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瀟?。ū本┬畔⒖萍即髮W 100192)
高校鋼琴教學在傳承傳統音樂文化中的作用
肖瀟(北京信息科技大學100192)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是整個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歷經數千年的積淀流傳至今,其厚重的歷史感與深邃的意境無不凝結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基礎與架構,對現代乃至后代影響至深。隨著近現代東西方文化在多領域的不斷碰撞與交融,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沖擊,如何定義以及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思考與實踐,必將成為藝術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本文通過分析鋼琴教育的多元性、廣泛性以及在音樂學科中的重要性,得出其在傳承傳統音樂文化上具備優勢的結論,同時對發展高校鋼琴教育的必要性進行闡述,圍繞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目標,在教育實踐上展開積極探討。
鋼琴教育;文化傳承;傳統音樂;高校
本文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高校研究項目2015GJYB13的階段性成果。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傳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體內的社會成員中作接力棒似的縱向交接的過程”。文化在其傳承過程中實現發展與創新,使依托民族的傳統文化更加適應其所經歷的每一個社會階段并保持生命力。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風風雨雨,民族文化也在不斷演進中逐漸淬煉出獨特的內涵。生于斯長于斯,民族的烙印使我們無法脫離傳統,也無法否定古人在音樂藝術上曾經到達過的高度與鑄就的輝煌。孔子曾說:內不欺己,外不欺人;英國作家羅斯金也曾經說過:藝術的基礎存在于道德的人格。
如何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傳承對于教育乃至民族的發展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大學階段是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和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黃金階段,通過這段時期的教學來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以致實現有效傳承顯得尤為重要。
1.鋼琴具有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被譽為“樂器之王”的現代鋼琴,以其龐大且復雜的構造、優越的性能及廣泛的用途等與生俱來的優勢,另其他樂器望塵莫及。一臺現代鋼琴所具備的宏大音量和寬廣音域,加之音律準確和轉調快捷的特點,使演奏更加靈活自如,表現力大幅提升。同時鋼琴又是一種性能全面的和聲樂器,讓無窮變化的和聲手段成為可能,使各種形式的多聲部旋律與和聲達到近乎完美的結合。它可以平衡交響樂團甚至模擬其他各種樂器的音色,所以它既是一件獨奏樂器,又兼具伴奏功能。這使得鋼琴在與我國傳統音樂相互融合時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即便是針對中國戲曲音樂的演奏,也極富表現力。
自1822年世界上第一架雙重擒縱裝置鋼琴問世以來,世界范圍內涌現出如門德爾松、肖邦、李斯特等大批鋼琴奇才,他們以自身的藝術靈感及傳世作品對鋼琴這項人類偉大的發明做了最好詮釋。時至今日,鋼琴依然用它極強的生命力影響著世界文化。
2.鋼琴教育是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重要資源
鋼琴的全面性,確定了它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價值。無論是聲樂或是器樂、試唱或是練耳以及和聲與作曲,鋼琴作為眾多音樂課程的必修內容,普遍發生在現有音樂院校的教學中。作曲家用鋼琴來構思旋律、配置和聲、配器,甚至通過鋼琴演奏大型管弦樂曲。此外,鋼琴適合各年齡層次人群的練習用琴,被視為最佳的樂器之一。在我國近些年鋼琴也越來越多地進入百姓家庭,人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鋼琴,足以證明鋼琴音樂有著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走進校園,你或許會驚異于眾多與鋼琴結緣的學生,他們或許并沒有報考藝術類院校,但自幼接受的鋼琴教育在他們內心早已播下藝術的種子,只需一點點雨露,那些種子便會破土而出、枝繁葉茂。
3.傳承傳統音樂文化,鋼琴可承擔重任
上世紀初,由蔡元培、蕭友梅先生共同創辦的上海國立音樂院,作為中國首所專業音樂學院,即提出:“一方輸入世界音樂,一方從事整理國樂,期趨向于大同,而培植國民“ 美 ”與“ 和 ”的神志及其藝術”的教育目標。鋼琴在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是近一個世紀的事情,中國鋼琴家們在借鑒歐洲鋼琴藝術的同時,積極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從而使中國鋼琴藝術迅速崛起。伴隨著中國鋼琴事業接踵而至的輝煌成就,西方樂評家發出驚呼:“我們正步入鋼琴的中國時代…… ”
事實上,中國鋼琴藝術的文化血緣與中國音樂傳統應當是一脈相承的。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是我國著名學者、藝術理論家和翻譯家傅雷。當1955年傅聰在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獲獎后,傅雷曾經有過這樣的評述:“傅聰在鋼琴方面的成就大半得力于他對中國古典文化的認識和體會。”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與嘗試,正如王建中的《百鳥朝風》、黎英海的《夕陽蕭鼓》以及儲望華的《二泉映月》等一大批優秀鋼琴作品向我們展示的那樣,依托中國作曲家的鋼琴語言以及多聲部思維,使濃郁的中國民間韻律通過鋼琴精巧的表演技法得以全新的展現,同時也拓展了世界鋼琴技巧的表現手法,開創了鋼琴教學中音樂民族化的一條新路。
1.有效推進教學改革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中明確指出:“國家今后的教育需要加強傳統文化的教學部分,讓學生接受更多傳統文化教育以及革命教育。”這表明傳統文化的傳承已成為國家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目標。高校作為學生接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時期,鋼琴教學在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也是推進國家教學改革、實現國家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伴隨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傳承傳統文化的教學目標將會愈發受到重視,高校鋼琴教學的重要性也將獲得更為廣泛的共識。通過現有條件,嘗試通過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有效傳播,以帶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重視與發掘,使更多傳統文化元素成為足以催生優秀乃至偉大創作的沃土,回歸其應有的地位。
2.應對傳統文化危機
