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敏 (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230000)
中國女性畫家在不同時代語境下的“地位變遷”研究
劉會敏(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230000)
本文所談及的中國女性藝術泛指的是中國所有女性創作的藝術,包括一些優秀的作品。從歷史學角度分析女性藝術家們從古至今在不同語境下所呈現的藝術活躍程度原因。從“三從四德”到西方女權主義思想,中國女性主體意識逐漸加強,女性畫家在藝術領域的“地位問題”上展現出新的面貌。本文正是探討這一變遷的歷史必然性。
時代語境;女性藝術;后現代主義;后現代藝術
當我們研究藝術史的發展規律時,可以發現每個時代特定的語境都有與之相應的進步藝術,這種藝術具有最典型和最具感染力的藝術精神。由古至今中國女性畫家的“地位”顯現出巨大差異,究其原因便是中國女性所處不同時代語境影響。
東周秦漢時期男尊女卑格局形成,直到五四文化運動要求對婦女壓迫的解放,女性在新的政治,文化,與經濟環境下,慢慢跟上國際發展的軌道。這勢必將深刻影響中國女性藝術家在繪畫領域的主動性。本文具體分析不同時代的語境下女性繪畫藝術的發展脈絡,認識到女性藝術發展的趨勢。順應事物發展規律,跟上時代的進程。
女性在藝術中的境遇一直取決于她在兩性關系中的地位,這使得她們在藝術上缺乏自主性和合法性。直到近現代,女性在經濟,心理,進而在社會人格上取得獨立,逐漸扭轉依賴男性為中心的消極家庭圈。新的時代語境下發揮巨大的潛能,追求自我,實現人生價值。“女性意識”覺醒,開始對人格獨立的追求和精神自由,認同自我,順應新的“時代精神”。
本文通過研究自古至今三個時期女藝術家的社會地位和文化背景而展開。
研究女性畫家的史料相對于男性較少,但湯漱玉著的《玉臺畫史》是相對較為完備。我們可以從社會學角度分析該書所記載的自上古虞舜時期至清女性畫家。
在教育方面,女子禁錮在閨閣中學習提筆練字,或是在私塾中學習封建禮教。她們被社會期待擔任“相夫教子”的傳統角色,女性隔絕了與外界的聯系的境遇,而忽視了自我價值。
男性期望女性遵守三從四德,做好自己“分內事”。即便如此也出現一批優秀的女畫家,如管夫人、鮑夫人、文淑等。她們學習繪畫的來源大致有以下幾種渠道。一是受父兄家學影響、二是有較寬的人脈的姬侍,名妓,她們接受一些有學識的達官顯貴指點、三是拜師學藝或是自學臨摹。在繪畫題材方面善畫花鳥自娛寄情之類,具有非意識形態性。“德、容、言、功”作為她們的的社會規范,即便有一些優秀的女性畫家,她們也不會把繪畫作為終極目標。只做“兼善”技能之一。種種的制約力量,導致女性在純粹的繪畫領域表現出游離狀態。
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女子學堂如雨后春筍。大批女子可以接受教育,知識的獲得讓她們擁有力量打破了封建禮教對女性的壓迫。
大批女性藝術家群體出現。如成就頗豐的潘玉良、出身名門的方君璧、蔡元培女兒蔡威廉、大家閨秀關紫蘭、徐悲鴻的弟子孫多慈等。在接受教育時女性意識覺醒,追求自身價值。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這批女性藝術家們不僅自己取得較高的造詣,更是成為教育者,推動美術教育的發展。作為第一批開拓者為后來女性繪畫藝術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然而新中國女性藝術家對男女平等出現錯誤的解讀,在為政治服務的文藝之路,藝術無性別的時代姜燕的《考考媽媽》趙友萍的《代表會上的女委員》等作品。出現從男性的視角來進行藝術創作,女性畫家缺失對自身性別的意識。
源于杜尚思想的概念藝術,將藝術理念走向的虛妄無憑的極端,以及極少主義將現代主義藝術推入空無一物的死胡同。由此可見西方現代藝術開始進入偏激而粗暴的怪像。藝術家們在探索新出路時按照物極必反的規律,一種溫和折中的后現代藝術應運而生。它反對連貫,權威和確定的解釋,倡導多樣化道路,認為給定的文本、表征、意義和符號有無限多層面的解釋。這樣一來,男性話語權下的藝術解釋便被女權主義者解構了。
女權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發展來的后女性主義,認為男性長期壓制無權地位的女性,反對性別概念本身。受西方女性主義精神影響,中國女性藝術家們開始意識到要倡導多元化道路,在進行藝術實踐中女性藝術家們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專注自己的情感表達。女權主義藝術受后現代主義運動影響,認為藝術無性別,而藝術家卻確確實實的存在著差異,猶如“中西方美術”的概念不容忽視。女性對身份和性別的自我認同正順應后現代主義的理念解構總體性、整體性和確定性,確立差異性和多元性的地位。
藝術本身又是個人化的,其生存語境的不同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自然就存在,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方式不同,所以不會存在統一的標準和共同的風格,藝術中就不存在唯一的標準,至高的權威。所以他們個人所思所想所愁所感所悟所孤寂所苦悶之中摸索靈魂的空間一些女性,所創作出的作品也帶有各自的特色。意味著藝術更為徹底的自由民主,平等,關心社會,親近大眾。
在中國有這么些當代女性藝術家,如“新生代”的群體,如閻平、喻紅、申玲、徐曉燕、管樸學、蔡錦等人。以及個性化語言更為突出“后新生代”的群體,如夏俊娜、沈娜等。以及具有強烈個性化語言的“后新生代”杰出代表如夏俊娜,申玲等。她們的藝術作品不再捕捉不同不同圈子的口味,更關注自我的情感,嘗試擁有自己的繪畫語言,努力表達自己的情感。
本文在論述三個語境下中國女性繪畫藝術發展概況,證實中國并不缺乏具有創造力的優秀女性藝術家。與時俱進的社會意識形態使我們意識到藝術的活力來于藝術的包容性。女性作為占據一半人數的主體在生產活動中的地位不可替代,作為創作主體自然有著與生俱來的性別優勢,從而區別于男性藝術家來展示不同的立場和主張。性別的差異而導致認識世界和觀察世界的不同正順應新的時代語境。具有歷史必然性。
通過對中國自古至今女性藝術家在不同語境下的繪畫藝術發展狀態的研究。意識到后現代藝術精神傳入中國給中國的女性畫家們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是并存的。藝術的廣泛性需要女性藝術家用女性的視野看世界,以此完整藝術來源于生活,達到更好地了解生活。藝術界需要各種類型的藝術家來展示不同的立場和主張。從而更加確定中國女性畫家地位正順應時代的潮流得到一個公正平等的待遇。
[1]沈奕斐.《被建構的女性——當代社會性別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
[2]廖雯.“閨閣畫”與“新閨閣畫”—中國婦女繪畫的藩籬[J].文藝研究,2003(02).
劉會敏,女,漢族,安徽滁州人,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2014級美術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