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慧玲
(湖北省襄陽市谷城職教中心附屬醫院,湖北 襄陽 441700)
?
埃索美拉唑與奧美拉唑治療胃潰瘍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
雷慧玲
(湖北省襄陽市谷城職教中心附屬醫院,湖北 襄陽 441700)
【摘要】目的 探討埃索美拉唑與奧美拉唑治療胃潰瘍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入我院就診的胃潰瘍患者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采取埃索美拉唑治療,對照組采取奧美拉唑治療。分析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不良反應及滿意度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96.0%>80.0%)、(92.0%>72.0%),兩組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發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4.0%<12.0%),兩組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研究可知,埃索美拉唑治療胃潰瘍效果更為顯著,患者滿意,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薦應用。
【關鍵詞】胃潰瘍;埃索美拉唑;奧美拉唑;不良反應;滿意度;治療效果
胃潰瘍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消化性潰瘍疾病,周期性發作和節律性上腹痛是其典型臨床表現,給患者帶來的巨大的痛苦,嚴重者會并發穿孔、癌變等,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有效的控制癥狀十分關鍵。本研究針對臨床治療胃潰瘍的兩種常用藥物,即埃索美拉唑和奧美拉唑的治療效果進行探討,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入我院就診的胃潰瘍患者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采取埃索美拉唑治療,對照組采取奧美拉唑治療。兩組患者均經臨床診斷為胃潰瘍患者,均有餐后2 h深在腹痛現象,并經電子顯微鏡明確診斷。觀察組患者年齡范圍為19~69歲,平均年齡為(40±2.1)歲,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17例;對照組患者年齡范圍為18~68歲,平均年齡為(41± 2.7)歲,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埃索美拉唑:選擇由AstraZeneca AB提供,國藥準字H20080032,20毫克/片。癥狀明顯者口服埃索美拉唑20毫克/次,每天2次,并適當聯合抗菌藥物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如聯合阿莫西林1.0 g和克拉霉素500 mg,2次/天,連續7 d;若癥狀得以控制后20 mg/d維持4個月。觀察并記錄其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情況。
1.2.2 奧美拉唑:選擇由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提供,國藥準字H10950086,20毫克/片。胃潰瘍患者可口服奧美拉唑20毫克/次,每天2次,也可聯合阿莫西林1.0 g和克拉霉素500 mg,2次/天,連續7 d。癥狀得以控制后改為20 mg/d維持4個月。觀察并記錄其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情況。
1.3 觀察指標
1.3.1 治療效果。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電子顯微鏡顯示大部分潰瘍已經痊愈;有效:臨床癥狀有所好轉,電子顯微鏡顯示部分潰瘍灶消失;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電子顯微鏡顯示潰瘍面減少不明顯,周圍組織仍存在明顯炎性反應甚至加重。總有效率為顯效和有效患者例數之和占總例數的百分比。
1.3.2 不良反應發生率:統計分析兩組患者使用藥物后出現的不良反應,如腹瀉腹痛、惡心嘔吐、ALT和膽紅素升高、高胃泌素血癥等,發生率為發生不良反應患者例數占總例數的百分比。
1.3.3 滿意度:根據本院自制的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包括專科護理能力、服務態度、藥物價格、藥物效果及不良反應等內容,總分100分,≥90分評“優”,80~89分評“良”,60~79分評“中”,<60分評“差”,滿意度為評“優”和“良”的患者總數占總例數的百分比。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埃索美拉唑和奧美拉唑治療效果分析比較情況:埃索美拉唑治療效果高達96.0%,明顯高于奧美拉唑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分析比較: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分析比較(n)
2.3 分析比較兩組患者滿意度情況: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92.0%,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2.0%,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胃潰瘍,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是非常多見的一種消化道疾病,也是全球性的多發病,據統計其發病率約占世界人口的10%[2-3]。胃潰瘍的發生主要歸結于胃黏膜侵襲因素和防御因素失衡的結果,胃酸在其形成過程中作用關鍵。臨床損傷胃粘黏膜的侵襲因素包括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非甾體類抗炎藥等,其中以Hp最為常見,故在治療胃潰瘍的同時提倡根除Hp治療[4]。臨床上胃潰瘍的治療多主張消除病因、控制癥狀、愈合潰瘍、防止復發以及避免并發癥。上腹部疼痛尤其是餐后2 h疼痛加重,是胃潰瘍患者典型的臨床表現,疼痛主要由于胃酸分泌消化胃黏膜引起,可導致患者出現失眠、多汗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嚴重可影響其正常工作和生活。故臨床上采用抑制胃酸分泌藥物控制癥狀十分重要。其中,質子泵抑制劑是目前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主要包括埃索美拉唑和奧美拉唑。本文研究結果證明,埃索美拉唑治療胃潰瘍效果更具優勢,安全可靠,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任秀梅,董志強,劉少寧.埃索美拉唑與奧美拉唑治療胃潰瘍的臨床分析[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2,17(6):356-357.
[2] 李美英,史大力.埃索美拉唑與奧美拉唑治療消化道潰瘍的臨床療效[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5):35-36.
[3] 何艷.埃索美拉唑和奧美拉唑在胃潰瘍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21):965.
[4] 胡慧,胡海燕.埃索美拉唑與奧美拉唑治療胃潰瘍的療效比較[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3):83-85.
中圖分類號:R57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2-0135-02