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強?。ǜ拭C政法學院 730000)
論述甘肅臨夏地區回族舞蹈的特點
孫志強(甘肅政法學院730000)
回族舞蹈以其獨特的音樂旋律來打動人心,用優美的舞蹈動作語言來敘說故事,在日常生活勞動中流露出回族人民的生活風俗習慣、豐富情感、美麗愛情和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其中臨夏地區是回族主要的聚集地,它的舞姿特點顯得尤為突出。
甘肅臨夏地區;歷史淵源;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特點分類
在中國的少數民族發展歷史中,回族歷史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歷史一樣。從地域環境、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有著十分鮮明的特點。回族舞蹈更是展現出與其他少數民族舞蹈所不同的風格特征。特別是甘肅臨夏地區的回族舞蹈,就顯得尤為突出。由于臨夏是回族主要的聚集地。因此使得甘肅臨夏地區的回族舞蹈民族特色更鮮明、別具一格。
回族的產生,據史料考證是從公元13世紀開始,由于戰爭、貿易的因素,大批西域人遷入中國并與周邊民族雜居,不斷吸收了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文化、科技、藝術等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統一團結的民族。
我省臨夏州就是以回族民眾為主要集聚地的地區,它位于黃河上游,甘肅中部地區西南面,屬溫帶半干旱氣候,西南部山區高寒陰濕,東北部地區氣候干旱,河谷平川則較溫和,因此成為遠古人類最早的生息繁衍地之一,早在兩千年前的秦、漢王朝時期,統治者就在臨夏地區設縣、置州、建郡, 古時稱臨夏為抱罕,后又改名為導河、河州。臨夏地區地理位置較為顯著,不僅是古絲綢之路、南道之要沖,更是唐番古道之重鎮、茶馬互市之中心,有“河湟雄鎮”之稱,也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隨著新中國的建立,臨夏也跨入了歷史發展的新紀元。這不僅體現了臨夏回族自治州地位的重要,也極大地促進了我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發展壯大。
臨夏回族自治州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回族與漢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等多民族共同生活,共謀發展,其中回族、東鄉族等少數民族都信仰伊斯蘭教。臨夏地區回族嚴格遵循了伊斯蘭教作禮拜的傳統,不僅儀式有固定時段,而且隆重講究。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民眾嚴格時每天要作5次禮拜,作禮拜時要“小凈”或“大凈”,因此回族人勤于洗浴,講究衛生也演化為生活習俗的一部分。回族人民待客熱情,講究禮節,痛恨背后誹謗、怠惰、欺騙和惡語傷人,他們善于經商,特別在飲食方面有獨到之處,制作的飯菜深受大家的喜愛,每逢節日,家家炸油香,作果果馓子、手抓羊肉、羊雜等各色香味撲鼻,誘人食欲的食品款待客人,分送親互拜祝賀。
(一)地域特點對臨夏回族舞蹈的影響
臨夏地區處于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歷代生活在這里回族民眾的性格特征,加之回族與眾多少數民族的雜居中,充分吸收了漢族及其他民族的文化精華,促進提高了自身文化的發展繁榮,也使得臨夏地區的回族文化與我國其他地方回族相比有其明顯的特征,特別是這里回族舞蹈的動作、表情、表演形式都來源于當地的日常生活,無論是舞蹈名稱、動作還是內容都帶有典型的民情風俗。
每年農歷六月初一到初六舉辦臨夏蓮花山傳統花兒盛會。每次盛會臨近各縣的回、漢、藏、東鄉、撒拉、保安等各族農民歌手和遠近趕來的“花兒”愛好者們,歡聚在一起,用“漫花兒”來即興表達人們內心的情感,人如海,歌如潮,青年男女跳起了歡快的“花兒與少年”來抒發對幸福生活和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二)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對臨夏回族舞蹈的影響
臨夏回族舞蹈有著自己獨特的舞蹈特點,舞蹈內容大多與臨夏回族人宗教禮拜活動與洗禮活動等密切相關,舞蹈動作也非常講究質樸性與舒展性。這些特點正是經過歷史宗教、生活社交的沉淀而形成的,它使舞蹈根植于生活且得到美的提煉和升華,成為群眾喜聞樂見又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普及化娛樂形式。
每個民族都有著不同的體態語言、表現出不同的內涵,這些體態語言往往是人們表達情意的最直接的手段之一,而這些體態語言又是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的集中體現。同樣,臨夏回族人的托耳手勢,見面施禮相互問候時的動作表情等等,都包含著許多語言信息,只要留意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在回族舞蹈中都會出現回族人民在日常生活集會時所特有的動作神情?;刈逦璧笇@些體態語言進行選擇、塑造和藝術上的加工后,從這些體態語言中提煉出“夸張美化的人體藝術動作”,使得舞蹈中的人物更加鮮活飽滿,更加凸顯了舞蹈的視覺效果。
臨夏回族舞蹈舞蹈的類型較多,有“宴席舞”“騎馬挎槍舞”“耍場”“口弦舞”等,還有反映回族人們精神氣質的大型舞劇《塞上風潮》《口弦舞》《蓋碗情思》等等,從受到伊斯蘭教影響的內容單一的《念舞》到以茶盅為道具載歌載舞,以穆斯林飲茶為主線無不大大豐富了回族民族民間舞蹈語匯;從中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回族民族民間舞蹈內容更加深厚,題材更加廣泛,形式更加豐富。
回族民族民間舞蹈因為其特殊的民族信仰,特有的民族地區分布特點使得表達民族情感的舞蹈具有鮮明的地區烙印,使我們對回族民族民間舞蹈有了更新更深切的認識,但從回族民族民間舞蹈的自身發展來看,由于老一輩藝術家殫精竭慮的挖掘整理,回族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是令人激奮的,因此對回族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不能盲目樂觀也不能盲目悲觀,相信隨著歷史的滾滾車輪,回族民族民間舞蹈未來會更加值得期待!“宴席曲”是喜慶宴席間演唱的一類民間歌曲,同樣源于生活中的喜慶活動。這一舞蹈曲目原是民間藝人在喜慶活動中的的即興表演,隨著不斷地藝術加工和改編。如臨夏回族歌舞“宴席曲”,人們可盡情參與,歌舞者或席間即興演唱,或離席起舞,并有女子也參加表演。
隨著社會和人們觀念的改變,臨夏回族民間舞蹈也在發生著改變,關于這點我們可以在其舞蹈內容、動作與形式中看出。本文以臨夏的回族舞蹈為切入點,分析在特定的自然環境、生活習俗和民族心理等因素中回族舞蹈的動律特征及形成因素,以進一步推進回族舞蹈的繼承與發展,創作出更多反映臨夏地區回族生活的舞蹈?;刈迕耖g民族舞蹈和其他民族民間舞蹈一樣表達的是廣大人民群眾樸素的感情和意愿的,也是本地區勞動人民熱愛生活的真實寫照,而且因地域分布的不同具有不同的舞蹈特點 。
[1]龐玉瑛.中華舞蹈志—寧夏卷[M].中華舞蹈志編輯委員會編學林出版社,2002.
[2]楊兆鈞.云南回族史[M].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3]薛天維,朱玉麒.中國文學與地域風情[M].學苑出版社,2006.
[4]楊紹猷,莫俊卿.明代民族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5]資華筠.舞蹈生態學導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6]陳亮.淺談回族舞蹈的風格特征和訓練價值[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9(01).
孫志強(1983年7月)男,漢族,甘肅金昌人,大學本科畢業,在讀研究生,畢業于西北民族大學,現為甘肅政法學院校團委教師,研究方向:西北民間舞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