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菊 (四川美術學院 404100)
設計教育提倡工匠精神
張菊(四川美術學院404100)
設計教育如何做到技術與藝術的有機統一,其實是一個老問題。對于手工藝人來講技藝相通,自己設計自己制作,技藝可日益精進。而大工業時期的職業分工導致設計與制造分離,統一則成了需要平衡的問題,不僅西方設計教育經歷了像包豪斯、烏爾姆這樣的歷史階段,中國的設計教育同樣也因此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加之從美術學科獨立出來的藝術設計,越來越拉近了與藝術的關系,而遠離了與技術的關系,由于產品設計脫離了制造技術的支撐,使中國制造到中國設計以及精品品牌之路仍然步履蹣跚,本文試圖從設計教育的角度,探討培養能工巧匠的設計師不但沒有過時,在新的歷史時期,在多元化的教學背景下,仍然有其特殊的意義與價值。
工匠;精神;設計;教育
20多年來,我國設計教育正處于一個不斷轉型的過程中,隨著藝術教育招生規模的擴大,從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后,國內的各高校在專業設置方面開始了“拓寬基礎、淡化專業”的教學改革,提出了以“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由此而帶來的學科定位不清晰、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求大求全等一系列問題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這種培養模式導致學生對所學的專業深度不夠,學生的知識結構與企業需求的專業技能存在嚴重脫節,設計專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脫離實際的“理論設計”或“模擬式設計”的狀態中,尤其是設計技能的實踐教學課程和實踐教學的實驗室與設備,遠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設計大學的水平,也低于我國臺灣和香港地區設計大學的水平。
“重藝輕技”的現象在藝術類院校比較普遍,尤其嚴重的是缺乏以培養動手能力為主的技術實踐教育,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今天。許多學生設計的作品想法很好,但很難是一個完整的設計,設計產品的工具和科技輔助手段也不夠,手工工藝與國外的學生比差距較大。這不能不說是設計教育的觀念使然。
現代設計教育從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包豪斯開始起步,教學面對工業化大生產,提出了“技術與藝術新統一”的口號。當然,包豪斯的設計教育體系并不是一個已臻完美的成熟模式,在不同的社會條件與歷史條件下,設計教育究竟該怎樣將技術與藝術的教育實現有機的“統一”,其教育模式并沒有完全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包豪斯的“車間(作坊)”與“工廠學徒制”相結合的設計教育模式對于現代設計教育產生的地影響可謂深遠,并進一步形成了20世紀西方現代設計教育的基本模式。1比較而言,我們有理由提出培養工匠精神的設計教育對今天發展中的中國設計教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然工匠精神的回歸不是回歸到封閉的手工技藝傳授,而是一種開放的、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
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走出去的品牌依然寥寥無幾。前些年,面對“非中國制造”的討論,在中國設計界表現出普遍的失語。“NOT MADE IN CHINA”,至少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把中國制造的產品,歸入到技術含量不高、創新能力落后的行列;二是使人聯想到中國產品的質量低下,甚至粗制濫造。“非中國制造”顯然是要把中國制造的產品排斥在品質優良的產品之外,引導消費者拒絕購買中國產品。中國的現代設計教育已經發展三十多年了,可中國產品仍然因為缺少設計含量而在國際市場上受到排斥,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對設計教育的反思。2
美國、日本、歐洲的工藝極盡完美、精湛,都是內部精工主義精神的外在呈現。法國奢侈品、德國汽車、日本電器、美國電影等各國的精品代表,這些精品制作工藝追求精細,精益求精,甚至無可挑剔。骨子里都滲透著一種精工主義精神,對產品的每一個細節都精雕細琢力求完美,它們實際上也代表著不同的思想文化。
對于世界級的品牌產品而言,無不體現出精工精致的設計思想。如果說中國缺乏世界級的品牌,原因之一就是技術教育在中國藝術設計教育中的長期缺失,這可以說是在設計教育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多年來,問題的討論并沒有導向人們所期望的結果。雖然我們可以說在學校不可能培養出設計大師,但如何培養具備大師潛質的學生卻是可以展望的。
