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潔 (懷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418000)
?
地方院校音樂專業《合唱與指揮》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以湖南懷化學院音樂學專業為例
劉潔(懷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418000)
摘要:《合唱與指揮》作為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及高等藝術院校音樂專業的必修課,是一門理論知識教學為基礎、實際技能和技巧培養為主的綜合課程。本文將從教學內容、實踐教學平臺搭建、教學評價提出構想和實施方案,期以推進地方院校合唱指揮課程建設科學化的進程。
關鍵詞:合唱指揮;地方院校;實踐教學
本文為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國培中構建民族聲樂多元化教學體系的研究》成果湘財教指(2011)93號序號309;
本文為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地方院校音樂專業合唱指揮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研究》成果湘教通(2012)597號序號415
實踐教學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全面提升專業素質的重要途徑。《合唱與指揮》課程的應用性特點使實踐教學顯得更加重要。本文將從教學內容、實踐教學平臺搭建、教學評價三個方面來探究:
在地方院校音樂專業的合唱指揮課程教學中,應引進來(如本土原生態多聲部作品進課堂)和走出去(如參加合唱展演比賽等多渠道交流),合唱教學中體現地域性與民族性特色,設置從單一性轉向多樣性,從按照知識體系構建轉化成為按照能力體系構建的教學內容。
1.將本土少數民族多聲部民歌演唱納入常規的教學內容中
民族地區高校音樂專業院系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和保護發展不可缺少的主力軍,懷化學院地處于湘西北部的懷化市,是多民族集居地,這里有著豐富的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資源。多年來懷化學院依托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的區位優勢,長期致力于本土民族民間音樂素材的挖掘、整理,通過體系化的課程開發、課堂教學應用、科研展演、參與和承辦民族區域藝術文化活動等方式,傳承與保護發展民族民間音樂,為地方高校推動民族文化事業發展提供了一個可供操作的案例。合唱指揮課程增加本土少數民族多聲部作品的演唱,如苗族歌鼟、侗族大歌、排工號子、拉木號子、船工號子等,引導學生對于本土多聲部民歌的文化內涵進行研究,借此探索傳承本土民族民間音樂的有效途徑。
2.側重合唱指揮實踐內容的教學
合唱指揮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學使得學生具備能“演唱”、能“指揮”、能“訓練”的能力,其中“指揮”和“訓練”是重中之重。在以往教學當中,實踐環節是讓學生跟著現成的合唱音樂到臺前來指揮,并非真正的從案頭工作做起,學生無法做到真正實施自己的指揮方案設計。但是對學生而言最為困難的就是組織和排練。為了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我們要求學生事先對合唱作品獨立進行案頭分析,將班級分成多個小組在課前進行合唱作品訓練,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合唱成果展示,再由教師點評和示范性的指導。這樣能有效地解決教師指揮、學生被動演唱或盲目模仿指揮動作的狀態,激發學生的自主創造性思維,提高實踐應用能力。
當然在教學中也要注重理論性內容的學習,通過實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上升到理論內容的教學,再來進行藝術實踐,在課堂上把理論與實踐教學進行有機的結合。
1.學生主導的校內實踐教學平臺
為了培養、提高師生的藝術創新能力、藝術實踐能力,優化整合音樂實踐教學資源,音樂舞蹈學院在每學年都會舉辦“紅五月合唱藝術節”“金秋藝術節”或者“音樂作品創作大賽”等活動,這些實踐活動都是納入教學計劃中的發展能力模塊中,有具體的學時和學分要求,根據不同年級的教學要求,量身定做相應的實踐內容和考評項目。如 “紅五月合唱藝術節”是我院固定的藝術實踐活動,活動時間為每年的五月中下旬,除開畢業班,各個年級各個專業的班級都要參加,演唱兩首風格不同的作品,根據演唱的實際效果進行評獎。在這個實踐活動中要求大二的學生能基本掌握合唱作品訓練的架構,安排他們演唱簡單的四聲部合唱作品,要求學生能完整的表現作品、正確把握作品的藝術風格。大三學生要求進行合唱作品的創作,并且演唱創作作品;同時運用指揮技能及訓練方法,給其他低年級班級進行合唱指導工作。在此過程中學生得到大量的實踐機會。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與課堂教學緊密貼合,使學生成了學習的主體,強化了學生“以實踐為師”的主動性。
