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媛媛 (紅河學院音樂學院 661199)
紅河州彝族弓弦樂器的發展現狀與傳承保護研究
趙媛媛(紅河學院音樂學院661199)
紅河州彝族弓弦樂器傳承已久。一個具有強烈音樂細胞的民族,才能譜寫出富有天籟般音樂色彩的曲目,從而傳承至今,不曾隨歲月的流逝而消亡。它呈現出了無數代彝族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文化,這不但是民族的音樂文化,同時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瑰寶。紅河州弓弦樂器的發展雖然總體上呈現世界化與多元化的特征,但也出現了一些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怎樣在繼承前人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實現彝族弓弦樂器的創新與發展,成為了民族器樂工作者們最為關注的問題。筆者研究紅河州彝族弓弦樂器目前發展的現狀及出現的問題,目的是為了力圖找到更為有效的途徑,使彝族弓弦樂器乃至整個中國的少數民族器樂能夠健康地發展。
紅河州;彝族;弓弦樂器;發展現狀
2015年度紅河學院科研基金項目一般項目《紅河州彝族弓弦樂器調查研究》(編號:XJ15Y13)
彝族是中國具備悠久歷史和古老文明的民族之一,有羅武、納蘇、諾蘇、米撒潑、阿西、撒尼等不同自稱。彝族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屬于人口較多的民族,全國彝族人口約776萬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中國云南、貴州、四川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彝族歷史悠久,文化多姿多彩1,古時候就對歷法和宗教信仰有著深入的研究,在常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服裝和飲食文化,經濟也發展迅速。
古代彝族人自稱為“尼”,而古代“尼”的發音又與“夷”同音,改革開放后彝族代表會見毛澤東,毛澤東聽取意見后為消除少數民族歧視(蠻夷),故改名為彝族,意為在房屋下有“米”有“絲”,象征彝族人民豐衣足食。彝族人十分喜愛樂器歌舞,他們擁有各種各樣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其中包括:三弦、月琴、三胡、牛角胡琴等等。彝族人民淳樸、熱情,尤其重視情誼。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很久以前,勤勞勇敢的彝族人民在田間勞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為調節勞作帶來的疲倦,放松身心,他們常在飯后三五成群或一家老少齊聚一堂,拉響特有的彝族弓弦樂器,優美的歌聲和獨有的民族舞蹈共同演繹,使枯燥乏味的生活點燃了激情的火焰。
彝族屬于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的弓弦樂器具有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彝族弓弦樂器一直深受彝族人民的熱愛,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文藝方針政策的開放,民族與現代的音樂文化交流日益頻繁2,彝族弓弦樂器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的認可。但近些年來,紅河州彝族弓弦樂器發展的現狀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令人堪憂。在目前的環境下,紅河州彝族弓弦樂器的發展無論在創作上還是市場接受上,都有待我們加以改善。彝族弓弦樂器本身的傳統魅力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繼承,而創新的地方卻遠遠不夠。既然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寶貴財富,我們就要秉承“繼承與創新”的思想,在目前的現狀問題下,認清它的現狀,找到問題解決的方向和途徑,這也是本文將要探討的重點問題。認清紅河州彝族弓弦樂器的發展,將對整個中國少數民族器樂的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筆者研究紅河州彝族弓弦樂器發展現狀的原因。
