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盈盈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 648800)
淺談舞蹈作品創作思維的過程
何盈盈(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648800)
創作一個優秀的舞蹈作品,創作思維是非常重要的過程和環節,是一個反復連續并復雜的思維過程,目的是創造出新的作品和藝術形象,在創作思維的過程中,以編導的客觀世界體驗到主觀自我感受,再到形象外化編舞的過程,需要融入情感、意境、風格和形象等諸多因素,來創作舞蹈作品。
創作思維;客觀世界體驗;主觀自我感受;形象外化編舞
舞蹈是身體、心靈、思維三合一,一起飛翔的藝術,它們互相影響、互相支撐、互相牽制、互相配合,心靈影響著思維,思維帶動著身體,舞蹈就是這樣要求靈與肉、情與思、意與形和諧交融的藝術,每一部舞蹈作品的誕生,都是舞蹈編導身、心、靈契合的完美結合和體驗,從而創作產生一部成功的舞蹈作品。
舞蹈創作要經過編導的思維過程:由外(體驗客觀生活)到內(主觀自我感受),再到外(形象外化編舞)的多次連續和反復的過程,這三種思維的轉化和遞進過程,便是舞蹈創作思維的過程,本文淺談這三層創作思維如何來創作一部舞蹈作品。
第一層:舞蹈創作思維的外來過程:吸收、積累從客觀生活實踐感受中體驗,來選擇主題和題材。平時的吸收、積累、觀察是編導進行創作的動機,沒有這種外來的感受刺激,編導是沒有創作動機和源泉的,舞蹈作品也無從產生。有了這種動機和靈感的來源后,就是選擇、篩選主題和題材,并圍繞選定的主題和題材進行思維創作。
第一,主題的選擇。
舞蹈作品要讓人能記住,有吸引力、使人共鳴,就要盡力去選擇具有當今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主題,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服務于它所在的這個時代,順應時代的藝術作品才有生存價值,才能廣為流傳,例如大量絢麗多姿的民族民間舞為什么能長期流傳、廣受歡迎,就是因為它們每每能順應當代人們的審美追求,抓住當今人類對美的永恒追求、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才得以長期生存下來并膾炙人口,就像至今我記憶猶新的民族舞劇《閃閃的紅星》就是選取有時代烙印的主題,它永遠能喚起人民一段遙遠和膾炙人口的記憶,雖然時過境遷,但它的精神內核是與當今時代弘揚的精神是相通的,紅色革命精神永遠是時代的主題、煥發時代的光芒,因此被人記住,至今記憶猶新。
第二,題材的篩選。
舞蹈作為一門表演藝術,所顯現的情感、意境、美感、風格、形象等,都離不開人們的生活實踐,在日常中通過細致的觀察生活,去聽、看、感受、觸摸一切事物,保持著對世界的敏感……就能積累吸收大量的素材,之后再篩選分析,從中挑選出能貼合主題并典型的材料,作為舞蹈作品的題材,例如舞蹈《秦俑魂》就是陳維亞編導在參觀兵馬俑時,被那埋葬幾千年,依然氣勢恢宏的威武之師們驚嘆、感染,給他于強烈的感受后,而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這個作品就是用真實的切身體會和感受激發創作欲望出來的,以致最后也能真正打動人心的舞蹈作品。
第二層:舞蹈創作思維的內化過程:用實踐得到的主觀自我感受,去構思舞蹈作品的結構。
舞蹈主題和題材一確定,結構就是創作質量高低的關鍵,整個舞蹈該如何謀篇布局,該用什么音樂,作品要多少時間、什么風格,人物什么形象等等的確定有關表現主題和題材的問題,均在思維結構這一步驟中,如果把創作一部舞蹈作品來比喻建筑一座大廈的話,結構便是這座大廈的設計圖紙,清晰、明確、恰到好處的設計結構就能表現出作品內容的質量、作品情感的濃厚度、鮮明典型形象的走向和作品的整體風格特點等,通過結構的樣式就表現出了編導的結構思維,有經驗的舞蹈演員在一聽到編導敘述一個作品的結構時便可聯想到未來作品到概貌,在古典女子雙人舞《玉魂》的創作中,編導確定主題和題材后,在頭腦里就要構思出整個作品的結構,例如:開場音樂是“黛玉將死”的悲傷旋律和黛玉躺在病榻上呻吟、掙扎與死神對抗的動作,隨后,逐漸進入抒情情緒,黛玉陷入幻覺,然后,女子雙人舞這時展開魂與軀的對話,開始大幅度的動作,將黛玉內心的痛苦表現出來……,舞蹈最后,演員又一次回到病榻上,黛玉蘇醒回到現實,但病魔籠罩,再也經受不住沉重的命運打擊,全身心的在吶喊、質問上蒼,用盡最后力氣想要掙脫病網,但終究又擺脫不了命運……整個舞蹈的結構濃縮概括了黛玉悲劇的一生,這樣的雛型、意境意調、舞段安排、人物形象、動作風格、音樂等等都在編導結構思維這一步驟中構思完成。
第三層:舞蹈創作思維形象外化過程:進入具體的實踐編排階段。
有了結構思維后,編導就進入實踐編排階段,在編排過程中就可圍繞結構,根據內容、人物形象等提煉雕琢無數的舞蹈素材,運用舞蹈肢體語言和情感情緒的表達,盡量完整充分的創作。在實踐編舞階段,動作舞肢的編排是基礎,除此之外還有四個方面應提醒注意:
第一,舞蹈作品的情感。
人情動于中而形于色,產生了舞蹈動作,還要按舞蹈作品內容結構設計出人物連綿不斷表現的情緒、思想、意識和潛臺詞等,遵循這個脈絡再反過來去雕琢舞蹈動作,情感在舞蹈作品中是否發揮極致,是舞蹈作品成功的重要要素之一,有情感的舞蹈作品才能“以情取勝”,讓觀眾“情深意切”產生共鳴。
第二,舞蹈作品的風格性。
生活是自然的,舞蹈是風格的,風格與審美凝聚在舞蹈作品的形象和個性上,《天鵝湖》的高雅優美、《卡門》的熱情、奔放……舞蹈動作服從劇情、人物、風格形象等的需要,有個性的介入才能煥發風采,栩栩如生的形象脫穎而出,風格與個性是舞蹈作品的靈魂,是舞蹈的生命力。
第三,舞蹈作品的意境。
優秀的舞蹈作品都具有美的意境,令人耳目一新,這需要眼光獨到的去發現閃光點再加以提煉升華,合理運用意境對主題有升華作用,透過意境能調動觀眾的想像力,使觀眾身臨其境,才容易被觀眾所吸引接受和歡迎。
第四,舞蹈作品的形象。
優秀的作品都是通過生動、鮮明、具體的形象感知審美,反應情感和思想,藝術創作離不開藝術形象,舞蹈作品就是利用舞者的舞姿、情緒等作為自己的表現手段展現主題和形象,張繼鋼創作的《母親》和《一個扭秧歌的人》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深入人的心靈,傳遞著一種信念、精神意志和高尚品格的力量,激發心靈震撼力和藝術的感染力,成為觀眾所喜愛的優秀舞蹈作品。
在現實的創作過程中,舞蹈創作思維的過程相互滲透孕育焦灼,充實在編導的思維里,運用這三層的創作思維過程,創作出靈與肉、情與思、意與形和諧交融的優秀舞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