該實踐教學平臺不僅對內產生了積極效應(改善了硬件設施、豐富了活動內容、多樣化人才資源),而且對外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為音樂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搭建了平臺。
2.校內外聯動的人才培養新機制
藝術實踐需要同時兼顧對學生知識、能力、技能的培養。建立社會主導的校外實踐平臺往往比學校環境更加具備應用性和實戰性,因此打造一個固定校外實踐平臺和教學基地,具有現實意義。選擇一些優秀教學單位、文化文藝團體作為實踐基地,加強了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
(1)劇院團實習——以師生互動為核心的情境式教學
我校與湘鄂渝黔桂五省邊界各縣聯合建設培養基地,主動建立與專業性強的企事業單位的通力合作,創建集培養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和服務地方的聯合培養基地或表演平臺,進一步推動產學研的密切結合。我院與通道侗族自治縣皇都侗族文化藝術團、吉首市矮寨苗族文化藝術團、懷化市陽戲團、麻陽苗族自治縣花燈藝術團、沅陵縣辰河高腔團、懷化文廣集團等藝術團體簽訂合作協議,有組織有計劃安排師生到這些單位進行藝術實踐和民族民間音樂的調查研究工作,為教師的科研工作和學生的畢業論文的寫作獲取第一手資料。
(2)“社區文化藝術節”——以自我教育為目標的現場教學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需求,但是隨著公共文化服務的觸角不斷向社區深入,我們發現社區文化服務的效能不高、服務力量明顯不足,社區文化服務急需大批具備一定藝術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大學生參與。我們采取在教師的帶領下,指導學生深入基層,走進社區進行合唱指揮藝術指導工作,讓學生走上舞臺指揮各個單位參加合唱展演活動,并結合我院暑假“文化三下鄉”活動,以及“芷江和平文化節”“農博會”“粟裕同志誕辰100周年”和“屈原文化藝術節”等大型演出,讓社會文化需求與合唱指揮課程實踐教學實現了共贏的良性循環。學生一方面能在文化服務一線學習到許多在課堂上、在學校里無法學到的綜合應用技能,確立對自我以及專業的交互認知,逐步實現由學校到社會的無縫對接;另一方面,師生的參與也為社區文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促進了公共文化建設的繁榮與發展。
合唱指揮課程要想體現考核的真實價值,其考核評價方式需側重綜合應用能力的考核,加大平時成績的比重,采用多種考核形式,著眼于科學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效能,方能減少終結評價存在的偶然性以及不確定因素,提高考試效度。
平時成績是對學生在整個學期過程中的學習情況考評,包含的內容比較寬泛,包括學生學習態度(上課考勤、案頭分析作業完成情況)、協作精神、課堂練習、藝術實踐等,并記錄在個人學習檔案中作為平時成績考評依據,平時成績的比重占最終成績的50%。
期末考試的考核方式也要求多樣化,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相互團結合作完成的合唱考核。采取八人為一組,演唱曲目由一學期所有教授作品中抽簽確定,兩個人擔任一個聲部,小組進行合唱考試。教師進行音準、音樂節奏、藝術表現力及作品完整性等方面綜合評定學生的成績。
二是獨立完成案頭設計及指揮實踐考核。采取八人為一組,指揮曲目由教師事先準備的曲目考試題庫中抽簽確定,給予兩周時間準備,考前準備期間小組成員分別負責聲部訓練、指揮、伴奏等工作,考試時全程錄像,教師根據影音錄像進行綜合評價學生最終藝術成果,務求客觀公正評判學生學習的真實水平。考試結果公布后,召集全體學生觀摩考試錄像,對存在的問題進行點評。改變以往學生只重視分數輕視過程的狀態。實踐證明,學生通過多方面的考核和影音錄像的點評能發現自身學習存在的問題,明確學習目標,這種考核方式是具備綜合性和實用性的。
以上所述是懷化學院合唱指揮合唱指揮實踐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措施,并在音樂學專業及音樂表演專業進行了推廣。從近10年改革探索情況看,對提高學生的合唱指揮的綜合應用能力及研究的能力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若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專家學者不吝賜教。
參考文獻:
[1]梁為.高校合唱指揮教學方法論的創新探究[J].北方音樂,2014(08).
[2]黃河.高校合唱指揮教學改革初探[J]. 讀書文摘,2014(22).
課題來源:
作者簡介:
劉潔,碩士,懷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合唱指揮、民族民間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