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梅 (灌南縣博物館 223500)
?
試分析博物館學的理念倡導和創新
楊梅(灌南縣博物館223500)
摘要:國際博物館協會第23屆的順利落幕為全球博物館學的研究學者們提供了理念上的創新思維,同時倡導將“新博物館學運動”進行到底。本文以新博物館學為研究對象,結合第23屆國際博協大會主題中“記憶”與“創造力”等關鍵詞的具體內涵,對新博物館學在全新理念下倡導的內容和創新的舉措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解剖。
關鍵詞:博物館學;理念;倡導;創新
2013年8月11日至17日,為期七天的國際博協第23屆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成功召開,“博物館(記憶+創造力)=社會變革”是這次大會的中心主題,與會人員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和多個學科的研究視角上對其展開了系統化的探討與研究,并在最終達成了一系列的重要共識。
博物館學是一門有著自己的知識體系,由多種學科交叉形成的專業科目。所謂新博物館學,是對陳舊保守的老博物館學和與博物館內外工作相關的專業理論提出普遍性不滿和廣泛性意見的一種學說。最早可以追溯到1989年由彼得·弗格主編出版的《新博物館學》。這本書明確提出,因循守舊的老博物館學過于重視博物館的管理方法和建設模式,卻對本質性的問題避而不談。博物館本身的存在意義與價值,對博物館進行管理和建設的根本目的,衡量博物館成敗的基本標準,博物館在世界學術論壇中擔任著怎樣的角色……這些問題都應該作為重點課題被納入博物館學的研究范疇。
新博物館學的建立旨在反思全人類在現代化過程中犯下的錯誤,并對錯誤進行分類總結和實踐改進。其知識體系由生態博物館學、鄰里博物館學和社區博物館學這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同時也保留和繼承了傳統博物館學中的優秀觀點。新博物館學的理念是從對過去概念的檢討和批判中誕生的,對博物館學中的諸多理論進行了優化改造。不僅將博物館轉變成了一個可以與觀眾進行互動、立體推動社會進步的現代化先進機構,也把博物館這一概念從一個固定的建筑空間提升為一種以全方位的開放式視覺洞察世界的整體性思維方式,更多地挖掘和展現出了科學與人文之間的緊密聯系。
(一)后現代思潮影響下的社區“記憶”博物館化
博物館學中的“記憶”在傳統意義上指的是,博物館收藏保存的社會遺物在自身形成過程中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新博物館學有著更加豐富的內涵。
博物館學原本是一種關于人類遺產博物館化的研究學科,這也是為什么大部分的專業機構都將博物館內留存的文化遺產稱為“人類的記憶”。但是,20世紀60年代,一種全新的思潮悄然覺醒,以反思和批判的理性為主,倡導文化獨特性和多樣性的后現代主義思潮開始對啟蒙運動以來就根深蒂固的精英文化研究傳統發起挑戰。在這種后現代思潮影響之下的新文化史研究取向,自然輻射到了博物館學的學術領域。生態博物館、鄰里博物館和社區博物館這三種現代化的新概念博物館先后興起。這正是新的博物館學界對后現代思潮及其影響下的新文化史研究取向做出的正面回應。由此得出,第23屆國際博協大會主題中的“記憶”涵蓋了傳統意義上社會遺產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也蘊含著社區、社會和集體的歷史記憶。這一主題的擬定明確指出了新博物館學的研究方向和發展趨勢。
(二)“新博物館學”實踐的意義在于激發“創造力”
在新博物館學對“記憶”的詮釋語境下,大會主題中的另一個關鍵詞“創造力”則是指為了滿足博物館在自身發展和社會變革等各個方面的革新要求,博物館內的從業人員和社會大眾都或主動或被動地挖掘和激發出了自身的創造力。
現實生活中對這一創造力最有力的體現就是,在主題不同、風格各異的社區博物館建設過程中,籌建主體不斷地發揮自身的內驅實力,鼓勵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博物館的組建和運轉工作。新博物館學運動的開展和推進,有效激發了人民群眾對社區集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讓社區居民在主動參與社區博物館建設的同時產生不竭的創新動力。這種內驅式的創造力正是新博物館學的理念應用于實踐的真正意義。
國際博協第23屆大會主題中的“創造力”具體的含義就是指博物館通過當下的建設和未來的規劃,讓公眾全面而深入地理解過去,培養起社會大眾塑造當下和創新未來的意識,激發出人民群眾將思想理念付諸于實踐的創造力。這一主題和國際博物館協會在第22屆大會上制定的2008——2010博物館戰略計劃相一致,是該規劃的延續與延伸。
(一)推動“新博物館學運動”的發展
新博物館學運動正以異常強勁的發展勢頭,在各個國家的博物館改革中開展得如火如荼,已經成為了一種推進社會進步和文化改革的創新力量。
然而,要想實現和落實國際博物館協會在第23屆大會上提出的“博物館(記憶+創造力)=社會變革”這一等式,新博物館學派的專家學者們還需要繼續努力,進一步推動新博物館學運動。一方面,要積極面對和回應新博物館學運動期間出現的各種問題與挑戰,在不斷糾錯和犯錯過程中繼續發展新博物館運動。另一方面,要有序擴大新博物館學運動的改革范圍,盡可能地促成新博物館學在國際上的共識,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和推廣新博物館學運動。
(二)轉變博物館界保守的工作觀念
1.改進和更新博物館的收藏觀念
在傳統博物館學的思想理念中,博物館的建設是先有值得博覽的“物”,再有陳列博物的“館”,而“收藏”是建立和管理博物館的核心。然而,新博物館學提出,博物館不應該在無目的、無計劃的前提下盲目地收藏物品,收藏的目的在于教育。因此,新博物館學主張用“以人為中心”的新型理念替換“以物為中心”的陳舊理念,強調將“以人為本”作為博物館辦館的根本性指導方針。
