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敏 (湖南女子學院藝術設計系 410004)
女校教育中藝術概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
羅敏(湖南女子學院藝術設計系410004)
概要:女校教育要突出女性特色,在藝術概論課程教學中,要突出女性的特點,形成以“以學生中心,教師為指導”的有效教學機制,著力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女性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的有效教學機制;感受美;鑒賞美;人文素養
過去藝術概論的教學模式是單邊的形式,老師賣力地“教”,學生被動地“學”。在這種單邊的不可逆的教與學的二元結構中,教師是主體,以講授為主??焖賹⑺囆g理論講完,其間教師很少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更不用說課后師生間的交流。這種以老師為主的教學模式存在嚴重的問題。它忽略了女性人才成長的規律,20歲左右的女大學生,她們感性思維形象思維強,而抽象思維比較薄弱,對抽象理論的興趣相對比較低,而藝術概論主要介紹藝術學最基本的一些原理,主要是:藝術的一般規律,藝術的創作、作品和鑒賞,以及各門藝術的基本特點等。因此,傳統的以老師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根本無法調動女學生的興趣,課堂上,她們上課的熱情不高,打嗑睡,講話,根本無法理解并掌握基本的藝術原理,也不知區分藝術與非藝術,更不用提去慢慢欣賞古今中外的優秀藝術作品,因為文化的積淀太少。根本無法實現藝術類的女性人才培養的目的——良好的女性修養和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質和藝術修養。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女校教育的最大特色是女性教育,女性個體的特點不同于男性,而且每個女性個體的差異性,如她們的文化素養,藝術水平等也存在不同。女性人才作為女校教育活動的終端產品,雖沒有統一的規格,但最終的目的是育人,努力實現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女性教育的三結合。因此筆者在多年的教學經驗中,思考并采取不同于傳統藝術概論課程教學模式,采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這個理論武器。完成四個轉換:
(一)轉換教師與學生二元結構為多元結構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學生是知識能力素養的主體、是知識能力素養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資源的策劃者、教學環境的建構者和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是演員,老師是導演。它重點強調的是老師與學生在課程教學中多元關系,不再停留在教與學的二元結構中,而且還改變師生之間的角色。在女校教育中,尤其要強調女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能力素養的主動建構者,我們要采取多種手段去刺激,調動女大生對抽象藝術原理,藝術現象等理論的興趣,培養女大學生主動自學地學習、積極能動地學習、上升到理論層面的探索研究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有學術研究的女性個性化人才,實現以創新培養為核心的大學素質教育的目標,培養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批評美的能力,并轉化為對美的表達與寫作能力。在課程教學中,采用現代化教育手段,聲像結合的方式,調動女大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打破單一的講授黑板式,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21世紀后,網絡,聲頻,音頻,電腦PPT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為藝術概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物質條件。在教學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PPT,創設情景,對女大學生進行啟發式、引導式的教學。充分利用女大學生善聯想,重感性直覺的生理心理特點,來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多媒體有集聲、像、文字、動畫為一體的特點,可以使抽象深奧的理論內容變得具體形象,直觀,這樣就更能激發女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在講授“藝術的起源”時,首先我就導入了西班牙阿爾卡米拉洞穴壁畫,我國境內被發現的古遺址,各種陶器或生活器具,或酒器,讓學生直觀感受到遠古人類的藝術創作活動,從而進一步思考,那個時代的人,那個時代的藝術創作,他們的創作觀念等等,再講解藝術史上不同的思想觀點。通過這樣的圖片,設置疑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覺地去理解關于藝術發生學上的種種觀點,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和質量。
(三)轉換藝術概論課程教學理念,著力培養女大學生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
女校教育的校園文化下,藝術概論課程的教學主要是針對藝術類專業的學生。不同于其他綜合類的本科藝術教育,在課程教學內容上,盡量規避過于抽象的理論要點,盡量地通過使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的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考慮藝術概論不同的內容和女大學生實際,合理地利用與設計,有些偏重理論性的教學內容,使用多媒體投影設備,將一些重點內容予以展示,以節省板書時間,提高效率;在自己的實際教學中,針對教學內容有目的性,有的放矢地使用教學課件,適時適地地利用聲像圖文動畫,將抽象與具像,將藝術理論與藝術創作,將藝術家的人格素養等等,生動而細致地展示出來,幫助女大學生一方面理解理論層面的東西,又去移情,又被感染,打動,化為自己的文化素養,提高自己的對美的鑒賞能力。藝術作品的賞析貫穿藝術概論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如講授“藝術的特點”三大特點——主體性,審美性,形象性時,我就大量使用了國內外的各種藝術作品,談及主體性時,使用了中國畫中畫馬的題材的作品。同是畫馬,卻因著時代,因著藝術家不同的審美理想,觀念而不同,如唐朝韓干的《照夜白圖》,近現代畫家徐悲鴻的馬。具體而鮮活的作品展示出來,學生直觀地而深入地理解藝術的主體性。也同時展現國外繪畫大師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羅丹的雕塑作品《巴爾扎克》等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視覺感受,接受信息,從而被感染,被打動,從情感上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也同時接受了抽象的理論知識點,也被賦予了濃濃的藝術修養。讓女大學生在情感的熏陶下,接受美,感受美,提高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
(四)轉變“重技能,輕人文”觀念,整合資源,提高女大學生人文素養
在女校教育的藝術類人才的培養方案中,設置藝術概論課程,面對一個最主要的問題是,學生的人文素養相對比較低,學生或部分教師也存在對理論的一定程度的輕視,重技能性的操練,導致“匠人”氛圍比較嚴重。女大學生嚴重缺少了人文素養的積淀,因此,在藝術概論課程教學中,轉變轉變“重技能,輕人文”觀念,整合資源,在藝術概論課程的教學中,結合校選課,公選課的人文知識,全面拓展學生的人文素養。如在講授“藝術家、藝術創作”時,我就談到了大量的傳統文化知識,重點談及我國漢魏六朝時的文學與藝術,漢魏風骨;談及人與作品,人與時代背景等等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精粹,讓學生能認知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與精深,也能認知到藝術家的人文素養對其創作的重要作用,也才能擺脫匠人的氣息,在深厚的人文素養里才能向藝術大師接近,今后從事藝術創作時,也才能走出復制雷同之窠臼,思想上才走得更高遠,更深邃的境界。這也才是真正的藝術創作。
在傳統的藝術概論課程教學模式中,受舊的觀念影響,藝術類專業的學生重技能,迫切需要掌握相關的專業技能,如視覺傳達專業學的是包裝,書籍裝裝幀等;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學的是服裝工藝,立體裁剪等等,但這其實是專業平臺上的內容,它需要相關的理論支柱,藝術理論與人文素養就是最強有力的支柱,這樣才能由“匠”上升到“師”,才能真正實現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藝術概論課程教學的傳統模式的也才可能發揮其支柱作用。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簡圣宇.藝術概論課程教學的理論轉換[J].美術教育研究,2014(11).
[3]韓秋月.藝術專業課程《藝術概論》教學方法的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3(13).
羅敏,湖南女子學院藝術設計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