中國的現代設計及設計教育源于民國時期和20世紀80年代初期先后引進了“包豪斯”及西方的設計教育模式和體系,但是這種“引進”并沒有真正切入到制造產業、教育體系和經濟制度的深層,而只是浮在形式模仿的表層形態。比較一下亞洲新興工業國家韓國、新加坡、泰國以及我國的臺灣、香港地區的設計教育和制造產業同步發展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當代中國設計教育的問題所在,“對于正在走向工業化或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中國設計教育,包豪斯的設計教育模式依然是值得深入學習和研究的典型案例”。3
設計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尤其是產品設計專業,不可能只向學生講解如何設計,而沒有如何制造的課程。如果我們的設計還停留在實踐的形式和審美的形式上,那將會與世界高水平設計拉開更大的差距。
“產品設計的創新不是存在于想象和概念中,而是一種在創意基礎上運用工藝技術的造物活動。”4設計教育在傳授技藝的同時,也傳遞了耐心、專注、堅持的精神,當人懷著工匠之心做事時,出來的產品會融入創作者的人格魅力。這不僅是傳統的工匠,也是當代的設計師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特質。
在國外,設計教育受包豪斯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學大多是在車間里進行,在日本稱為“工房”,培養的是既有先進的設計理念,更有手工制作的匠人精神,即使是空間設計,甚至機能設計等專業同樣需要用手工完成作業,教學偏重于作坊式的手工技藝傳授。比如空間設計,要求學生自己用木工工藝來完成傳統的和式住宅,染織設計也是自己在織機上編織,甚至字體也要自己書寫,以此體會日本漢字水墨手法與簡約空靈的意境之美;美術字體筆畫的粗細變化、方圓曲直、空間編排等,將字體設計推至另一至高境界,從而表達出高雅的文化品位和人文情懷,此尋求傳統與時代發展的契合關系。
以前說到能工巧匠,有“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的說法,現在我們再提什么八級鉗工、焊工之類的都覺得與今天的設計師沒有關系,更沒有人能靜下心來做工匠了。因此,設計人才培養的質量一直不容樂觀,不少院校又開始尋求精英教育的發展模式,比如“拔尖人才”計劃的實施,導師工作室制等,以便積聚
教學資源來培養10%不等的專業比較突出的學生。但這畢竟只是針對少數學生制定的教學計劃,其重點只是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采取加餐的方式來增加學習的內容,并未從根本上意識到設計與制造的緊密關系。
中國設計教育由于大工業生產造成的職業化分工,一般分為工科模式與藝術模式來培養設計師,即便是工科院校招收設計專業的本科生,也依然享受藝術類招生,文化課成績偏低的條件下招收的,且大多數的培養目標與藝術類院校很接近。工學學科與藝術學科在不同的院校培養,即便是在同一個院校,也是各自為陣,并未體現技術與藝術統一的交叉學科屬性,這一直是工業設計教育的短板,因而提出設計的跨學科教育成為一種共識。人們已意識到,大一統的設計教育顯然不符合社會對設計人才多方面需求的發展趨勢,因此,跨學科的教育模式近年來越來越被各大院校所認識和踐行。這里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為什么從包豪斯以來,歐美、日韓的設計教育十分重視手工的實踐性教學呢,因為手工勞動所培養的學生所要解決的是腦與手的統一,做事的匠心獨運,躬身行力。這點德國和日本的設計教育都秉承了本國歷史上手工匠人的傳統,卻又在工業化進程中積極參與技術創新,并且很善于利用最先進的機器和工具來保證它的競爭力,同時拓展了新的手工職業范圍,5以此尋求手工精做與大工業生產之間的緊密聯系,即使是工業化大生產的產品,仍然可以看出精工精致的職業追求,也包括了技術與藝術始終不曾脫離設計師的整體思考。
恒信鉆石機構董事長李厚霖認為:“成就一個民族精品品牌,至少應具備三個基本要素:第一,文化精粹的傳承;第二,精工主義精神;第三,創造精品的人才。”6這不能不說是企業界,或者說產品市場對設計人才的期待。
中國要想從制造走向創造,先從教育做起,沒有精工精致的制造業,創造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而設計教育并非只是解決構思與圖紙設計的問題,只有堅持與制作技術的統一才能使設計的根基有持續發展的動力,而知行統一的工匠精神同樣也應該貫徹于設計教育的全過程,使之技藝相通的人才培養觀念在新的歷史時期得到更為完整的詮釋。
注釋:
1.王受之.《設計教育批判》.新浪網:博客文章,2008.1.
2.李其亮.“非中國制造”背后的中國設計缺失[J].美術觀察,2006(06):24-25.
3.駱軍衛.關于藝術教育的思考[J].科學教育家,2009(2):89.
4.潘魯生.匠心獨運[M].重慶出版社,2009.2:4.
5.胡平.藝匠之美[M].澳門文星出版社,2003.10:101.
6.李厚霖.《中國精品品牌之路還有多遠?》.搜狐網:博客文章,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