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燕萍?。ㄕ憬瓗煼洞髮W 321000)
?
《山村猶有讀書聲》:原生態呈現的純真詩意
鮑燕萍(浙江師范大學321000)
優秀的作品源于優秀的導演,尼可拉斯·菲力柏特大學期間修的是哲學,哲學性思考一直以來是他的導演優勢,進入電影界后,他先后跟過雷乃.阿里奧,阿蘭.塔奈,克勞得.格萊塔等著名導演做副手,1978年獨立執導以來,拍了25部紀錄片,其中《聾啞人》《動物博物館》《山村猶有讀書聲》等影片獲得巨大成功,是目前法國最受觀眾歡迎的著名紀錄片導演。他的作品以樸素而考究的鏡頭語言,沉靜又舒緩的敘述方式見長,把普通的時光呈現給觀眾,給大家打開了細微體驗生命的空間。在法國,菲力伯特的影片不僅受到評論的廣泛贊揚,而且一直有較高的票房和相對穩定的觀眾群體,而《山村猶有讀書聲》更是獲得了幾千萬的票房,且榮獲2003年凱撒電影節最佳剪輯獎、2002年歐洲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2003年法國電影評論協會獎影評人獎、2004年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紀錄片獎、2002年路易德.呂克獎。
原生態是一種民俗文化,指沒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間原始的、散發著鄉土氣息的表演形態,《山村猶有讀書聲》一切都是法國鄉村生活,鄉村教育的原始呈現,尼可拉斯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與被攝者建立和善關系,使被拍攝對象不因鏡頭的存在而改變自己的行為,甚至是用自然本有的態度來應對,以達到真實的呈現。拍攝前,尼可拉斯參觀了100多所學校,最后選擇了位于法國奧弗捏中部平原的這所只有一個老師和13個學生的一個班的學校。然后自600個小時左右的底片中剪輯成104分鐘的影片。而導演和工作人員全片沒有出現,全片沒有特意安排過敘述線,也沒有特意的故事情節和矛盾,也沒有解說詞,整個電影只是原生態的描述:法國奧弗捏地區的中心平原的只有一個班級的一個山村學校,即將退休的教師和13位學生一學年的日常授課與學習生活,這所學校靜靜走過春夏秋冬,這個教室里進行著讀、寫、算、同學間打架、老師調解、家長談話、外出活動這些簡單的生活。
尼可拉斯.菲力伯特擁有視覺藝術的“純真之眼”,他具有不可思議的敏銳的藝術直覺力和觀察力,他用心觀察,有柔軟的內心,影片節奏舒緩、不刻意,平淡中見真情,像女兒紅一樣醇香。鏡頭前后組接后產生的效果溫馨而舒適。影片伊始,是一輛奔馳在偏遠平原上的白色小面包車,一群奶牛,白雪已經覆蓋了村莊,老師老了,孩子逐漸長大了。生活充滿了小小的樂趣,人不論富裕貧窮與否,不論蠢笨還是聰明,都一樣需要接受教育,一樣有喜怒哀樂,上帝仁慈而和樂,人類充滿了愛與寧靜,生活沒有喧囂與浮躁。
導演關注鏡頭視覺語言,讓影片具有了不可或缺的詩意特征。他具有掌握時間與空間現實的直覺,春夏秋冬在鏡頭下慢慢前進,法國平原上的草地一歲一榮枯,迎接陽光,承受雨露與冰凍。喬治老師迎來了一個個可愛的小天使,送走了一個個能獨立生活的畢業生。對事物的直接感受力和對于這種感受力進行組織表達的能力,把法國偏遠小鎮作為畫面基調,圖片很簡潔,對比不強烈,使所有的意識形態,在這自然的愛,人類的愛的強大力量中永存。這是部值得尊重的影片,就是影片中強烈的愛與奉獻,導演用攝影機發現美好,記錄美好。平淡的語調,使人產生深深的思索,在愛與溫暖面前,人的心態格外的恬淡和平靜。
