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彥 (肇慶學院 526000)
藝術市場下高校美術館的定位與思考
陳文彥(肇慶學院526000)
隨著國民經濟與藝術市場的發展,近年我國興建的美術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高校美術館作為美術館領域的第三股力量,不同于國有美術館與民營美術館。高校美術館一方面擁有豐富的學術資源,另一方面在發展中也面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在藝術市場大繁榮的背景下,使其充分發揮應有的學術價值,對藝術市場產生評價與導向作用,構建良好的藝術生態體系,是當下我國高校美術館面臨的重要問題。
高校美術館;藝術市場;學術資源;學術立場
美術館作為藝術類博物館,具有收藏、研究、展覽、教育、交流、服務六大功能。在很多經濟發達的國家,美術館已成為一座城市文化發展水平的地標,也是每座城市必不可少的公共文化設施。高等院校作為學術權威的代表,除了開展學術研究、培養高層次人才,還應起到提高城市整體文化素質的作用,成為城市文化藝術交流和傳播的主要場所。
國外很多高校會設有博物館、美術館,一些著名大學往往擁有不止一所博物館或美術館,它們的館藏數量、質量以及管理運作模式,不遜色于一些專業的美術館。中國的美術館建設起步晚,但隨著國民經濟與藝術市場的發展,近年各地興建的美術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高校美術館不同于國有美術館與民營美術館,作為美術館領域的第三股力量,其建設也隨著“美術館時代”的到來,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得到發展。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高校建立了美術館,除了中央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等專業美術院校建有美術館,首都師范大學、上海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眾多綜合性院校以及一些地方院校,也相繼建立了校內美術館。相比國外的高校美術館,我國高校美術館的建設仍非常薄弱,但高校美術館在提升城市文化素質、確立學術標準、引導藝術市場、繁榮藝術創作、完善藝術生態體系等方面正發揮日漸重要的作用。
隨著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國家對文化軟實力的重視與群眾對文化藝術的需求也日漸提高,加之各種社會力量和藝術家的推動,當下美術館的發展處于歷史最好的時期。此外,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各種拍賣活動異常活躍,使人們對藝術品的認識和收藏達到了新的高度。在藝術市場中,美術館是一級市場,也是最基本的市場,所舉辦的展覽,既有名家作品的回顧展,也會對一些暫時還默默無名,但深具藝術潛力的年輕藝術家進行發掘和培養,舉辦一些當代藝術展覽。作為權威的學術機構,美術館的選擇與判斷對藝術市場具有有很強的導向意義,通常由美術館認可并展覽的藝術品,其價格都會得到提升。通過一個個經研究策劃而推出的展覽,美術館成為宣傳推廣與藝術收藏的重要學術環節,搭建了藝術品與收藏者之間的橋梁,一方面為美術家的創作提供指引,另一方面為收藏者與觀眾提供資料和信息,體現著雙方的利益與需求,在藝術市場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中國的高校,尤其是專業美術院校,聚集了很多藝術研究人員,在人才培養、藝術創作、觀念引導等方面都具有主導地位,成為當代中國美術的重要策源地。高校美術館依托學校強大的學術平臺、豐富的人才與學術資源舉辦展覽,擁有其他美術館無法比擬的優勢。部分民營美術館,因普遍缺乏足夠的學術資源,無法實現真正的學術獨立,對藝術家缺少必要的篩選和引導,難免存在投機或附庸風雅的行為,導致藝術市場亂象橫生。高校美術館能通過整合校內學術資源,深化展覽的研究深度,從而建立自身的學術話語權,樹立藝術價值的評判標準,從校內到校外,廣泛傳播美術作品的藝術與人文價值,充分實現美術館的社會功能。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在充分發揮大學美術館的優勢方面做得比較突出,依托著學院兼容并蓄的學術傳統與豐富的學術資源優勢,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通過調動校內外多元的學術力量,以知識生產、學術研究為主導,在展覽展示、藝術品收藏、學術研究、公共教育和文化產業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形成了自身的學術品牌。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為了加大自主策展力度,啟動了兩年一屆的“中央美院美術館泛主題展”(CAFAM展)等有一定影響力的展覽;為延展交流深度,它與國際多家博物館、美術館、藝術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和展覽互換項目,成功舉辦了“盧浮宮藏意大利文藝復興珍品展——愛德蒙?德?羅契爾德收藏展”等眾多重要展覽;為拓寬美術館的國際視野,提升學術位置,它主辦和承辦了 “世界設計大會國際設計論壇”等多項大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議。
