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浩 (渭南師范學院莫斯科藝術學院 714000)
歌唱中情感體驗的培養
張浩(渭南師范學院莫斯科藝術學院714000)
歌唱是人們抒發內心情感時一種音樂性的表達。聲音的技巧是歌唱的基礎,情感的豐富與否決定了音樂的深度。必須在分析作品的基礎上,充分運用自己的情感體驗來表現音樂。
歌唱;情感體驗;培養
情感是指人的一種精神狀態,人的內心有了感情,就要有所表達,于是就有了“說”的表現方式,當“說”這種表現方式不足以表達內心的情感時,就有了“長言”即唱歌,所以說歌唱是情感表現的方式之一。
“情”是主宰歌唱的靈魂,因為歌唱原本就是人類表現情感所需的產物,人的情感豐富多彩,不同歌曲便是根據人的不同情感而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如悲傷、歡樂、憂愁、自豪、激憤、豪邁、甜蜜、贊頌等等。不同的人物因其“性情”不同,有堅強、細膩、溫柔、怯懦、大方、吝嗇、開朗、內向、熱情、冷漠等等不同性格類型。人有多少種情感,多少種“性情”,歌唱就應該有多少種表現方式,一定是以歌唱的情感為依據的,即以情帶聲。
(一)更完美地表現作品
曾經給一個童聲合唱團排練,發現小學生在演唱歌曲時大部分唱得沒有感情。這主要是由于小學生的閱歷不夠豐富,對歌曲的內容以及背景理解不夠深刻,歌唱積極性不夠等因素造成的。首先讓學生明白有感情的歌唱才能感動觀眾,歌聲才具有生命力。同時讓孩子們進入歌曲的意境,例如:在歌唱《小鳥小鳥》這首歌曲時,啟發學生想象小鳥在枝頭竄來竄去的情景,并運用動畫投影演示,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促進他們對歌曲意境的理解,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熱情和情感體驗,更好的表現歌曲中的跳躍感和活潑感。在歌唱《小白船》這首歌曲時,啟發學生想像自己劃著小船在湖中蕩漾,這樣學生才能發揮其主動性、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他們對歌唱的興趣,從而更好地表現作品。
(二)以情帶聲
“以情帶聲”的含義是用感情帶動發聲,主要強調情感對聲音的重大作用。古人云:“情之所至,音之所生”,由此可知在演唱聲樂作品之前首先要重視“情”的培養,接著對聲樂技巧加以訓練,二者完美結合才能更好地做到“以情帶聲”。
以情為先,根據歌曲情感表現的需要,使歌聲的藝術表現力得到最大發揮,歌唱才能充滿活力,充滿藝術魅力,感動人心。歌唱的目的就是要表達情感,也就是說,沒有或不去表現情感,或情感表現不充分的歌唱,其表現形式也就失去了“審美價值”。歌聲的審美價值要依托歌曲情感來實現,歌聲的表現形式是以歌曲情感的需要來展現的。歌唱不能表現歌曲情感,不能以情帶聲,就是沒有藝術價值、缺少藝術魅力、不成功的歌唱。
(三)感染觀眾
當聽眾聽到歌唱者在演唱一首歡快的作品時,聽眾自己的心情也會不由自主地變得愉悅樂觀起來;當聽眾聽到歌唱者在演唱一首悲傷的作品時,聽眾也會情不自禁地流下悲傷的眼淚。這種悲和喜的情感,正是由于歌唱家把情感傳達給聽眾,使聽眾直接受到了演唱家的感染,從而產生了相同情感的共鳴。歌唱家要注意藝術情感的反饋,從反饋中判斷自己的藝術再創作是否引起觀眾的共鳴。一位歌唱家在談到他的演唱經驗中說到:“唱歌不唱情,觀眾不歡迎。”在一次音樂會中,他所演唱的《不能盡孝愧對娘》這首歌中,觀眾的反映并不是很好,經過認真的分析,最終認識到了我在演唱這首歌曲時,太過于關注自己的聲音以及技巧,忽視了歌曲的內涵和思想以及音樂的風格、靈魂等。”由此可見,歌唱家要想感動觀眾,首先還必須感動自己。若是歌唱家自己不動情,就不能創作出歌曲的藝術形象,進而感動觀眾。
(一)情感在練聲時的運用
