如《我是傳奇》,那么在這類境遇電影中的內結構即為人物的內心活動或人物的潛在力量,外結構則是現實當下的心態與一般情況中能夠發揮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內結構與外結構的沖突與調和則作用于一人身上,即人物的自我超越,這類境遇電影一般更能夠表現人性的多種側面和人的巨大潛力。
(二)模式套路
下面將以科幻、災難類的境遇電影為例,分析境遇電影的模式套路。科幻、災難類得境遇電影比其他類別的境遇電影更具有相似的模式套路。
從整體來說,一般境遇電影的故事模式都是:由于某一種不可抗拒的人為或自然因素影響,一件或多件能夠產生歧義的事情發生,于是正義與邪惡的雙方經過激烈的對抗后,最終以正義一方的勝利告終(正義與邪惡的雙方可以是對立的兩大群體,也可以是個人內心的善惡斗爭)。另外,21新世紀的境遇電影的結局一般都不會擁有明確的、完全圓滿的結局,而僅僅只是災難的暫時平息,意味深長、令人深思的開放式結局往往能夠使影片更具有深刻的內涵。當然,有的系列類境遇電影也會采用此類的結局方法,以吊足觀眾胃口,為之后的影片做鋪墊。
從局部來看,科幻、災難類的境遇電影一開場一般都是以新聞聯播的方式,將全世界各個重要地方的現實情況逐一報道,為之后到來的災難、危機做鋪墊,并且在新聞播報中已經明確了電影的主題,告知給觀眾接下來將是什么樣的災難和場景設定。并且在這類影片中還經常出現FBI的調查或者聯合國(UN)的維和、拯救,他們或者扮演完全正義的一方,即拯救者的角色,或者扮演完全非正義(邪惡)的一方,即破壞者的角色。科幻、災難境遇電影經常站在上帝視角去俯瞰人類,將整個地球作為基準點,作為整個故事的大環境,將人類的本性、理智與情感的矛盾、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矛盾作為表現的對象,重點突出具有真善美品質的主角或者正義的群體,側面揭露某些商人、政治家們的丑惡面貌。
另外,科幻、災難類境遇電影中環境設置的時間性更值得我們的注意。大致以2008年為界,2008年之前的科幻、災難類的境遇電影傾向于預測或者設定50年、100年甚至更久以后的場景,2008年之后的科幻、災難類的境遇電影傾向于預測或者設定10年之內,更多是3年之內或者即將發生的場景,以此使影片更具有沖擊力、緊張感與壓迫感,增強影片的真實性,從而使觀眾具有激烈澎湃的觀影感受。這種從具有安全感的環境設置到具有壓迫性的環境設置讓我們進一步發現境遇電影內容的“境遇性”和環境的極端性。
境遇電影既不是單獨的一個類型片,也不是一個具有明確界限的電影類型,而是從各類電影中提取出來的具有類似環境和境遇的電影。但是,經過分析我們能夠發現電影境遇劇的本質其實是創新,這種創新是精神的創新。電影中的人物不屈服于慘淡的現實,反抗不合理的束縛,對抗兇惡勢力,并在斗爭的過程中表現出追求新思想、向往新生活的一種精神創新,這種精神創新更是人性中真善美抵抗假惡丑的一種由內而外的沖破力。所以,在極具有挑戰性、創新性的境遇電影中,我們能夠認識自我,超越自我,進而達到自由的境界。
境遇電影還具有解剖自我、解剖人性的作用,電影中將多種心理元素運用其中,并用電影的蒙太奇手法展現、還原心理,帶給人們一個全新的心理“視”界。境遇電影用畫面去表現心理活動,用畫面將受心理因素影響的實際行動付諸實踐,影片本身不評價境遇電影中人物的心理活動和行動結果,而是借用電影中其他旁觀人物或者電影之外的觀眾對其作評價,促使電影中人物反思的同時,也將反思這一任務交給了觀眾,起到了一個共同反思、共同進步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佩佩.“他人即地獄”:封閉空間下的人性拷問——以電影《警察故事2013》為例[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5(04).
[2]江煥明.禁閉空間:獨特的電影空間敘事[J].電影評介,2014(05).
[3]黃德泉.論電影的敘事空間[J].電影藝術,2005(05).
[4]閆玉曉.簡析金基德電影中的空間敘事[J].戲劇之家,2015(09)
[5]焦勇勤.試論電影的空間敘事[J].當代電影,2009(01).
[6]楊蕾.論《007——天幕危機》中的空間敘事藝術[J].電影新作,2014 (04).
[7]李顯杰.視野與情懷——全球化視域下中外大片的敘事空間與話語形態比較[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
[8]張武進.空間視閾下的電影空間[D].華中師范大學,2009.
[9]陳巖.論電影空間敘事的幾種美學傾向[J].當代電影,2015(03).
[10]武妍.封閉空間視角下中美驚悚電影對比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11]陸婧.論現代電影中的“封閉空間”[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3(01).
[12]周和軍.電影敘事學與文學敘事學的互文性——以復調與視點為例[J].當代文壇,2008(03).
作者簡介:
田琳(1994-),河北石家莊人,長安大學文學藝術與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