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達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音樂學院 410205)
小提琴演奏民族化的探索
李達(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音樂學院410205)
自小提琴藝術從西方傳入我國后,其藝術表現形式便同我國民族音樂藝術產生交融,在這個藝術表現形式交融過程之中,使小提琴藝術的內涵更為豐富,并煥發出全新的藝術生命力。為此,本文將選取“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這一視角來進行探索。
小提琴;演奏;民族化;現實價值;發展態勢
本文章支持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課題《小提琴藝術的民族化發展研究》 課題編號:15C0789
任何藝術都并非是無源之水,而是深深植根于該藝術所形成的土壤之上,小提琴藝術也并不例外,之所以這項藝術在我國得到普及和推廣,原因即在于其同我國的民族音樂藝術實現了有機地融合。
對于藝術民族化這一問題,無數研究者已經對此給出了精準地論斷。盡管從產生淵源來看,小提琴這種樂器產生于西方國家,不過在小提琴傳入我國之后,其欲繼續彰顯出自身的藝術生命力,則必須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如此方才能夠繼續向世人展現其藝術魅力。像管弦樂等樂器傳入我國之后,之所以很快吸引了諸多的愛好者投身其中,原因即在于這些源自西方的樂器同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形成了有效地融合,因而擁有了諸多的受眾。如舉世聞名的《梁?!?,便是小提琴藝術民族化的最好代表。
因此可以說,唯有使小提琴藝術深深地植根于中華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土壤,方才能夠使小提琴藝術在我國的音樂藝術領域實現茁壯發展。
我國小提琴藝術的民族化,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演奏的民族化上。為此,本文將從音調民族化、音腔民族化、音律民族化三個角度對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展開探索。
1.音調民族化
小提琴音樂作品音調的旋法同我國民族音樂的音調特點實現了有機融合。從音樂表現力角度來看,旋律能夠最為貼切的彰顯民族音樂特質。五聲旋法是我國民族音樂的傳統表現形式,這種音樂表現形式同西方的音樂調式特點迥異。
2.音腔民族化
小提琴音樂作品的音腔同我國民族音樂的音腔特點實現了有機融合。從語言的構成情況看,西方的拼音文字多數為一詞一意,因而在音樂作品中表現為音腔能夠保持平穩,而中國的語言文字的發音有平仄之分,因而在音樂作品中表現為聲調的起伏多變。所謂腔指的是音過程中有意運用的、與特定的音樂表現意圖相聯系的音成分(音高、力度、節奏、音色)的某種變化。也就是說音過程中某些抑揚頓挫的變化。在中國傳統民族音樂之中,音腔的變化情況十分明顯,同音質的高低、發音的力度等均存在直接的關聯。此種情況如同我國的書法藝術所表現出的豐筋多力、游云驚龍一般,每一筆都讓人感受出格律之美。這種錯落有致的格律之美,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征。而中華傳統民族音樂亦是如此,正所謂高山流水、急管繁弦,這正是傳統民族音樂的精妙之處。除此之外,從對裝飾音的使用情況來看,我國傳統民族樂曲和西方樂曲存在差別,二者具體的差別表現在對樂曲的節奏控制方面。一般而言,基于確保音腔同民族語言的發聲習慣近似,通常音調并非立刻呈現出來,而是延后出現,同時音調的重音部分被置于裝飾音之上。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小提琴演奏過程中,演奏者必須根據曲譜,對裝飾音的使用加以合理把握,同時在演奏中,演奏者的手指必須保持放松狀態,從而使流淌出的音符音色圓潤。這方面的代表性例子為楊善樂在《夏夜》中對長顫音的使用。
3.音律民族化
小提琴音樂作品的音律同我國民族音樂的音律特點實現了有機融合。在中國傳統民族音樂中,微分音程盡管不如阿拉伯諸國那般在其音樂作品中被頻繁使用,不過在國內部分地區的傳統民族音樂中時常可見,這樣一來,一些小提琴音樂作品的音律表現出五度相生律等難以對其實想精準界定的情形。如若未能對有效地對此類音高情況加以合理地應對,則必然導致演奏出的樂曲使聞者感到難以入耳,而藝術表現力更是無從談起。基于此種情形的存在,小提琴演奏者有必要認真研習微分音程這種現象對傳統民族音樂審音習慣等的影響,進而形成精準地把握此種現象。比如,在中國傳統民族音樂之中,演奏者通常使用彈性節奏對樂曲進行演繹,而歐美音樂演奏者則習慣于樂曲演奏中的實時律動。此種演奏特點在大多數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演奏中尋??梢姡唧w范例如《江河水》中的引子??梢哉f,這種散板式的演奏方式,代表了中國傳統民族樂器在審美層面的藝術表現價值。
第一,從小提琴音樂作品的創作情況來看,作品的主體已經表現出鮮明的民族化發展態勢。從現階段國內小提琴音樂作品的題材來看,這些音樂作品均取材于各類民間傳說以及詩詞歌賦,作品中的各類藝術元素也均源自傳統民族文化。作為一個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中華民族而言,其人民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篳路藍縷、不斷進取,形成諸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也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氣質。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浸染影響,當前我國的小提琴音樂作品亦彰顯出中華人民堅強隱忍、不屈不撓、溫恭自虛、不矜不伐的獨特民族特質。同時,小提琴演奏藝術自身鮮明的韻律之美,使得民族化了的小提琴藝術更為光彩照人。。
第二,從小提琴藝術的演奏技法等方面來看,傳統的中華民族音樂同西方音樂最為鮮明的區別即在于:在遵循小提琴藝術內部結構規律的前提下,節奏加入很多自由變奏,多次重復變化,音型上也會加出一些“花兒”,比如“顫音”、“滑音”、沒有節奏規律的“裝飾音”等等,本身對中國傳統五聲調式旋律的借鑒改編而成的新的旋律線條和模仿中國傳統樂器或者戲曲唱腔特色的新的演奏形態等等。而前述特質是中華傳統民族音樂所獨有的,以嚴謹而著稱的西方音樂并不具備這一表現特質。同時,這種中西方小提琴藝術的不同之處,使聽眾能夠從民族化了的小提琴藝術中體悟到中華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精妙所在,進而深深地沉醉其中。可以預見的是,在對中華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發揚光大的基礎上,日后以西方樂曲演繹中華曲目的表現形式將更為多見。
回首小提琴藝術傳入我國的發展歷程能夠看出,小提琴藝術已經從最初源自西方的舶來樂器,發展成為具有獨特音樂演繹和表現風格的樂器,并且擁有了諸多民族化的音樂作品,可以說,小提琴藝術在我國取得的成就,完全在于其實現了同中華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有效融合所致?;诖朔N情形,廣大小提琴藝術研究者和從業者,在日后的研究和藝術道路上,應當充分立足于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豐厚藝術土壤,從而使小提琴藝術發展獲得不竭的前進動力。
[1]姜素民.一個需要繼續堅持和努力的目標——重溫“小提琴民族樂派”的實踐[J].人民音樂,2002(06).
[2]胡斌.小提琴在廣東音樂及粵劇演奏中的使用——小提琴“民族化”發展個案分析[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