從我國大量的考古進程中,不少出土文物和歷史文獻表明,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出現了打擊樂器和吹管的樂器,古時代的樂器有土制作的鼓,骨頭制作的吹管樂器等。在原始社會主要是以擊打樂器為主,其發音與音色都相對簡單。直到商朝樂器的種類開始變得多種多樣,列如笙的前生,鈴、鼓、鐘等等。直至春秋戰國時期,才出現新型樂器笛、角、琵琶等等。弓弦樂器則出現的較晚,史書記載從唐代開始多次出現胡琴,二弦等弓弦樂器。原始社會的人們在生活中發現,用棍棒之類的物品敲打一些形狀規格不同的石頭,會產生不同的聲音。吹不同長短的竹子之類的管子,也會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于是他們慢慢研究出了音調簡單的樂器。隨著人類不斷的進步,不斷實踐與創新,他們發現類似繩子、動物毛發的松緊程度不一樣,發出的音調也高低不同,于是慢慢出現了弓弦樂器。
彝族人民十分熱愛樂器歌舞,彝族音樂舞蹈的種類繁多,風格迥異,內容和表現手法也極其豐富多彩。與之相應,彝族的樂器種類很多,特點和功能也多種多樣、各具特色。因此,彝族人民擁有各種各樣的頗具民族特色的樂器。其中有些樂器則與周邊其他民族所共有,有些則獨具特色。
牛角胡琴:起源唐朝的奚琴,北宋朝代,出現了用馬尾弓拉奏的胡琴,在當時屬于主要的拉弦樂器,《夢溪筆談》中有記載,胡琴形狀無品、長柄、音箱梨形有兩弦,琴頭上鑲著龍頭形狀飾品,用馬尾弓進行拉奏。北宋元豐五年,在駐守邊疆的宋朝軍隊中,就已經廣泛使用以馬尾做弓弦的胡琴演奏,其聲音優雅醇厚。
三胡:琴桿用紫竹制作而成,桿端有三個森軫,三根弦。琴弓稍粗,竹弓,彝族特有的樂器,阿細人稱“嘿胡”,撒尼人稱"嘞胡”,木制琴筒,蒙蛇皮(或羊皮),雙股馬尾,分別穿于一、二弦及二、三弦之間。拉奏時,一、二弦與二、三弦同時發音,音色豐富獨特,清脆、柔和,既可以獨奏,又可以合奏或者可以為歌舞伴奏。云南彝族的兩大支系"撒尼”與"阿細”人的民間樂舞"阿細跳月”常用此樂器演奏。彝族的弓弦樂器,多數都有其特色的曲調,結構和音調都有相對的穩定性,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構造,它的發音的原理和音質、音色也是截然不同,各有其特色和功能。即使是同一種樂器,也會由于流傳的地區不同,演奏者的個人風格不同而變化多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覺地開拓了這些民族樂器的表現領域,自然而然的豐富了彝族音樂藝術的寶庫。
我國地大物博,而紅河州更是人杰地靈,這里培育出無數技藝超群的民間藝人,他們用嫻熟的彈唱技藝展示了很多曾今輝煌的民間藝術文化,給人們聽覺上帶來了無以倫比的享受,也給人們留下了深深的思索。彝族弓弦樂器經歷風雨的洗禮,已經成為紅河州民族文化的重要保護的一部分,彝族人生活其中,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淡忘了他們曾經擁有的文化。
第一,紅河州彝族弓弦樂器的地位。在當地彝族的生活習俗中,凡是遇到重大的節日,彝族人民都要歡聚一堂,拉起各種各樣的弓弦樂器,或獨奏或合奏,調動節日氣氛,釋放和表達出內心情感。彝族小伙子們則靠對弓弦樂器技藝的發揮,搏得女孩子的歡心,弓弦樂器也是男女表達愛意的一種獨特方式。可見弓弦樂器在彝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是無可替代的。眾所周知,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日子,比過年還要熱鬧幾分,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彝族人民殺豬宰羊,飯前先祭拜祖先,然后進入狂歡階段,少則一二十人,多則上百人,圍著篝火,拉響各種弓弦樂器,載歌載舞,不亦樂乎。這就是名滿全國的《阿細跳月》,彝族老人常在夜晚拉奏三胡回首往事,用其來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感慨。弓弦樂器不僅能讓紅河州彝族人民享受一種聽覺上的盛宴,更是彝族人民心靈上的寄托,它在紅河彝族人民心中的地位無比重要。