練聲是歌唱訓練的基礎,比較單調,很容易產生單純技術訓練的觀念,其實則不然。要在練聲過程中注入情感因素,借助發聲練習,訴說自己的心情和愿望,抒發內心的情懷。可以柔情細語地訴說;可以坦然誠懇地表白;也可爽朗奔放、激情滿懷……實踐證明,這種給練聲賦予情感和思想的做法好處很多:(1)它可避免歌唱者因只想技術方法所造成的心里緊張,養成有聲必有情,聲情并茂的良好歌唱心理。(2)它可以很好地訓練樂感,增強聲音表現能力,使練聲時所訓練的技術方法能更好地運用到表達歌曲的內容中來。
(二)準確理解作品
準確理解作品是培養歌唱表演中情感體驗的基礎,有了認識理解,就會有所感受。這種感受是對歌曲理解后所引發的內心的情感波動,有了這種感受,就會有感而發,從而產生強烈的表現欲望,歌唱通過歌聲表現出來的就是因歌曲情感引發的內心感受。對歌曲認識理解的越是深刻,多引發的內心感受越是細膩豐富,對歌曲情感的把握也就越能準確到位。
(三)生活積累
源于生活的情感積累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直接的感受是直接從生活中獲得的情感體驗。如民間音樂家華彥軍(阿炳)患上眼疾之后,由于生活貧困而未得到及時治療導致雙目失明,為謀生計,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頭,自編自唱,這樣的賣唱生活使他飽嘗了生活的煎熬和辛酸,后來寫出了二胡經典之作《二泉映月》,音樂悲涼哀婉,抒發了阿炳對悲苦身世的感嘆和憤懣,也表現了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們還需要培養間接獲得情感體驗的能力。間接的情感體驗是從他人的直接感受中獲得相似的感受。如歌唱家李雙江在《〈再見吧媽媽〉有感》一文中說道:“在一個前沿陣地凱旋歸來的三百多人的醫療團隊慶功會上,我問這些英勇的戰士,在戰火紛飛的時候想什么?這時,只見一個年輕的小護士,低頭把臉藏在手帕后面,天真的說:“想媽媽”,頓時,全場寂靜無聲。戰士們為了自己的祖國,沒有時間陪陪自己的媽媽,正是他們的英雄業績豐富了我的感情,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這首歌曲的精髓。
(四)充滿想象,勇于創新
聯想是通過將已有的情感積累激活,使其鮮活生動起來,并以此去激發歌唱情感的表現。如歌唱家郭蘭英出演《白毛女》喜兒一角時,就曾運用聯想將自己的親身體驗引入戲中。在喜兒被黃世仁糟蹋以后,獨自一人來到白虎堂這場戲中,喜兒悲憤交加,向蒼天傾訴著滿腹的冤屈和仇恨的怒火,此時的郭蘭英聯想到自己的“二哥到太原警署告狀失敗,回家悲憤身亡……郭蘭英當時被逼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有苦不能訴,有冤不能伸……在臺上,她突然身不由己,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這個跪的動作是用情所致,與劇中人物內心情感十分吻合,得到導演舒強的肯定和贊許:“你那個跪的動作,十分真實生動,而且做得恰到好處,以后演出就按照這次的動作演,記住。”郭蘭英在表演中豐富真實的情感,是她創造性地調動了自己的情感積累,與劇中人物情感融合在一起,因此她扮演的喜兒鮮活真實、血肉豐滿,也因此,她成為迄今為止這一人物角色最成功的扮演者。
歌唱中的情感即歌唱者對聲樂作品的理解和體會,并且恰當地表現作品所要傳達的思想感情。一個優秀的演唱者,只有將自己內心的情感融入到音樂作品中,做到聲情并茂地演唱歌曲,才能將音樂作品表現的淋漓盡致。
劉大海.《演唱藝術家郭蘭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
張浩,男,渭南師范學院莫斯科藝術學院青年教師,碩士,主要從事合唱指揮教學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