由于高校美術館的建設對促進學校文化交流與藝術普及、提高城市綜合素質等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而得到學校的支持,乃至當地政府的重視,有穩定的資金來源。相比民營美術館扶持與補助的缺位,高校美術館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對于舉辦一些學術含量較高的大型展覽,學校往往以全校之力傾力完成,廣泛調動學校的財力、人力等各種資源。此外,高校師生受教育程度較高,時間相對寬裕,這使高校美術館有著其他美術館無法比擬的潛在觀眾。一級市場的繁榮與成熟是藝術市場真正繁榮與成熟的體現,作為市場中重要的中介力量,在藝術市場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中國的美術館,尤其是高校美術館,必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捉住發展機遇,及時調整運營模式及學術定位,以專業化和規范化的面貌整合中國藝術市場。
近年我國高校美術館的建設雖得到很多院校和政府的重視,在資金、人力、場館等各個方面資源相對充足,發展勢態良好,但與發達國家的高校美術館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除了歷史與積累時間等短時間難以彌補的硬性差距之外,對高校美術館認識水平和管理上的滯后,學術定位、學術標準與批評精神的缺失以及缺乏專業的管理人才與足夠的運作資金、對公共教育資源開發不足等都是我國高校美術館在發展中值得反思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國內大多數高校美術館仍停留在傳統的展覽館運作模式,多用于展示師生作品,或被動承接學術含量不高的臨時性展覽,缺乏固定陳列,自主策劃的、基于自身學術定位、帶有研究性的展覽非常少。雖然部分高校美術館初步建立了集展覽、收藏、陳列、教育于一體的展務運作機制,但離具有當代學術意識的美術館還有很遠距離。這反映了高校美術館在市場化的社會環境中,學術研究和發展定位的缺失,并沒有在展覽策劃、收藏、研究各個方面整合校內學術資源,充分發揮學院的專業優勢。
很多高校美術館在創辦之初,與建立之初的民營美術館一樣會存在館藏資源匱乏的問題,這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目前多數高校美術館的收藏方式是被動的以展代收,由于展覽缺乏規劃,導致藝術品的收藏也缺乏系統性。在紛亂的市場環境下,高校美術館只有對當下美術發展狀況展開系統的研究,基于自身學術定位確立自己的收藏方向,才能提高收藏質量,同時為藝術市場提供標桿和導向作用。此外,高校美術館雖然靠學校撥款維持運作,但美術館的投資具有長期性,學校的撥款相對于美術館發展所需要的資金而言是杯水車薪,資金問題是關系美術館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問題。高校美術館雖為非營利性機構,但并不代表只能依靠固定的財政撥款維持發展,在商業與行銷方面不作為。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高校美術館才能更好地發揮收藏研究、學術交流、公共教育等其他方面的職能。在藝術市場繁榮發展的背景下,如何恰當地采取靈活多樣的運作方式,在不違背美術館管理與學術準則的前提下,以適當的商業行為賺取利潤,用以維持日常運作,實現自我供血,是高校美術館發展中需要不斷思考的問題。
藝術市場的繁榮,能促進藝術創作的繁榮以及藝術的普及,但中國的藝術市場還處于初級階段,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會消解市場與學術之間的相互制約的關系,使市場逐利的本質侵蝕學術的公正。人們面對混亂無序的市場環境會無所適從,失去了選擇和判斷的標準,導致藝術投資與消費帶有盲目性。藝術標準的制定不能依靠市場,市場需要學術的引導和制衡,高校美術館作為藝術市場的中介機構,它應該用自己豐富的學術資源和獨立視角,對紛亂的市場信息做出選擇和判斷,用自己的文化立場和學術定位對信息進行分析、解構、重構,生成新的信息資源,通過展覽的形式向人們傳達一種藝術標準和價值取向,對當下的藝術市場和美術創作產生引導作用。高校美術館還可通過開辦藝術收藏講座、提供閱覽資料等方式,對人們的藝術投資予以指導,提高民眾的審美情操,帶動社會收藏風氣的發展,這既發揮自身的公共教育職能,也為市場培養更多潛在的藏家。在與市場的博弈中,高校美術館也有可能受制于市場和經濟利益,而被市場化、商業化,此時高校美術館獨立的學術立場和文化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它應該用自己的學術準則引領市場走向規范化、學術化。