第二,多元文化的沖擊。紅河州彝族藝術的西化現象嚴重,導致彝族弓弦樂器傳統的民族性缺失。紅河州彝族樂器的發展受到了多元文化的沖擊,隨著時代的進步,更多的娛樂方式提供人們選擇,改革開發以來,紅河州彝族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生活質量達到了質的飛越。年輕人們受到社會娛樂方式的影響,漸漸選擇城市KTV,酒吧等釋放激情的生活方式,這導致弓弦樂器漸漸淡出彝族人民的生活。在十幾年前彝族人民重大節日拉奏弓弦樂器是必須進行的一個項目。時至今日,已經很少有年輕一輩會選擇拉奏弓弦樂器來慶祝節日,況且他們也并未學會弓弦樂器的拉奏技巧。紅河州彝族三胡樂器的發展遇到了空前的危機。隨著年輕人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對金錢的欲望,大多數外出打工或考取功名,對本民族文化傳統漠不關心,無空閑時間學習弓弦樂器的演奏技巧。加之現代音樂對年輕人更加有吸引力,所以流行音樂成為彝族年輕人的追捧對象,被漢化的彝族青年越來越多。老一輩弓弦演奏者漸漸老去,后輩又無心學習,各種不利因素都導致彝族弓弦樂器面臨失傳的危險。
第三,政府的保護措施缺乏。社會上對少數民族器樂的欣賞越來越低。政府應該加強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將彝族弓弦樂器這一樂器文化的保護工作,納入財政預算,為其提供經費的保障,以幫助彝族弓弦樂器的保護工作順利開展,為民間音樂發展提供幫助3。政府應投入到彝族弓弦樂器的保護與傳承上。同時,紅河州政府還可以從政策的角度出發強化基層活動,積極調動民間力量,號召民間弓弦樂器藝人并為其提供場所開展相關活動,為彝族弓弦樂器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條件。培養專業人才,提高福利待遇也是對弓弦樂器保護的一種措施,如果彝族弓弦藝人連基本的生活保障都無法保證,談何有精力來弘揚發展彝族弓弦樂器這一文化呢?因此紅河州政府應該有意識的提高藝人的福利待遇,鼓勵老弓弦藝人廣收門徒,在培養的過程中發掘和創新本民族弓弦樂器的演奏方法。其次應該讓藝人們進入藝術團體讓其生活有所保障,將傳承與教育接軌積極培養彝族弓弦樂器的人才。
第四,彝族弓弦樂器的延續。彝族弓弦樂器伴隨著彝族人民已經走過了幾千年的歷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文明的進一步提升,漸漸出現了后繼無人的窘困局面,但其獨特的魅力具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它是彝族人民心中最基本和樸實的生命血脈,生生不息,永不枯竭,它早已隨著彝族人的傳統生活方式融入了彝族人名的血肉之中。紅河彝族弓弦樂器已經成為彝族人民的一種標志,它作為紅河州彝族人民身份的標識,就有了生活的土壤,我相信在土壤的滋潤下彝族弓弦樂器將會茁壯成長,再次綻放艷麗的花朵。加之今年紅河州政府對民間藝術文化的保護有一定成效,弓弦樂器的春天將不會遙遠。
綜上所述,紅河州彝族弓弦樂器藝術正處于一個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特定時代。在這個大文化背景下,各民族之間的音樂文化相互滲透和影響,給紅河州彝族弓弦樂器的發展帶來沖擊。彝族弓弦樂器的發展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急需迫切地解決。筆者研究紅河州彝族弓弦樂器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目的是為了使音樂工作者們對紅河州彝族弓弦樂器乃至全國各民族的樂器的發展引起重視,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及途徑。紅河州彝族弓弦樂器在新時期的發展,既要繼承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又要以創新的思維去分辨、借鑒、學習、融合外來音樂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并使外來的藝術元素融化成紅河州彝族弓弦樂器自身的一部分,這樣才能使紅河州彝族這樣一個古老而悠久的少數民族的樂器與時代同步,與世界同行,紅河州彝族弓弦樂器藝術也將永葆常青。
1.陳麗娟.淺談涼山昭覺彝族服飾與貴州苗、侗族服飾之異同[J].青春歲月,2013(13):89.
2.周娟.二胡藝術發展的現狀分析[J].音樂創作,2016(2):116.
3.李海棠;房麗穎;洪虹.以樂亭大鼓為例淺析河北民間音樂的現狀和發展傳承[J].大眾文藝,2015(21):33.
趙媛媛(1988-),女,黑龍江伊春人,學士,助教,紅河學院音樂學院二胡教師兼科研秘書,研究方向:民族樂器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