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佳璇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510000)
從紀錄片《鄉村里的中國》看當下農村的公共社會議題
韓佳璇(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510000)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在21世紀社會主義改革逐步加快的進程中,農民問題一直都是社會和政府關注的焦點。以鄉村為題材,通過紀錄片真實的拍攝和剪輯,展現了中國農村發展的真實現狀。本文通過分析《鄉村里的中國》鏡頭語言中所蘊含的邏輯關系,從而挖掘出這部紀錄片所探討的當下中國農村的公共社會議題和產生的社會現實意義。
紀錄片;中國農村;城鄉二元結構;公共社會議題
《鄉村里的中國》這部紀錄片通過跟蹤記錄沂蒙山區幾個人物和家庭一年的生活軌跡,展現出中國農村面臨的問題和發生的變革以及農民對生活的熱情和希望。整部片子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個個的農村故事,它帶來的更多的是社會對農民這一角色的思考,對農村發展的思考。
紀錄片《鄉村里的中國》里有這樣一段內容,原本生長在村里山坡上一棵老樹被移走了,從農村移植到城市里做綠化,村民杜深忠稱這是將“剜大腿上的肉貼在臉上”,通過杜深忠的話引出思考,這種注重城市發展為前提的社會建設值得反思。
在城鄉二元體制下,農村作為城市的附庸,長期向城市輸送物資資源。這種情況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導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隨之呈現出新的變化形式,城市對農村的掠奪也進入一個新階段——即以生態資源為新的目標。從20世紀末開始,這種社會現象就伴隨著中國城市化的發展而不斷出現,由于各級地方政府對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關注,城市的綠化問題成為城市建設中不必可少的環節,由此,樹木“鄉——城”移植現象就此產生。
從世界范圍看,經濟二元結構和社會二元結構在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史上都存在,但相比較而言,中國社會的二元結構非常明顯。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這兩種不同身份的劃分,把中國人民清清楚楚地分割成兩個世界。由于國家采取了“城鄉分割,一國兩策”的體制,確立了城市偏向政策,就使得農村始終處于不利的地位,導致了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城鄉差別。
農民在整個樹木買賣過程中則是最沒有主動性的角色,只能得到微薄的經濟收入。二元結構的直接影響是人們在經濟文化各方面不能整體性的均衡發展,這意味著現代化發展已經斷層。從我國的現實情況來看,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導致了我國社會出現了不同等級的分層,人們在經濟地位、收入分配、知識結構等方面都存在嚴重差異,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處于上層階級和中間階級規模較小,處于底層階級的規模比較大,形成了金字塔的形狀。這種情形下,大多數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并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立。
因此,從根本上消除城鄉隔絕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是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所在。但是城鄉一體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改革城鄉一體化體制框架,促進城鄉融合,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
紀錄片中的杜深忠是一個擁有夢想、富有文采卻被迫囚禁在這片土地的文化人,片中通過大量影視同期聲展現他與妻子詼諧的日常對話,使他和以他的妻子為代表的絕大多數典型農民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他對精神文明生活有著強烈的追求,看新聞聯播、拉二胡、彈琵琶,寫毛筆字,鄰里鄉親的紅白喜事的帖子都是他寫的。然而杜深忠說了一句話:“都說農民對土地有感情,實際上我對土地就沒有一點感情。咱就是沒有辦法,無奈……”其實,杜深忠也代表了中國農村中一部分被現實壓迫的“文化人”,他們對土地又愛又恨,對物質生活的滿意度并不高卻向往著被其他農民不屑的精神生活。
他這一案例打破了我們對傳統農民形象的既定認識,也向公眾提出了一個社會現實問題——在中國的轉型期,農民的精神文化該如何認得到保障,這也是本片與觀眾共創文本的結果。目前,我國鄉村農民精神文化教育與鄉村社會諸多要素間存在一定的“脫嵌”現象。我國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形成了一種以城市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國家的財力、物力等投投向了城市,導致了基礎文化教育資金投入城鄉的嚴重失衡。長此以往,就會阻礙鄉村農民的精神文化教育的有序、有效發展。
農民群眾是鄉村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其素質水平直接決定了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水平和速度。相對城市的文化教育,鄉村文化教育缺乏優質的資源和令人滿意的教育質量。鄉村社會和社會文化在現代化、城市化的過程中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如果不引起足夠的重視、采取措施解決問題,將會導致鄉村社會精神世界的荒蕪和鄉村文化教育的斷裂。城鄉二元體制等社會因素和區域差異等自然因素的阻隔與不平衡,導致我國的鄉村文化建設從整體看發展相對緩慢,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目標有較大距離,這需要根據我國目前鄉村文化建設的現狀不斷提高物資載體建設的水平,增加鄉村文化建設的內容,全面落實黨和國家關于新農村建設的各項要求。通過加強鄉村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促進中國鄉村的文化發展和社會主要新農村的繁榮。
另外,城鄉基礎文化教育均衡發展,其均衡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是由不均衡到均衡,再由新的不均衡再到新的均衡的漸進的長期發展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現象和未來的發展關系。
在這部紀錄片中,杜濱才是農村留守兒童的代表,在伯母的關懷下長大,他是一個善良聰明的孩子,然而父母離異帶給他的影響仍然影響著他和父親、母親的關系。對父親又愛又有責備,對與母親的見面有期待卻害怕。時隔19年再次見到母親,上演了溫情的一幕。
他的案例發人深省,中國大量農村的留守兒童他們是否也是過著同樣的生活,他們的心理恐怕或許也留下了許多創傷。中國農村的留守兒童經常因為缺少父母雙方或一方在生活和學習上給予的關愛和呵護導致他們的身心健康受到不利的影響。他們的性格可能會更加孤僻,身體健康可能由于營養攝入量不足或不夠均衡受到影響,而且他們容易因為缺少父母的保護比其他同齡人受到傷害。
留守兒童是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特有產物。在發達國家和部分地區的勞動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過程中,并沒有出現農村留守兒童現象。雖然他們也有家庭結構如單親母親、單親父親、父母離異、繼父母等對兒童健康有影響的現象,但是與對留守兒童身心健康造成影響的性質完全不同。一般情況下,父母外出務工最擔心的是孩子的教育問題。根據已有調查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的輟學率遠遠高于其他同齡人。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言傳身教和關愛,其教育已經受到非常嚴重的影響。一放面,他們覺得讀書沒有用,另一方面,他們也沒有學習的自覺性、目標性和積極
性。兒童輟學不僅僅是兒童的個人問題,還會導致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農村中較高的輟學率將阻礙農村教育的發展,并將進一步阻礙中國經濟的發展,并加劇我國城鄉收入的不平等。農村兒童輟學,意味著部分兒童放棄了通過接受教育改變命運的機會,這就可能會導致社會階層的固化。因此,在我國二元經濟轉化的背景下,從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來看,這已經不僅僅是個人問題或家庭問題,而上升為影響我國二元經濟轉化進程的一個公共問題。
[1]涂薇.市場的力量:名貴樹木的“鄉——城”移植與城鄉二元分化的新形式[D].廣西師范大學,2013.
[2]趙艷龍.基于嵌入性理論的鄉村農民精神文化教育研究[D].西南大學,2014.
[3]張波波.當前我國鄉村文化建設問題研究[D].齊魯工業大學,2014.
[4]趙景欣、劉霞、張文新.同伴拒絕、同伴接納與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適應:親子親合與逆境信念的作用[J].心理學報,2013(07).
[5]劉賓、歐陽文珍.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性發展研究綜述[J].隴東學院學報,2008(07).
韓佳璇,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