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蕾 (廣西民族大學 530000)
?
大學語文教學中培養人文素養的重要性
張蕾(廣西民族大學530000)
自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起,大學語文重新崛起,其在當今高等教育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各個高校都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并作為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通識通選課,它不僅僅起到工具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大學語文課程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營造大學里文化氛圍的重要手段,大學語文是人學,也是人心之學,學習大學語文對大學生人格的塑造以及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培養有重要作用。從學生本體而言,是其自我完善的途徑,從社會客體而言,是促進建和諧社會的構成的重要因素。學習大學語文,可增強學生閱讀、賞析、理解和表達能力,大學語文的工具性實為學習方法的一種,可達到觸類旁通的作用,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好本專業的知識,但是,大學語文不等同于工具,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更應該看到大學語文教學當中人文主義的滲透,這必將成為大學語文教學發展的最終趨勢,在大環境的驅使下,大學語文將沖破單一課堂講授方式,從培養大學生綜合能力著手,不斷挖掘學生的潛能,培育具有扎實專業技能和高人文素養的學生,這也是高等教育的的最終目標所在,大學語文課教學以其獨特的人文色彩性區別于其他課程,從另一個層面也說明大學語文是是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所以,在大學語文課程中如何提高人文素養,是每一位大學語文老師都應該思考額重要問題。
首先,人文知識的欠缺,人文素養的低下,易造成視野的狹窄,大學生在傳統的課堂教育過程中,學習主動性較差,積極性較弱,缺乏學習的動力,所有學習只是當作任務式的完成,缺乏創新意識。
其次,沒有人文素養作為基石,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容易出現偏差,不少學生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形成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與同學的交往當中也出現一些功利化傾向。
如何定義“語文”,教育家葉圣陶是這樣說的:“一九四九年改用‘語文’這個名稱,因為這門功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既然是運用語言的本領的,為什么不叫‘語言’呢?口頭說的是‘語’,筆下寫的是‘文’,二者手段不同,其實是一回事。功課不叫‘語言’而叫‘語文’,表明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要在這門功課里學習的意思。”1
教育部2011年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我國擁有古老悠久的歷史,和歷史一樣悠久的是我們中國文學,大學語文的目的就在于通過文學這種藝術形式繼承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播人文精神,培育出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學生,這也是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那么首先就要明確“人文”的含義,何為人文?人文內涵即是:“人文就是人之為人的文化特征,諸如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命運、人的心性、人的理想、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人格、人的人性、人的情感、人的個性、人的感悟、人的生活及其意義,等等。人文素養也指的是人在人文方面所積累的程度,綜合考慮多種品質,外在體現為一個人的精神風貌,言行舉止等多方面。大學語文以豐富的人文內涵給師生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教育載體。”2
大學語文之所以蘊涵文人價值,這也是由人文內涵所決定的,在大學語文的課堂中就應該意識到培育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展現出文學作品本身所體現出來的豐富人文內涵,也要體現出作者高潔的品質和高尚的情操,結合此二點才能履行大學語文的人文教化功能。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定義文化:“文化是全部歷史之整體,我們須在歷史之整全體內來尋求歷史之大進程,這才是文化的真正意義。換言之,文化即是人生文化乃是歷史之真實表現,亦是歷史之真實成果。”由此看來,文化、歷史、本我三者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系,人文主義的本質是文化人文主義,雖然東西方就各種文化、文學觀點有出入,但是就人文主義這一點而言,東西方都把人文主義歸結為對現實社會、現實人生的掌控和把握、對人生意義的孜孜追求,對精神境界的不斷完善,對道德的完美實踐等方面。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有歷史文化的沉淀,更是人文精神的積淀,更是中華民族的人文精華,體現的是中國知識分子的高尚節操、博大胸懷,體現的是作者的人生追求以及志趣愛好。通過閱讀賞析,人文精神如春雨潤物般的感染著同學們,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
孔子的“泛愛眾,而親仁”的人格修養,孟子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的道德境界與內心修養,屈原的“興國存君”的愛國感情,杜甫的憂國憂民的情懷,韓愈“為文養氣”的精神活動,無不表達作者高尚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情操以及對社會人生的積極思考,東西方睿智的先哲圣賢,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思想精粹全都關注到文學作品當中,以其獨特的思維方式、豐富的人文內涵散發著無限魅力,激起學生們的探索欲望,鼓舞著他們重新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這些都是在大學語文課堂當中的重要內容,也只有通過對文學金典的品讀鑒賞,才能讓學生進入特定的語境,只有在完整的語境中才能感受文學作品的情感及神韻。在精神層面獲得極大的愉悅審美體驗,情操得到陶冶。除了在精神層面的人文素養的提高,外化于行動也體現在學生對日常生活能夠給掌握判斷真、善、美,假、丑、惡的能力,因此,通過大學語文培養人文素質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教育部2011年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根據這段話,我們可以得出大學語文應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一結論,“文”不僅僅指的是筆頭功夫,也指的是人文性。文章皆是由特定的民族語言和個性化的文本語言構成,其實人類文明,民族文化的傳承工具,也是文章創作者內心的聲音,在金典文章中反映出來的也是整個時代人類的文化共性,體現的正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優秀的文學作品歷久彌新,感染著、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一方面是語言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是在文字背后所體現出來的深刻內涵,如對命運的揭示等,以上兩點皆讓人回味無窮。大學語文的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融合是具有天然性的,語文就是“語之文”和“文之語”,兩者并重。如對一首詩歌的分析,首先從語言文字層面進行審美,分析辭藻的華麗,音韻的優美。然后再分析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文人精神,發掘其深刻意義。只有引導學生認真的揣摩作品,才能做到與作者做到精神層面的交流與溝通,在文學作品當中吸取成長的力量,所以在大學語文教育當中進行人文精神滲透是當代大學教育的趨勢所在。
注釋: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第 3 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19.
2.李啟軍主編.大學語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