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毅 (渭南師范學院 714000)
地方畫派的局限性與特征——以陜西大秦嶺畫派為例
張毅(渭南師范學院714000)
地方性畫派總要依靠地方高校的美術教育團體。如井岡山畫派,它所賴以生存發展的的高校是井岡山大學美術學院。盡管他們之間有著眾多的相互協作之處,但從具體實踐操作方面來看,地方性畫派除了在形象塑造上,軟實力的建設上,有益于高等學校以外,在藝術創作層面上也有著直接的好處,他們的優勢可帶動地方高校美術教育,這種教學上的融合與創新所取得的成果是高教自身調整所難以實現的。
大秦嶺;畫派;地方性;局限性
渭南師范學院2014年人文社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14SKYB29
大秦嶺畫派是近年來陜西東部地區形成的一個地方性畫派,由季玉民,王興儒等人發起,成員有渭南師范學院的部分國畫專業青年教師,另設有大秦嶺文化藝術研究中心,陜西秦東地方文化研究所等配套機構。在陜西類似這樣的組織還有太白畫派,秦嶺畫派等。近年來地方性畫家群體聚集成風,數量持續增長,部分群體在多年的創作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面貌和藝術風格,也出現了有自己宣言和精神導向的團體。如此以來,所謂的地方畫派就形成了。他們無視外界的評論也不關系官方是否認可。從表面上看保持了相對較高的獨立性,通俗的講,是它們這樣的團體,以自身的宣言與信仰為中心,活在自給自足的個體世界里,雖然有部分畫派的形成是某種官方的需要或者是群體利益的需要,但總體來看,地方畫派的學術水平,藝術成就是缺乏含金量的,他們的藝術成就并未取得普遍性認同。
大秦嶺畫派主要依靠于渭南地區的文化事業單位的支持和渭南師范學院莫斯科藝術學院的協助。從現實情況來綜合評判,這些所謂的畫派還不足以成為畫派,其藝術成就還沒有到開宗立派的高度,整體學術水平、繪畫成就以及研究的主要內容、方向都處于比較尷尬的境遇,呈現出總體較低的專業水準,還遠遠達不到其它畫派的社會認知度,但它們依然應時勢而成立。他們在藝術上,學術上,談不上任何貢獻與突破,反而自身的局限性逐漸在顯現,但是他們依然極力的保持相對獨立的狀態。一般來說地方性畫派的結構相對靈活,在人才引進、人才吸納方面能夠完全脫離企業,事業單位性質的制度約束。可以直接有效的將有益于畫派發展建設的創作型人才順利引進。另外,這種結構模式并不需要太多人員的固定開支。他們能夠將有效的經費全部投入到創作中,無形中提供了保障條件,對于獨立藝術家和自由職業畫家而言,經濟的支撐無疑是影響其藝術創作活動周期的主要因素。但是通過畫派這樣的組織形式,管理形式以及上述配套機構的組織支持,這樣可以有效的將這部分人群團結到畫派的隊伍中來,而地方性畫家團體的出現與形成也就成了地方性畫派的一種支撐。
地方畫派,對地方文化單位,和地方高校有明顯的互補作用,對地方性畫家團體的建設與加強也有很多益處。類似大秦嶺畫派這樣的組織,一般都依托于地方高校,依靠某種政策的支持才得形成。如陜西的大秦嶺畫派,他們主要依靠和得益于渭南地區的文化單位的支持和渭南師范學院莫斯科藝術學院的協助。在這種情況下,畫派的建立就如同高等院校中的社科研究項目,一旦立項就會得到經濟上的支持。如此以來,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對外,可依靠畫派來過大宣傳,增加知名度,抬高身價,取得一定的社會影響;對內,可以聯系校內外從業人員進行交流,這對于地方性高校的美術教育有一定的互補作用。如此結合,將能夠有效的避免地方性團體,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藝術團體在自我的狀態中閉門造車,總體上是有益于各自的發展的。
從地方性畫派自身來看,地方性畫派總要依靠地方高校的美術教育團體。例如,井岡山畫派,他們所賴以生存發展的的高校是井岡山大學美術學院。盡管他們之間有著眾多的相互協作,相互補充之處,但從具體實踐操作方面來看,地方畫派除了在形象塑造上,軟實力的建設上有益于高等學校以外,在藝術創作與藝術教育上也有著直接的好處。地方畫派的優勢可帶動一方高校美術教育,可以豐富教育大綱以外的內容。他們依托畫家們長期的創作實踐經驗來加以輔助教學反而能達到比較理想的結果。這一點大秦嶺畫派有實踐經驗,它有自身所依托的教學單位,而美術學院長期的科班化師資長時間缺乏實踐已漸顯僵化,通常教師技能隨著日漸松懈的創作狀態而喪失。這樣以來,通過畫派成員的創作實踐以及豐富的實踐經驗來與高校教師共同研習課程,共同完成教學則能夠達到非常顯著的教學效果。這種教學上的融合與創新實驗所能夠取得的成果是通過教學大綱的調整而難以實現的。
如果地方性畫家不能形成一個職業團體而只能一味的閉門造車,那么地方性,地域性的文化因素就難以被發掘,地域文化特征就難有一個整體的形態來給外界呈現。畫家的自由創作狀態本身也難以全面有效的將一種地域文化特征全面了解和詮釋。在這種情況下,對于任何一個需要凸顯自身文化屬性的區域來講,將當地畫家,藝術家從自由狀態過渡到統一狀態,或者從自由狀態改制成有序的藝術創作狀態必然是有利于發掘文化特征與地方文化因素的。一旦這種統一有序的藝術創作狀態形成并發揮作用,這其中所能夠產生的優秀的藝術作品,而這些作品往往能夠有效的吸納和消化地域文化中的優秀因素以及自身的文化屬性、文化特征,如此,地域性的面貌也就最容易形成。而達到這樣一種有利的發展格局,用地方性畫派來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則是最為有效的實踐,所以地方性畫派在這種因素影響下也就能夠得以生存與發展。
此外,地方性畫派組織結構之所以能后讓其生存,還得益于地方性高校的經濟支持。從陜西大秦嶺畫派的情況來看,它們主要以莫斯科藝術學院美術方面的一個部門的形勢存在,其經費均由該學院出。對于大秦嶺畫派而言,借助高等學校的平臺也可以讓這個組織日趨專業化。畢竟在畫派成員結構方面仍有位曾收到高等教育的民間人士。就這種發展模式而言,看似各取其利,實則為共建平臺。在共同搭建有利于各自發展的平臺的同時,有利于地方高校、有利于地方畫派的不同因素便自然呈現出來,這成為二者持續性發展,良性循環的動力。正是基于這種原因來國內類似這樣的畫派才更迭不興,層出不窮。
地方畫派的興起雖有附潮流的意味,但歸其質,卻是當政者的變相需求。正因為他們有如此的目的和需求,才使得藝術成就上,學術貢獻上的沒落。時下的畫派在某種程度上映了當下藝術創作的已陷入表面化,形式化的尷尬困境。故而在藝術上絕不可能達到近代形成的其它藝術流派所創作出的藝術高度。但這諸如大秦嶺畫派性質的美術流派能否再時代的洪流中被淘汰或者被認可呢?我想被否定和淘汰是必然的。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現象才引申出相關的思考與判斷,但這樣的評判結果能否有公信力,能否有一定的客觀性,恐怕還需要讓時間和歷史的沉淀給予我們更好的回答。
[1]鄒躍進.新中國美術史[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2]高銘潞.85美術運動[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呂澎.20世紀中國藝術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