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曉華 (河北藝術職業學院 050000)
互聯網時代古村落文化的活化途徑
席曉華(河北藝術職業學院050000)
隨著互聯網+時代來臨,古村落的保護在一定傳承的基礎上也造成了流失和破壞,本文以文化傳播的視角探討了在新媒體時代古村落如何拓展傳播方式實現古村落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互聯網+;古村落;文化傳承;活化
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項目課題“互聯網+文化背景下河北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傳承”研究成果,課題編號:HBWY2015-Y-G021。
古村落是一個有生命力的個體,承載著歷史,是民族文化的載體。保護古村落不僅僅是規劃建筑、景觀,保護建筑風貌物質形態,更為重要的是保護其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這樣的建筑才是有真正意義上的古村落。一些古村落盲目模仿城市,鄉村固有的鄉土文化悄然消失。在建設“美麗中國、美麗鄉村”的背景下,依托互聯網媒體的優勢,古村落文化的傳承要以整合古村落文化的前提下保護和活化。
傳統村落的文化內涵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現存傳統建筑風貌完整。也就是在村落中應該擁有一定規模和數量的傳統建筑,同時要求歷史遺存的文物古跡和建筑物、構筑物布局集中緊湊,用地面積達到保護區內建筑總用地的70%以上;建筑的形式、高度、體量、屋頂、墻體、門窗、色彩等基本保持著傳統的地方風格和風貌特色。
二是村落選址和格局保持傳統特色。也就是村落的演變和發展基本延續了始建年代的堪輿選址特征,仍然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蘊含著古代先民的天地人和哲學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筑風水理念,以及儒家禮制規范和倫理道德;村落的各類建筑布局、路網格局大體保持著傳統的空間結構、空間肌理和空間形態。
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也就是村落依然保持著傳統的富有生命力的生產、生活方式和鮮活的起居形態,以及依托傳統方式和形態,在歷代生息繁衍中創造的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的口頭文化、體型文化、造型文化和綜合文化等等。
(一)古村落開發意識的同質化
目前古村落的保護多以旅游開發為主要形式,暫且不論旅游開發的后續影響,單單在傳播與整合資源、政府統籌管理的階段就面臨著很多問題。首先,公眾、政府意識不高。雖然“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策略已經出臺很多年,但是大眾和政府的投入依然還不夠,不計后果的拆遷和亂建仍然存在。只有公眾和政府給予更多的重視,才會有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傳統村落的保護當中來。
(二)傳播方式單一
同一個事件,不同的傳播方式,最后會有完全不同的傳播效果。
在2012與2013年,國家頒布了包含2000多個傳統村落的名錄。但是并沒有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公眾了解村落信息的渠道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政府自上而下地去調研、收集信息費時費力,且不能非常便捷地對傳統村落進行控制和調整,沒有辦法長期地、動態地掌握其相關信息。另一方面,相關部門不能及時地對突發事件作出反應。
傳播媒介的選擇影響著事件傳播的社會影響力和效果。新媒體的廣泛應用,打破了傳統媒體一統天下的局面,人人都可以通過媒體進行傳播,整個社會變成了一個網狀的信息網。選擇性地發揮媒介組合作用能夠促進村民對村落文化的認知,喚醒村民的文化自覺,同時借助互聯網的巨大傳播力,推動全民重新再認識村落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全民總動員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三)管理層面的非整體意識
旅游開發會給傳統村落帶來一定的經濟力量去改善、保護傳統村落,但是也會帶來破壞。政府以及其他單位對傳統村落的改善和開發提供一定的經濟支持,但破壞也會隨之而來。初期,旅游所帶來的經濟支持的確有利于傳統村落的保護,但當其成為村落的核心,其他農副產業、生活習俗、人文風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地也會逐漸隨之消失。
傳統村落從內涵、規模上來說,都是我國最珍貴的文化遺產。然而傳統古村落在城市化加快的進程中面臨著人口分流,村落生活、習俗等非物質遺產難以繼承和保護,專項資金不足,原住民的需求難以滿足,保護產業化等多種多樣的問題。而互聯網技術的出現為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一)傳統村落傳播平臺的建立
在傳統媒體時代,對于普通大眾來說,要能獲得壟斷性的媒介資源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今天,現代媒介的使用權不斷得到下放,這使得農村里的意見領袖也獲得了從渠道上對文化資源重組的能力。他們主動將新媒體和民族文化的傳播進行有效連接,從而將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社會資本,謀得本民族更長遠的發展。
隨著移動互聯網占據人們越來越多的時間,擁有“互聯網思維”成為越來越多行業生存的必備技能。現階段,利用APP的形式為公眾提供直接的相關平臺,或者利用微信、微博等接口,為公眾推介相關旅游信息成為主要方式。
然而在未來,技術的多元化與處理量的提升有助于形成統一的信息平臺,并且與城鄉規劃、新型城鎮化、智慧旅游等平臺統一結合,為更好地推廣、保護、發展傳統村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二)傳統村落數據庫的建設
傳統村落數據庫的建設是對傳統村落保護的必要手段之一,能夠實現對傳統村落歷史記憶和景觀的永久保存,為政府決策提供智力支撐,為領域內學者對村落保護和發展研究提供重要資源。在APP當中公眾利用Check_in的功能提供的大量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多媒體資料成為傳統村落數據庫的主要數據之一。終結了之前由政府、學者主導的由上至下對傳統村落信息的收集與公開。同時避免了瑣碎的重復勞動,減少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互聯網化的今天,互聯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善當前傳統村落的被動局面,無論在廣度和深度, 在針對性和普適性, 在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手段。利用新的技術拉近大眾與傳統的距離,利用新的導覽模式,建立新的旅游形式,從而達到傳統與互聯跨界的目的,為傳統村落、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足夠的內動力。
(三)古村落文化再生的創新意識
古村落獨特的文化元素的保留是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礎,通過實現古村落文化資源向經濟資源的轉換,逐步構建文化產業體系,以此來推動文化保護創新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
古村落的活化以古村落文化為研究核心,以古村落文化為產品,深度挖掘其歷史文化故事,打造古村落文化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在此基礎上通過政府或者投資將商業旅游開發和文化活態相結合,進行鄉村再造。
鄉村再造過程中一定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遺產的資源轉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在古民居、古村落的鄉村旅游中的推廣與傳播,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鄉村旅游路線,必然會助推鄉村旅游的品牌建設。
打造創意產業或者藝術基地,將農村的傳統手藝轉變為手工藝術品,創意設計的力量引導經濟,將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以古村落核心文化為載體,通過營銷的手段,產業化的方式推向市場,實現古村落文化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古村落是一個既特殊又普遍的文化空間,文化是古村落的靈魂,我們在古村落文化的傳承中既要堅持原則又要正視矛盾,不破壞古村落前提下的文化創新保護才能共贏。
席曉華,河北藝術職業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