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雅嵐 (重慶文理學院 402160)
新媒體時代動畫電影角色形象之研究論述
田雅嵐(重慶文理學院402160)
動畫是一門藝術,它綜合了文學、音樂、美術、戲劇數字媒體等藝術形式。成功的藝術作品是情感與形式的完美結合。特別是在當下的新媒體時代,國產動畫電影在我國經濟市場中的分量與日俱增,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相對薄弱,其原因是角色形象設計不足而導致的滯后發展,所以角色多元化的創造是其發展的關鍵。
國產動畫;新媒體時代;形象設計;情感作用
自21世紀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動畫產業在我國娛樂消費經濟生產力中所占比重持續增長。一部動畫造型與角色設計不僅決定其成功與否,更影響著動漫產業能否走向成熟。我國動畫電影在發展初期的角色設計特色鮮明,然而在新媒體占據主導地位以來,逐漸迷失了方向。
(一)傳統翻新化的角色形象
所謂的傳統翻新化角色形象主要是以中國傳統故事為主題加以改編,其中的角色形象按照劇本中所描繪的形象來設計,力圖在總體上還原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美感,但由于原畫師的審美、文化底蘊不足以及融入的技法、元素過于浮夸等因素,導致角色所呈現出來視覺效果缺失了傳統中國的審美意蘊與靈動感。比如《西湖傳奇》,其中的角色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中國古典人物的風趣,在細節的表現上也顯得嫻熟。但它是一部以水墨形式表現的動畫,人物面部形象的制作卻顯得過于精細,甚至呈現出立體效果,違背了水墨動畫原有的縹緲虛無的自然意境。
(二)日美模仿化的角色形象
從技術層次來說,此類動畫電影中的角色表現為二維動畫形式,人物形象顯得生硬呆板,缺乏生動性與視覺表現力。從風格方面來說,角色形象都是以卡通、可愛、線條的細膩形式表現出來。如頗受小孩子青睞的《熊出沒》和《喜洋洋》中的角色形象有著明顯的美式風格。《秦時明月》中的角色形象則偏日式風格。我國的動畫形象角色在這種兩種風格主導下逐漸喪失了民族特色的同時,更多的凸顯了動畫產業落后的局面。
(三)3D技術
3D動畫主要是講電影場景和角色形象達到三維立體的效果。美國以夢工廠系列3D動畫為主,其所塑造出來的形象細致逼真,一笑一顰足以表現人物的喜怒哀樂,夸張形象的場面設計給人帶來視覺的共鳴。我國早期3D動畫中的角色形象也是模仿夢工廠中的風格,如《青蛙王國》中靈動的形象得到了眾人的認可。但現代3D動畫中的角色處理加入了大量的特效和成,如《魔比斯環》,外在的龐大形象不足以襯托、凸顯角色內在的靈魂。
(一)角色形象設計同質化
目前的國產動畫角色形象設計完全照搬劇本的設定,在元素的使用上沒有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缺乏審美張力。過多的模仿日美動畫風格,塑造出來的動畫形象過于細膩,沒有讓人想象的空間,千篇一律的表現形式讓人無比乏味。
(二)動畫形象符號微弱
成功的動畫形象經常有著獨特的外形和鮮明的個性。百年動畫史中,有很多家喻戶曉的動畫形象,比如迪士尼的米老鼠,它有著積極、勇敢、樂觀的形象品質,這種豁達的人生觀就是文化符號的意蘊。又比如巴巴爸爸,七個顏色不同的孩子過著隨性浪漫的生活,爸爸的形象很具獨創性和幽默感,象征著法國典型的幽默、浪漫、自在的氣息。
(三)不注重人性的表達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分為自然性和社會性。人的早期最富創造性、斗爭性,擁有著強大的想象力而不受條框的束縛。小孩子善于察言觀色,他們知道撒嬌哭泣博取同情,達到目的,還會字發組成小團體,跟自己喜歡的人玩。而在日本動畫中,人物意志堅強、永不言敗的少年形象極大的滿足了少年的成功欲望。比如《火影》《灌籃高手》,那種無堅不摧的又容易令人產生熱血沸騰的感覺。另一類風格比如《小丸子》,不管是畫風還是內容看上去比較低幼,但它極其真實的表現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對于兒童而言能引起共鳴。反之現代國產動畫不僅脫離了真實的社會生活,照搬古人的創意,毫無想象力可言,而且往往以傳教為己任,不注重過程的探索性,只有果,不強調因。這種低幼又缺乏內涵,也沒有以人性的表達作為支撐的動畫只會在產業中止步不前。
(四)延伸性缺失
在觀眾的認知中,國外的動畫形象遠比國內的動畫形象留給他們得印象深刻。比如美國的獅子王、史迪仔、瓦力,日本的龍貓、蠟筆小新,無臉人。相比之下國內動畫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寥寥無幾。即使是經典的《寶蓮燈》,其形象既有傳統中國年華造型,又夾雜日本動畫造型,雖然廣受好評,但其過于嚴肅、正統、有失靈動,視覺效果過于紛雜的形象卻是重大敗筆。而其根源在于制作人的設計思維的桎梏,傳統的中國思維是正義感極強的道德教化式,與隨之設計出來的形象有著直接聯系,從而使整體呈現出一種極端情緒。缺乏了角色形象的延伸性和張力感。
(一)趣味性與教育性相結合
一部動畫片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的趣味性。中國人喝茶首先是解渴,然后是品味,最后上升為一種文化。看動畫片如同喝茶,觀看動畫片首先是精神上的放松從而達到心理上的愉悅,最后才會體會其藝術價值。所以改變傳統的說教觀念是當務之急,設計有趣的人物造型、對白、音樂來吸引觀眾,增強娛樂性,在教與樂中找到平衡點。
(二)構思與現代技術互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新時代的新媒體技術支撐下,要將傳統動畫中的美工優勢與計算機完美結合,創造出震撼的視覺沖擊力。要以科技創新為先導培養我國動畫開發高科技人才,用自己的技術來實現我國的動畫理念。
(三)拓寬題材范圍
時代在發展,觀眾們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接觸到世界眾多不同風格的動畫,他們的欣賞水平、審美需求也越來越高,我國動畫應該打破原有觀念,讓動畫產業形勢適宜于任何年齡層。題材的選擇可以借鑒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藝術再進行創造,積極挖掘具有時代感的現實題材。激發觀眾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四)提高動畫質量
我國傳統文化根基深厚,可以為創作帶來無窮無盡的靈感,但缺的是一流的本子,缺少喜聞樂見的內容。我國應該盡快著手消除不利于發展的各個瓶頸,提高制作質量,加速動畫產業化進程,實現中國動畫的振興。
動畫儼然已成為了一種世界性的語言,其特有的形象藝術、動態美感和極其豐富的表情讓不同國度的觀眾無需通過言語也能體會動畫傳遞的情感。既然是世界的就更要找到自我的特色賣點,有句老話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國的動畫制作首先要建立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再去縱觀新時代的未來。要將民族精髓與內涵深深融入到我國的動畫創作中,找準屬于我國動畫產業的方向,振興我國動畫電影。
[1]付李琢.國產動畫電影的發展趨勢[J].青年記者,2016(11)
[2]劉雪松.動畫電影的外在形態與敘事特征[J].電影評介,2016(05)
[3]張少華.從《大圣歸來》看國產動畫的審美變遷[J].電影評介.2016(05).
[4]劉志江.動畫人、影視企業的態度決定了中國動畫的未來[J].杭州(周刊),2016(09).
田雅嵐,重慶文理學院,研究方向: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