事實上,這一收藏觀念在許多知名的博物館中都得到了很好地貫徹與實踐。如一些國外的兒童博物館中沒有固定的藏品,而是根據開館辦展的需要向鄰近的博物館租賃文物。一些科技博物館也沒有固定的展覽櫥窗和科技產品,需要辦展的時候,就向當地的各個科技研究機構或是科研院校發出邀請函,請專業的研究人員將其科研成果帶到館中進行自由布展。這些現象都充分說明了新博物館學派的收藏理念得到了大眾的認可與肯定,也體現出了收藏、展覽物品是為社會群體服務的核心理念。
2.取締博物館展覽中的價值中立
新博物館學派的研究學者們認為,博物館中的陳列與展覽不能僅僅單純地拘泥于對展品外表和形態上的描述,而應該客觀公正、真實透明地在展板上交代出展品與人類社會之間的內在關系,以及展品進駐博物館的歷史淵源。例如,某生態博物館在展出一套動物標本的時候,既要對這套標本的外表、尺寸大小和形態特征進行測量和記錄,還要詳細地描述該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屬性分類,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所處的生長階段,以及與時代背景之間的聯系。如果這種動物在現代社會中還有尚且存活的稀有品種,或是從后代中衍生出了新的雜交品種,也要將其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關系闡述清楚。還有這種動物是國家珍稀保護動物還是亟待拯救的瀕危物種,體內的哪些部位可以入藥或是有其它效用等。
不難發現,博物館在撰寫展品說明的時候,不應該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和價值中立的理念進行文字解說。價值中立理念的提出是為了避免觀眾因為解說者本人的價值觀而影響自身對事實真相的判斷。但傳統博物館學中的解說理念卻對這一理念進行了過度解讀,從展品的介紹中刪除掉了人的價值觀,轉而站在自身絕對正確的思想高度上描述展品。刻意規避掉了和展品同時期的人們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文化教育水平、生活方式與社會地位等,讓觀眾在不夠完善健全的信息中片面地認識和理解展品的存在價值,嚴重影響了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實際效果。
新博物館學主張在博物館在陳列展覽的過程中兼容并包,強調用多樣化的思想潮流包容各種文化和理念。例如,在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陳列展覽中,不應該將重點放在向觀眾傳遞科學知識上,而要鼓勵觀眾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科研究中,在實際的科研活動中傳播科學創新的思想精神,揭示出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之間復雜的聯系。
(三)加強博物館與社區之間的對話
新博物館學提出,博物館要想擁有生生不息的持續性生命力,就必須將櫥窗里的社會遺產和藝術文化從封存的狀態中解放出來,利用這些藏品的社會價值,促進社區的和諧發展。社區是人類社會中最基礎的社會組織,社區歷史也是組成國家歷史的最小單元。因此,博物館應該摒棄掉“大眾文化會拉低博物館格調水平和藝術地位”的陳舊理念,尊重文化的多樣化與多元化,把館內陳列展覽的物品帶進社區的文化環境中。
其實,不管是在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發展較快的發達國家,還是在各項實力都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無論是傳統的老博物館學還是現代化的新博物館學,都在積極嘗試和探索博物館與社區對話的新型模式以及不同模式之下的對話新方式。比如,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在華盛頓城市周邊的貧困人口聚居區,建立了一座名為安娜考斯提亞的鄰里博物館,旨在提升城區貧困居民的知識水平,進而幫助其改善自身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再比如,倫敦博物館曾舉辦一個名為“倫敦人”的博物館展覽,鼓勵社會各階層的人民群眾,特別是弱勢群體,鼓起勇氣走進博物館,一起為倫敦的歷史文化提供口頭上或是書面上的見證資料。
2014年的博物館日對新博物館學的核心理念有著準確的詮釋。博物館是社區文化遺產見證者,是集體歷史記憶的講述者。作為社會遺產和歷史記憶的載體之一,博物館應該反思傳統管理模式中陳舊落后的部分,在展覽的藏品和觀賞的群眾之間建立起緊密地內在聯系,不斷改進和創新自身的運用方式,為社會整體性的發展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供更加便利而有力的服務。
在2016年的7月3日至9日,第24屆國際博協大會將會在意大利的米蘭召開。屆時,將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博協成員相聚于米蘭大會,他們將會用博物館學的創新理念對“博物館與文化景觀”這一新的主題進行全面而深入解讀與剖析,站在博物館學的研究視角上思考文化景觀的角色定位,以及博物館學與文化景觀之間可能存在的內在聯系。
參考文獻:
[1]侯春燕.新博物館學理念的創新和倡導——國際博協第23屆大會研討主題管窺[J].中國博物館,2013(3).
[2] 杜傳省.新博物館理論與現代博物館社會職能的轉變[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1).
[3] 蘇東海,毛穎等.博物館理論研究與博物館發展方向——蘇東海先生專訪[J].東南文化,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