電影中每個鏡頭都是獨立的,具有單鏡頭的表現力,單獨拿出一個鏡頭,觀眾也可以看出孩子和老師們在做什么,他們在冬天的雪地里玩雪橇,在農場里干活,在家里做作業,在學校里上課,電影每個鏡頭都是完整的,都是獨立的敘事,然后以生活為線條,沒有特意的結構與矛盾,書寫了一部平平淡淡的鄉村讀書生活,讓觀眾不自覺的想起自己的小學生活,想起自己求學經歷中美好的記憶,和藹可親的老師,可愛純真的同學,單純的友誼,影片讓人回憶起來的都是恬淡的,美麗的生活。
鏡頭動靜結合,意味深長,以中景,近景為主,全景很少,風景結構線條簡單,但簡單中又體現簡潔的變化,例如:對數次出現的平原的全景拍攝,就是依靠草原,路,景的不同比例來體現簡潔的變化,并體現出了運動和節奏單個鏡頭的表現力,配合溫暖的音樂,讓平淡生活充滿樂趣,寧靜,淡然,與世無爭。影片通過一幕幕珍貴的鏡頭,把這些可愛的,個性的孩子的生活習性,喜怒哀樂以及彼此的友情,以平淡、真實、舒適的鏡頭表現出來,展現在觀眾的面前,引起觀眾的思考。
該片的剪輯像溪水一樣涓涓,沒有任何學校生活的終止感和事物發展的跳動感,這種剪輯像水一樣包圍著觀眾,水與人融合為一體,細膩無聲,讓人充滿愉悅,影片中通過有序的剪輯逐漸揭開學校日常生活的面紗,展示了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學校的多種活動,逐漸介紹了每個角色跟每個年齡組的學生,觀眾能明顯得看出孩子的不同性格,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影片對孩子的呈現是立體的,鮮活的:四歲的JOJO,永遠不知道疲倦,總是搞一些戲劇性的動作,引起別人的大笑。孩子間會有歡聲笑語,有打架,有吵鬧,一切都是那么的活生生的,就是通過剪輯一個個獨立的鏡頭來展示的,鏡頭中甚至有老師教學生做煎蛋,整個電影沒有解說詞,全靠細水長流般的剪輯,像春雨般潤物細無聲。喬治老師不光教孩子們數理化和語言,還教孩子們獨立生存的能力,教育不是讀書考試,而是待人接物,培養人的生存能力和興趣愛好。
跟蹤拍攝的時間雖長,但最后卻只有100分鐘的電影,攝影機在客觀的記錄,后期卻是“時間差”式的剪輯介入。隨著細水般的剪輯感受孩子的呼吸,感受時光的變幻,感受永恒,白雪皚皚的山村,綠色的大草原,現代化的農業機械,古樸質感的教學樓,白色的載滿孩子的小面包車的偏遠小路,成群結隊的奶牛,年齡不同的孩子,善意的微笑,發自內心的后悔的淚水,釋放壓力,撫平浮躁,引人深思,直達人類內心,如北方的佳人,遺世而獨立。引導人們呼喚純真簡單的愛,感受純真簡單的愛,是心靈的安慰,給人帶來寧靜。
尼可拉斯·菲力柏特說過:“我一直堅信一部偉大的電影,是要從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出發。所以我相信孩子們在學加減乘除的過程,就可能會是如史詩般的電影題材?!薄渡酱濯q有讀書聲》就是這樣一部體現真實細節的、簡潔的、讓人舒適的原生態電影,能經得起時光的考驗,這是一部平淡而不平凡的紀錄片。
參考文獻:
[1]謝圣華.紀錄片《山村猶有讀書聲》中形式與意義之間的關系[J].新聞知識,2013(07):65.
[2]劉竑波.時間·教育·人生我看法國紀錄片《是與有》[J].上海教育,2015年7月A刊.
[3]桂清萍.《是與有》他拿走了我的一塊橡皮[J].中國電視(紀錄,2010年6月(86).
[4]景秀明.記錄的魔方——紀錄片敘事藝術研究[M].文化文藝出版社,2005年6月版.
[5]桂清萍編著.國外50部經典紀錄片[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6]陳國欽主編.紀錄片解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