當王光祈先生早在六十多年前喊出那句“吾將登昆侖之巔,吹黃鐘之律,使中國人固有之血重新沸騰”的豪言壯語時,心中一定充滿對民族音樂文化危機的痛惜之情。在世界經濟與政治全球化的今天,音樂也不可避免地進入了全球化時代,多元性豐富著人們的選擇,也使很多傳統音樂面臨消失的危機。西化與國粹或交相出現或各自為戰,事實證明若偏于一隅均難堪重任,近現代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主導始終是融本土及西洋技法與音樂思維于一身的。因此我們必須警惕,也必須誠實地面對問題并通過有效手段來應對現實的危機。“我常常感到,一個國家亡掉了不怕,還可以復國,要是國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遠不會翻身了?!蹦蠎谚壬谄渖暗亩嗖恐饕约岸啻窝葜v中深切表達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現狀的擔憂。因此從教育領域著手,以鋼琴教學為手段,豐富傳統音樂文化的表現形式,從而引導和穩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是一名藝術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事情。
1.以文化傳承使者的身份開展教學
教師職業不僅在于培養人的技能,同時也要哺育人的心靈。對于高校鋼琴教師來說 ,提高學生的技能和技巧只是基礎目的,使學生獲得知識與素養的全面提升才是鋼琴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鋼琴教師要積極扮演好文化傳承使者的角色,積極促進有關傳統音樂文化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興趣,引導學生通過黑白琴鍵來發現和捕捉屬于華夏民族的音樂內涵。
高校鋼琴教師若想扮演好文化傳承使者的角色,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高自身學識的同時努力補充和積累國學素養,在學習中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不斷提升藝術解讀能力,使之更符合使者這一角色定位。
2.營造傳統音樂文化的教學氛圍
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它對學生的藝術感悟存在潛移默化且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高校鋼琴教學對傳統音樂有效且健康的傳承,悉心營造教學氛圍是十分必要的。
從器材的選擇到環境的布置、從內容的制定到考核的辦法,需要縝密的思考以及精心的準備。例如現有鋼琴曲目中體現中國民族文化的優秀作品非常多,作為教學的重要載體,如何根據學生的各自特點加以選用,需要根據實際做出詳細的教學計劃。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教學過程的設計,通過必要的考核措施以量化學生的學習效果,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榮譽感與成就感。使學生在了解傳統音樂文化的同時,讓鋼琴與傳統音樂在意識里完美契合。
3.開展校園活動弘揚傳統文化
為達成教學目的,教師可以在課外活動的主題選擇上做些嘗試,讓學生獲得更多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機會。如舉辦中國鋼琴作品音樂會,讓同學親身參與演奏及聆聽,增加現場感。此外還可以舉辦中國鋼琴曲沙龍,讓學生以演奏和交流的形式表達自身對于傳統音樂的彈奏技巧、相關知識及內心感受,從而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此外,教師還應積極了解和掌握校外各類有關鋼琴的活動及比賽信息,為學生量身定做并鼓勵其積極參與,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出學生的自信,也可以通過更廣泛的音樂交流提升音樂素養。
4.將支架教學方法運用到實踐中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內斂和含蓄時常會成為練習過程中的難點。對此,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支架教學法,提高學生自身的參與度,強化學習效果。支架式教學秉承“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理念。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學習主題、對學生的引導和幫助就是支架,學生依靠教師的引導來逐步掌握學習的訣竅,實現自主學習并自行總結學習經驗。這一教學方法完全可以應用于傳統音樂文化的教學實踐。
支架教學法的一個關鍵點是教師撤去“支架”的時間點,這需要教師整體掌握學生的情況,準確定位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高校的教學過程中,鋼琴作為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教師可以通過多層次的“支架”為學生提供幫助并建立起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初步理解和基本鑒賞能力。此外,還可以將支架式教學法運用到課外活動的開展以及樂曲的創作過程中。其間,學生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民族音樂曲目進行配伴奏、改編或創作。使學生最終體會到傳統音樂文化的內涵。此后逐步消除“支架”,讓學生達到自主學習的狀態,所謂“扶上馬,走一程”,這也是在鋼琴教學中融入傳統音樂文化內容時最為理想的狀態。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的發展所遺留下來的傳統音樂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所在,也應該成為每一位國人的寶貴財富和精神歸宿。在高校鋼琴教學過程中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既是推進教學改革的需要,同時也是更應對傳統文化危機的需要。高校鋼琴教師對此肩負著重要使命,為了在高校鋼琴教學過程中實現這一目的,需要為學生營造濃厚的傳統音樂氛圍,積極開展傳統音樂文化的校園活動,增加學生直觀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機會,同時還可以通過各種教學方法的運用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助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而“惟其幼小,所以希望就正在這一面?!背浞掷脮r下開放的藝術環境以及鋼琴音樂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程度,與現代鋼琴音樂的發展趨勢保持同步,這不僅能使中國透過鋼琴而了解世界,同樣也能為鋼琴音樂注入中國傳統音樂的精華,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深根固本并煥發出新的活力。
[1]趙世林.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論綱[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蕭友梅.國立音樂院一覽[R].上海音樂學院,1928.
[3]“郎朗旋風”在美刮起[N].長沙:中小學音樂報,2001.(5.29)
[4]傅雷.傅聰的成長.傅雷文集[M].當代世界出版社,2006.
[5]王光祈.中西樂制之研究·自序[M].中華書局,1925.
[6]南懷瑾.南懷瑾講演錄[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盛艷.張偉平.新課改視野下的支架式教學:師生角色調適問題探討[J].教學與管理,2012(8).
[8]魯迅.一八藝社習作展覽會小引[M].魯迅文集·雜文集·二心集,1931.
肖瀟(1979-),女,碩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