高校美術館的文化職能、規范標準、公共職責與大學的學術精神密切相關,大學的學術精神具有兼容、開放、多元的特點,追求學術品格和高度,具有特立獨行的創造力和批判精神。當下中國的美術館正大踏步向前走,與市場結合越來越多,一片浮躁之心。在此環境下,高校美術館更應堅持以大學的學術精神為出發點,彰顯自主意識,堅守自己的學術方向和定位,在紛繁的市場局面里選擇出符合自身學術準則的信息資源。然后再通過展覽、藏品研究、學術交流和研討、專題講座、出版刊物等途徑,將信息資源解構和重組,生成新的知識作用于藝術市場,形成自己的話語權和展覽品牌。在眾多途徑中,展覽是高校美術館知識生成最有力的方式,通過展覽的策劃能促發新的觀點,啟發新的學術導向。不同的高校美術館有不同的定位,這決定了他們各自獨特的策展理念,一些地方高校的美術館也可對當地的美術文化現象進行關注和研究,在某一方面形成特色,對當代文化作出自己的表達。通過這些方式,高校美術館的學術精神能夠得到更好的推廣,構成與社會互動的意義,對當下藝術市場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美術館具有博物館性質,高校美術館應以對歷史負責的態度,主動參與美術史的建構,對經受起時間過濾和沉淀的藝術進行挖掘、整理、收藏、研究,重現其原有的藝術價值,重構其在美術史中的意義。同時,藝術史是發生發展著的,對當下正在發生的藝術動態,高校美術館也要積極以進行時的思維參與其中,以自己獨立的立場和判斷力對當下藝術進行闡釋、梳理、批判,使之成為當代史的一部分。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在2015年先后舉辦了“揚時代之光——楊之光藝術研究展”與“盛世繁英——周彥生花鳥畫藝術展”,楊之光、周彥生均是廣東美術界的代表人物,兩人分別在中國人物畫、花鳥畫領域占有重要地位。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為兩位年過古稀之年的藝術大家舉辦大型個展,這種對當下藝術的整理與研究,正是高校美術館運用自身學術資源參與藝術史建構的重要行為。高校美術館如果沒有通過一系列的展覽和收藏形成一種“藝術史”的書寫,表明學術立場,對藝術市場進行導向,那將是一座失職的美術館。
美術館的職能決定了它在整個藝術生態中的重要地位,職能的缺失必然導致藝術生態的失衡。當下社會高度關注美術館的專業化建設,不斷提高美術館的研究能力和收藏水平,在很大程度是為了建立符合美術自身發展規律和藝術市場發展需要的藝術生態體系。我國的高校美術館在經營與管理上正在不斷完善,力求縮短與國外一流高校美術館的距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藝術院校,對本校的美術館事業都投入了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通過聘請優秀策展人與學者負責美術館的策展與研究工作,通過展覽的舉辦展現獨特的學術思考,使得美術館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術機構。在經濟文化大發展、藝術市場大繁榮的時代背景下,如何使高校美術館充分發揮應有的學術價值,對藝術市場產生評價與導向作用,構建良好的藝術生態體系,這對我國發展中的高校美術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王璜生.大學與美術館:作為美術館的“聲音”[M].同濟大學出版社,2013.
[2]盧炘.中國美術館學概論[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
[3]張小鷺.現代美術館教育與經營[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李盈天.試論大學美術館的公共空間意識[D].中央美術學院,2014.
[5]李朵陽.美術館公共性的空間設計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4.
[6]景亭,許瑋.淺談高校美術館的價值與建設[J].新美術,2013(9):112-116.
陳文彥(1987-),女,漢族,廣東肇慶人,肇慶學院美術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藝術市場、工藝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